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行为矫正课程考试范围 下载本文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强化】

1、定义:个体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得到一个紧随行为的结果,该结果又反过来提高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其中,被强化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增强操作性行为的结果为强化物。

2、强化物的功能:能提高行为发生概率。(同时是判断强化物的标准) 3、强化物分类:

①消费性强化物,即一次性消费物品,受到环境、时间和伦理的限制;

②社会性强化物,即语言、身体、表情刺激,或者某种权利和地位,比较容易实施,无干扰,不餍足; ③活动性强化物,用高概率行为强化低概率行为,注意两种行为在时间上的匹配;(模式1:高概率行为先,低概率行为后;模式2:低概率行为先,高概率行为后)

④反馈性强化物,也就是条件性强化物,主要提供一个人表现如何的信息(如赞美、成绩);

4、正强化:行为发生;正性刺激出现或强度增加;行为概率增加; 负强化:行为发生;负性刺激消除或强度降低;行为概率增加; 案例分析:

宝宝上床睡觉出现哭闹行为,妈妈开始过去安慰,宝宝停止了哭闹。但在后面一段时间里,他上床睡觉后哭闹得更厉害了,妈妈对其的安慰也越来越多。

分析:宝宝哭闹行为的增加是由于妈妈过去安慰(正性刺激出现)的结果,属于正强化,其中妈妈的安慰是强化物;而妈妈安慰宝宝的行为是因为安慰之后宝宝会停止哭闹(负性刺激的消失)的结果,属于负强化,强化物是宝宝停止哭闹。

5、连续强化: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予以强化;

间歇强化:偶然的,不是每一次都对行为的发生进行强化;

举例:当你将硬币投进自动售货机并选择商品,自动售货机就会给你送上商品,即连续强化;当你把硬币投入“老虎机”的时候,它只是有时候会“吐出”点钱来诱惑你,即间歇强化;

行为获得阶段使用连续强化,行为保持阶段使用间歇强化。理由两点:一直使用连续强化,会产生“餍足”现象,无法调动行为的兴趣;对于已经建立的行为,每次给予强化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6、定比例强化:当反应达到特定次数时,才给予强化; 变比例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相对优点:强化的反应数目变动,导致当事人行为不停顿;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变化范围较大,因此行为不易消退。)

举例:赌博中,每个赌徒都相信自己会赢,因为他知道每场赌博都会有赢家,但是不知道哪一次才会轮到自己,但是只要下注就有机会赢,所以赌博才能如此吸引赌徒。

7、定时距强化:目标行为在上一次被强化后,在固定时间间隔之后,再次发生,便得到强化;

变时距强化:在一次强化发生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前,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的变化。(相对优点:更适合训练持续性行为。)

1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注意要点:

1.强化针对的是具体的、特定的行为。而非行为结果(比如考100分),或某个复合行为。 2.直接性:强化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强化直接发生在行为之后。(原因:容易受到挫折感的影响)

3.一致性:只有特定行为发生,特定的强化物才发生(行为不发生,强化物不发生)。这种强化物具有强烈效果。

4.对已获得行为的连续强化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这种强化把内在动机转移为外部动机。

5.过度强化(太容易得到强化物;强化物过于大)会削弱强化作用。轻易得到渴望的强化物,造成奖赏的价值贬低。可以用来分析溺爱导致的心理缺陷。

6.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强化物,根据个体未满足的需要(言语表扬、身体接触、权利、金钱、分数??)选择强化物。

7.强化要严格执行。

8.强化的同时,不要伴随威胁、批评和要求。

【惩罚】

1、定义:个体作出某一行为,该行为之后立即跟随一个结果,导致将来该行为的发生概率降低。其中,跟随的结果称为惩罚物。

2、惩罚物:能够减少之前行为频率的刺激;导致行为的下降是长久的而非暂时性。(同时也是判断惩罚物的标准。)

3、正惩罚:行为发生;伴随负性刺激物出现;行为发生概率降低; 负惩罚:行为发生;伴随正性刺激物消除;行为发生概率降低;

正惩罚案例:

案例1:小王飞快地骑着自行车,一边骑车一边大声唱着歌,正当他张开嘴时,汽车排出的尾气大量的涌进他的喉咙,他被呛得非常难受。

分析:小王一边骑车一边大声唱歌(问题行为)时,汽车尾气涌进他的喉咙(厌恶刺激),以后他骑车进会减少大声唱歌,这里汽车尾气起到正惩罚的作用。

案例2:宝宝上托儿所,如果别的小朋友动他的玩具,他就会打他们,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让他停止玩耍并让他在另一个房间待上两分钟。 分析:宝宝打小朋友(高概率行为),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老师就让他停止玩耍并待在另一个房间两分钟(低概率行为),结果宝宝的打人行为很快会降低。

上述两个案例介绍了正惩罚的两种方式:厌恶刺激和厌恶行为替代。

负惩罚案例:

小明每次打断父母谈话时,都受到他们的责骂。小明继续打断父母。

分析:小明经常打断父母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打断就会来训斥他),对小明来说属于正强化,强化物是父母的关注。对于父母,因采用负惩罚中的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方式,隔离:当小明打断他们谈话,就不关注,而当小明表现好的时候,再给予关注(如果只是不给与打断关注,属于一种消退);反应代价:当出现打断行为时,不允许小明晚上看电视或者减少零花钱等代价行为。

2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4、惩罚方式 厌恶活动

过度补偿:对问题行为进行补偿,同时把损失恢复得比之前更好。 积极练习:要求重复练习与问题行为相对应的良性行为。 随因练习:进行与问题行为无关的厌恶活动。

厌恶刺激

体罚(电击、打身体??)

