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模拟试卷1(1)(1) 下载本文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12.A【解析】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13.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此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②前运算阶段(2岁~7岁),此时期的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③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这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缺乏概括、抽象推理能力。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这阶段的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儿童能画出具体路线,说明已经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14.A【解析】同化性迁移是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正是这样一种迁移。

15.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

16.A【解析】动机的高低都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只有适中的才行,因为两者成倒U型的曲线关系。 17.C【解析】画线是一种常用的复述策略,圈点是划线的一种变式,也是一种复述策略。 18.D【解析】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操作技能也称为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认知技能。

19.B【解析】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注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20.D【解析】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 2.培养创新能力 3.生产劳动 4.陶冶教育法 5.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6.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7.选择性;整体性 8。气质 9.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0. 首位;近位 11.班杜拉 12.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三、判断题

1.√ 2.√ 3.× 4.× 5.×6.× 7.× 8.√ 9.×10. √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学生身心发展有以下规律:

5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人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5)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3)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做到: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和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

6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4.(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虑,才能看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

(3)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4)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5.(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

7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法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认知结构既是在先前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基础。因此,他非常强调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对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不应该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发现法教学模式中,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展开.而不是围绕某一个知识项目而展开。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发现法教学的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