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2017 - 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八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案 下载本文

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

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知识目标 2.通过分析典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技能目标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理解“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知作者]

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

[知背景]

文与可,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了这篇题记。

[知常识]

1.筼筜谷

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

理解与现 代汉语不 同的句式 之省略句 考点提炼 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

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3.胸有成竹

北宋著名画家文与可,人物、动物、山水、花草都画得十分出色。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青翠的竹子。他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有什么变化。他高兴了就挥笔作画。转眼之间,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一次,文与可把一幅刚完成的画放在书桌上,走出了书房。画上是几竿新生的嫩竹,靠近主干的地方,有几个刚出土的竹笋,生动极了。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时,发现有一只猫正抓着玩呢。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

有人问文与可画竹的秘诀,他回答说:“我非常热爱竹子,每当我画竹子时,竹子的样子就在我心中出现了。我只不过是把心中的竹子摆到纸上罢了。”

4.文同与苏轼

苏轼与文同齐名,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画竹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援之以法。

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苏轼信札。苏轼除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了诗:“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文同读罢,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喷饭满案。他经常坦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识吾妙处。苏轼也公开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

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

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

一、通假字

1.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去世 2.少纵则逝矣 少通稍,稍微 二、古今异义

..

1.初不自贵重 古义:看重 今义:价值高

..

2.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

3.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古义:连词,表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 三、一词多义 1.熟

①执笔熟视副词,仔细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形容词,熟练 2.语

①今语士大夫动词,告诉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名词,说法

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

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

3.过

①不学之过也名词,过错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动词,经过 4.遗

①与可以书遗余曰动词,寄给

②小学而大遗动词,丢弃

③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名词,遗失、遗漏的东西

④深追先帝遗诏形容词,遗留的 5.间

①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名词,隔阂

②彼节者有间名词,间隙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形容词,秘密地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期间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副词,顷刻 .

⑥间至军中介词,从小路 6.许

①月落庭空影许长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

②许之,夜缒而出动词,答应,允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数量词,表示大约的数量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动词,期望

7.以 .

①以追其所见连词,表目的,来

②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介词,把 8.为

①以为口实动词,作为,当作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动词,成为,变成 .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动词,做

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⑤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小初高教育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