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北师大版 下载本文

【2020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

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北师大版

2、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

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直观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为上好本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请学生根据影视片段谈谈开幕式这段场景象征着什么?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提问:开幕式上的青铜大鼎是件仿制品,它的原型是什么?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导入到新课的学习,进入司母戊鼎的教学环节)

二、探求新知(25分钟) 一、青铜器

1.司母戊鼎被国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但是最近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却发现司母戊鼎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国宝失窃了吗? (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出示新闻“司母戊鼎回乡,为殷墟申遗助力”。同时创设出情景:请你做小导游,为来到安阳殷墟的游客解说司母戊鼎。

(学生自主学习司母戊鼎相关内容,为解说司母戊鼎做好准备。学生上台演讲时的表现可能尚显稚嫩,但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3.学生上台解说后,由其他学生向小导游提问题,并解答。

(通过学生自主质疑和答疑,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并引出难点)

4.关于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在学生充分想象和猜测之后,教师出示教具和图片,破解疑难点。

(通过学生的猜测培养历史想象力,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图片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

5.通过“称一称”和“算一算”两个小活动加深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认识。

(通过活动将枯燥的数字转换成感性的认识,充分体会到司母戊鼎的制作规模宏大,技艺精湛)

6.回到刚才出示的新闻,设问:为什么殷墟申遗要把司母戊鼎请回来呢?

(经过前面的学习,到这一步不少学生应该能够讲到司母戊鼎的价值了) 7.通过“参观青铜器展”,让学生概括出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8.假如你是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引导到金文,并引发思考“文字出现的意义”,过渡到甲骨文的教学)

二、甲骨文

1.设问如果没有文字,人们怎样传递信息,让学生探究文字出现的意义。

(通过学生逆向思维,探究文字出现的意义)

2.以谈话法解决: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出土的地点主要在哪里?甲骨文主要使用于哪个朝代?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甲骨文的出土和识读有什么意义?

(这几个问题书上都有答案,理解难度不大。最后一个问题,引出甲骨文和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3.以“车”为例演示汉字演变的过程,并让学生临摹“车”由甲骨文

演变到简体汉字的各种字体。

(通过临摹体会甲骨文和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4.“对号入座”小游戏,加深对汉字演变过程的认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互动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对汉字演变过程的认识)

5.小结本课内容,进入练习环节。最后,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 (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并通过学生的反馈,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归纳升华(6分钟)

多媒体展示四件国宝,每件文物对应一道题目。 1.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测甲骨文。

2. “知识巩固”,完成紧密结合课标的三道填空题。 3. “家乡历史知多少?”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哪个最能代表家乡。

4. “课外延伸”,设计自己心目中的鼎为母校献礼。

最后,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

(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并通过学生的反馈,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达标测评(学生完成 5分钟)

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五、板书设计 一、甲骨文

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 二、青铜器

1、商朝的青铜铸造业

2、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3、折射国力的盛衰 教学反思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