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机制的渗透(新中史灵岳) 下载本文

试析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机制的渗透

浙江象山县新港中学 史灵岳 (315731)

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立可纳(Thomas Lickena)博士在其所著的《人格教育》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①如果说道德课是实施德育的直接途径,那学科教学就是实施德育的一种间接途径,是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重要补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有很多有识之士对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也不例外。为此,国家也制定了很多政策,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我们应时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思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的理念,辛勤耕耘在工作第一线。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想的、做的往往事与愿违,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一样。当然,作为课任老师的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根据初中科学的学科特点,笔者结合自己上课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进行道德机制的渗透。

一、从《人的生殖和发育》入手,对学生进行有关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教育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一到青春期,可以说矛盾重重,疑惑多多,自己想解决,又无能为力,此时学生需要的是一盏指路明灯。因此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就应该责无旁贷,理应通过本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结合上课的内容,科学的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首先从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来说,在这一年龄段,男生出现喉头突起、音调低沉、长出胡须、阴毛、腋毛,骨骼肌发达,并出现遗精现象;女生出现乳房突起、音调高尖、长出阴毛、腋毛,骨盆宽阔,皮下脂肪增多,并出现经血;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科学教师应通过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消除他们的疑惑和好奇,消除封建思想、偏见以及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做到自我了解,相互了解,从而使同学之间建立正常的关系。其次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情况来说,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情绪最容易波动、兴奋、热情:第一、青少年很容易动感情,情绪较激烈。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振奋、激动、热情奔放,或者动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有时又会转向反面,变得泄气、绝望。此时如果我们引导得法,可成为成功的动力,引导不得法,会使学生由于盲目的狂热或一时冲动而干蠢事。②在这当中,老师是决定学生思想、情绪取向的关键因素。此时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德育教育的功能,有的放失,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情绪的发展。第二、青少年闹情绪在时间上比幼儿有更长得延续性。那种破涕为笑,喜怒无常的现象比较少见。并且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并不是外露的,开始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③笔者就经常看到有些学生犯错误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一站死不搭理,无论你老师怎么说。此时,科学老师可起了作用。根据学生的青春期特点,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因势利导,渐渐消除与学生的隔阂,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兴趣、爱好极其广泛,经常为学习、工作、友谊的成就与失败而产生欢乐与苦恼,而且越来越复杂。有拼搏进取的积极情感,也有发

1

怒、烦恼、妒忌和劣等感之类的消极情感。但只要我们老师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高级的情操,逐渐出现集体荣誉感、爱国心、道德感,甚至有为真理而献身的气概。④同时,我们在教育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两性交往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频繁交往,个别男女学生之间就会产生相互的好感。其实青春期少男少女彼此向往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由于它是以两性间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因而是高尚的、美好的。⑤它是属于青春期的异性爱慕或“怀春”心理,还不是恋爱本身,只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采取过激的行为,应遵循科学的规律,循循诱导,使他们朝良性的方向发展,成为相互勉励、共同发展的朋友。 二、从《营养与健康》入手,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的教育

自古以来,良好的身体素质就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而强健的体魄又是来自于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因此此节内容的教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自从本人在科学课堂上讲述了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七大营养素的作用以后,学生对于如何更好的促进自身的身体健康及优良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恰到好处的向学生提出健康的生活观。首先要合理营养,争取不挑食,不偏食。因为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只有全面均衡,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获得营养。其次饮食要适度,不能暴食暴饮,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切忌吸烟与酗酒。同时要注意合理用脑。因为大脑活动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兴奋性和疲劳性。兴奋性能使大脑皮层维持较长时间的工作能力,并保证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疲劳性对大脑有保护作用,可使其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受损伤。只有积极的去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以此改善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指挥与协调能力,并适时休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才能使大脑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些是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科学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巧妙的一次思想教育。笔者想,教师不能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一个德育教育的普及者。而我们德育教育的素材就在课本里,在课堂上,只要我们能积极去挖掘。

三、从《磁现象》入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讲述磁现象的知识时,为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会有意识地引经据典的介绍我国对于磁学知识的认识及应用,以此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首先,我们让学生从历史上了解磁学知识的应用时间: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就有“慈石召铁”的记载⑥;战国末年,《韩非子·有度》中又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之说;东汉时期,更有王充在《论衡》中对磁学知识应用的具体描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⑧”。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磁学的知识,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所应用。其次,我们从祖先的初始指南针制作工艺上,向学生进一步展现他们的智慧。北宋初年(1044),在曾公亮的《武经纪要》中记载了利用人工磁化方法制成的指南鱼和指南针。具体制法如下:把薄铁皮做成鱼状,放置在炭火中烧红,取出后将首尾对准地球磁场方向,然后用水迅速将它冷却即成;使用时将指南鱼浮在水面,当静止时,鱼尾所指即为南方。⑨而欧洲制造出指南针比我国晚了一百多年。并且在应用中,我国大宋朝的大海船上已用指南针导航,而欧洲却于12世纪才有航海的罗盘。这些无不显现出我们先人的卓越智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先感

2

到骄傲,为我们能生活在充满智慧的国家里而感到自豪。

四、从《星际航行和空间技术》入手,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地培养教育

自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迈出了星际航行的第一步,就从来没有停下过对宇宙的探索。我们国家也不甘落后,加入了探索的队伍,并先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神五的发射及宇宙飞船的安全回到地面,紧接着神六的发射成功,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英雄的顺利回来,标志着我们国家航天技术的成熟,全国人民互不欢欣鼓舞。在这光环后面的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他们的平均年龄并不大,可是敢当人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这一份精神怎么会不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呢?我想这就是他们所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点难倒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而近段时间我们国家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天宫一号”的发射,表明了我国在空间站技术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我国“天宫一号”的发射,证明了我国有力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然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们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正处于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代,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期需要的是我们这一代负起更大的责任,勇敢地去接受挑战,成为我们国家新的“脊梁”。

“文以载道”,学科教学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是体现在教材之中。在《科学》一书内容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知识点作为载体,但笔者在此仅举了这四个典型性的内容进行学生德育教育,虽然不够全面,但作用已昭然。笔者想,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我们应积极地投入到全员德育的这个大氛围中去,积极地去发现、挖掘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利用有关条件,使学科教学与育人相互促进,使学生身、心二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袁运开.《科学》教师用书(八年级下).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3、袁运开.《科学》(八年级下).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4、袁运开.《科学》(九年级下).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