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曹妃甸新城)总体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2.2 发展条件分析

2.2.1 发展机遇

2.2.1.1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在加快,其技术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并且由过去的单一制造业转移逐步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外商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设计中心、公司总部、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等日益增多。同时,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和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这些为曹妃甸新区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新一轮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中,曹妃甸新区必然可以利用世界产业转移与市场竞争活力,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两大基础优势,不断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转变,深化对外开放,吸引国际资本,增加国际贸易,加强与海洋有关的经济发展,使新区在新的条件下取得杰出的发展成绩,真正形成科学发展示范的亮点。 2.2.1.2 新能源发展潮流和国家战略机遇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能源面临巨大的压力。世界能源以现在的消耗速度,地球上石油的储量顶多只能用40年,煤也不过200年,天然气不到70年,全球能源将面临枯竭的境地。因此,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来实行,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行。在我国,风能、太阳能受投资过大的制约,目前利用率处在较低水平,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仅在1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主要应用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中国刚刚起步。曹妃甸新区有沿海和港口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充分考虑利用海洋能,二是可以考虑发展新兴能源,例如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2.1.3 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快的机遇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一大经济贸易集中区,其具体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辽宁、山东、河北三个省,总面积达52.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

积的5.43%。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山东省提出加快建设半岛产业带和半岛城市群;辽宁省提出打造沿海经济带,构筑“五点一线”开放新格局;河北省则提出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的加快开发开放,正在促使国内外资本和产业在“北上”的基础上,持续向京津唐“金三角”地区集聚,由此将进一步强化京津唐“金三角”作为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打造中国经济的“第三极”。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伴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曹妃甸新区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2.1.4 京津唐区域合作不断推进的机遇

目前,京津唐区域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合作领域看,由最初的建立原料基地、联合建港,到首钢、北京焦化等企业搬迁,再到基础设施、能源、农业、旅游、科技开发、产业园区、社会发展等全方位合作;从合作范围看,正在由双边合作向京津唐都市圈内多边合作转变。特别是,首钢搬迁加快了曹妃甸开发开放的步伐,为推动京唐全面合作和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大国首都所在的京畿地区,京津冀因其北方出海口的战略区位,成为启动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使得该地区的区域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京津冀城镇群规划》指出,宏观环境的变迁已经悄然开启了京津冀区域格局转变的历史进程。北京进入第三次产业转型,国际性职能升级和区域化重构将同步展开,推动又一个“全球城市地域”的诞生;与此同时,伴随区域格局的转变,城镇职能的提升将是更为深远和本质的变化,很多地区将从农业型地区迅速成长为高度现代化的区域,甚至成长为区域增长极,城镇也将转变成为产业组织和知识创新中心,在工业化和国际化中发挥核心作用,从而彻底转变城市“市域性职能强而区域性职能弱”的局面,推动区域性生产服务体系的发展,网络化城镇职能构架臻于形成。

(1)尖端装备制造的入驻推动区域分工体系的构建

作为区域双核之一,天津始终未能发挥产业强中心的带动作用,这与它两头在外的产业类型息息相关;占全市60%的电子产业和12%的汽车产业,均为成品组装工业,极大限制了天津区域组织力的形成。

进入新时期,国家显示了推动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决心,具有强大

产业延展能力的尖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这一战略的政策抓手。空客A320飞机的生产和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将彻底改变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组织格局,半数以上配套生产落户区域内,这将促进各自为阵的产业组织关系向区域大分工格局转变。

对于唐山南部来说这将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长期以来,唐山南部和滨海新区的产业关系中,,同构竞争大于分工协作;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两者的结构互补性越来越显著,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之间的合作指日可待,从而推动唐山从基础原料产业向关键材料和核心配件的延伸,是促进产业结构实质性调整的重大机遇。

(2)国家智力资源的重布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在天津重塑区域作用的同时,北京也在重新寻求自身的区域作用。北京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智力中心:它集中了国家38%的重点实验室、43%工程研究中心、45%的基础研究中心和52%的两院院士;依据《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北京知识创造能力高达80.94,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上海(46.96)。

虽然拥有最强大的国家创新资源,但北京却没有为国家创新优势的形成做出足够的贡献。从创新综合效益来看,北京仅达到41.77,远低于上海65.9的水平,甚至低于浙江和江苏。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和薄弱的研发转化能力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与生产基地的长期疏离正是其中的关键原因。以研发转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形式推动国家智力资源的空间重布,建立“基础研究—研发转化—技术推广”层次丰富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北京发挥区域作用的新形式。唐山作为区域内最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也必定成为未来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从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来看,伴随先进制造体系的建立,国家智力资源的均质化分布是一个普遍趋势。日本就是通过两轮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空间重布来推动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的:第一轮资源重布是发生在1968~1976年之间,通过第二次国土综合规划的工业据点政策推动重工业生产能力的空间重布;第二轮是发生在1977~1986年之间,通过第三次国家综合规划的技术密集城市和头脑城市政策推动国家智力资源的空间重布,在这一轮布局之后,日本东京湾沿海的智力资源集中度指数下降到0.448,而目前京津冀地区的该项指数高达0.85。

2.2.1.5 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机遇

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需要以曹妃甸为核心的唐山南部沿海地区率先隆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河北省加大发展沿海经济力度,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产业重点东移至沿海一带,形成沿海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依靠曹妃甸大港的发展带动省内工业、物流、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强省战略。河北省这一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将投入与发展的重点倾向于以曹妃甸新区为代表的沿海一带,这也必将给曹妃甸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2.2.1.6 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机遇

唐山市实施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曹妃甸开发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快沿海一带开发开放,深入实施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战略,为曹妃甸新区发挥区位、资源、港口、海洋优势,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提供了契机。这一战略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重点的向沿海倾斜,也必将导致沿海产业带和新型滨海城市的形成,作为唐山市沿海产业带和新型滨海城市的主要载体,曹妃甸新区作为唐山市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也必将在唐山市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中得到全新的发展机遇。 2.2.1.7 大港口和大油田资源组合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现有港口的负荷日益加重。此外,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紧缺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因此,随着曹妃甸深水大港建设的推进和10亿吨大油田的发现,曹妃甸新区建设又具备了新的资源优势。

有着深水大港和大油田的曹妃甸新区,无疑将在近些年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曹妃甸新区内的南堡开发区,其功能定位于集化工、能源、钢铁、物流为一体,南堡油田的开发,加之首钢的搬迁将为这一规划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的曹妃甸港将成为我国第一能源大港(包括煤码头),曹妃甸工业区将形成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争取与循环经济示范区“四区”联动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