斥责:表情刺激(直视、瞪视、皱眉);身体刺激(手指);言语刺激(辱骂、批评、警告) 注意:简洁明了(重复或长时间斥责,有什么效果);语气坚定(高音斥责有什么效果);靠近当事人;避免情绪激烈(做到斥责而不愤怒)

隔离:在短时间内由于问题行为失去接近正性强化物的机会;区别消退 排斥性隔离 VS 非排斥性隔离 排斥性隔离的要求

适用于由正强化物维持的问题行为;不适用于由负强化物(如逃避学习的攻击行为)或者感觉刺激维持的问题行为。

排斥性隔离,亲自护送当事人去隔离的房间。立刻隔离(10s),避免任何形式的互动(包括解释、斥责),遇到隔离阻抗(不服从命令或者中途逃跑),避免去说服争吵,命令简洁或者强制。 环境,无聊非恐惧:安全、采光好、空旷、无锁。 隔离时间在10M以内(问题行为存在时不结束隔离)。 隔离结束,予以强化。

反应代价:问题行为一旦出现,拿走一定数目的强化物 罚款;取消活动资格(如看电影、玩游戏、旅游等);取消奖赏(如玩具、代币等);取消职权或特权 注意:确定拿走强化物时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失去强化物是立刻进行的(对于智障儿童要立刻失去),还是延迟一段时间。

注意要点:

1、惩罚的目的,是让个体下次想要做不良行为时,能够联想起惩罚,从而抑制住自己的行为冲动。 2、避免惩罚成为抵消自己挫折感的工具。 3、就事论事的批评

不要人格化(你真笨,你没良心) 不要辱骂(你给家里丢脸)

不要预言(你这个样子,迟早要进监狱) 不要威胁(下次还这样,等着瞧)

4、惩罚严格:一旦开始惩罚要完成;凡是错误都要接受惩罚不遗漏;即刻发生。 5、惩罚公平:受罚者之间的公平;受罚者与惩罚者之间的公平。 6、惩罚者权威:建立在强化的基础上;惩罚者之间的尊重与统一。 7、惩罚后阶段:沟通、申辩、强化;口头承诺与行为观察。

3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消退】

1、定义:特定情境下,某个行为由于被强化而产生,当取消强化物时,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下,行为概率降低。

2、操作步骤:识别强化物;取消强化物(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 案例分析:

案例1(正强化行为的消退)

小明放学回家晚了,就被父母责骂,所以他经常撒谎,说是老师补课,父母就不责骂了。如何消退小明的撒谎行为?

分析:在小明撒谎时,父母不再责骂他,结果会使小明的撒谎行为得到强化,正强化物是不责骂,所以应取消“不责骂”这个正强化物,即始终给予责骂。 案例2(负强化行为的消退)

当父母看到小明的房间脏乱不堪时,要求他立刻打扫房间,小明对父母大吼道:不要管我。父母停止了说话,离开房间,小明也就不用打扫房间了。

分析:小明大吼的行为得到“父母停止说话”的负强化,这里父母的“停止说话”就是负强化物,应该取消,继续要求小明打扫房间。

3、消退特点:

①消退渐进:消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历程是相对持久的。

②消退爆发:一旦行为不再得到强化,它的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在减少和最终停止前暂时地增加。并且还可能会伴随异常行为,比如激烈的情绪反应、尖叫、自我伤害、侵犯行为等。处理方式:继续实施消退。 ③自发恢复:行为被消退之后,在类似条件下,还有再次发生(偶尔发生)的倾向。如果自发恢复的行为重新得到强化,消退将失去效果。处理方式:避免自发恢复的行为得到强化,同样继续实施消退。

4、消退和差别强化的区别?

消退是对导致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直接进行取消,差别强化是对问题行为的各个阶段进行强化与否的实施。

注意:

1、消退过程中或自发恢复过程中的强化,反而构成间歇强化;

2、没找到强化物盲目忽视(忽视既可能是惩罚,也可能是奖赏,也可能是消退);

3、消退不稳定的良性行为,在生活中常常会无意产生消退,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良性行为建立后继续给予强化。

【差别强化】

1、行为分化:个体对同一行为的不同性质或者不同水平进行区分(随意举手——回答问题举手;亲密抚摸——挑衅抚摸)

2、差别强化:某一性质的行为后面出现强化,而不同性质的行为后面没有强化;某一水平的行为后面出现强化,而不同水平的行为后面没有强化。

3、零反应的差别强化: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问题行为不出现,就予以强化;问题行为出现,不予强化。(即强化+消退)其中时段设计根据递增原则!

举例:连续10分钟不吃零食就予以强化;连续写作业30分钟不乱动就予以强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