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设市场出清——所有价格自由调整以平衡供给和需求。
(2) 这一模型中,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是因为对价格暂时的错误认
知。
(3) 有时供给者混淆了价格总体水平变动与相对价格变动。这种混淆影响
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导致价格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存在正相关关系。
(4) 当实际价格超过预期价格时,供给者提高他们的产出:
3. 启示
(1)(2)(3)
Y=Y#+ α(P-EP)
模型都可以概括为:Y=Y#+ α(P-EP)
37
13.2通货膨胀和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反应:当政策制定者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运动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反方向变动。 1. 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 π=Eπ- β(u-un)+v (1) 推导过程
(a) 总供给方程写成:P=EP+(1/ α) (Y-Y#) (b) 加上供给冲击:P=EP+(1/ α) (Y-Y#)+v
(c) 同时减去上一年价格水平:P-P-1=EP-P-1+(1/ α) (Y-Y#)+v (d) π=Eπ+(1/ α) (Y-Y#)+v
(e) 通过奥肯定律:产出对其自然水平的偏离和失业对其自然水
平的偏离负相关,写为(1/ α) (Y-Y#)=-β(u-un)
(f) 最终:π=Eπ- β(u-un)+v
(2) 说明:
(a) 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方程在本质上代表了同样的宏
观经济思想
(b) 使得古典二分法在短期被打破:
产出与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变动相关;失业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相关
2. 适应性预期与通货膨胀惯性
(1) 适应性预期:人们需要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的
通货膨胀预期
(2) 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写成:π=π-1+(1/ α) (Y-Y#)+v
说明通货膨胀取决于过去的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和供给冲击
(3) 自然失业率: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
(4) π-1意味着:通货膨胀有惯性,即没有干扰时,通货膨胀会持续 (5) 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中,通货惯性被解释为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
的持续向上移动
(6) 总需求曲线的持续上升是由于货币供给的持续增长
(7) 如果美联储突然停止货币增长,总需求就会稳定,总供给的向上移
38
动会引起衰退。衰退时的高失业率将降低通货膨胀和预期的通货膨胀,导致通货膨胀惯性减弱
3. 通货膨胀上升与下降的两个原因
(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第二项β(u-un),低失业率向
上拉动了通货膨胀,因为高的需求造成了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Β衡量通货膨胀对周期性失业的反应程度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不利供给的冲击意味着v值为正,引起通货
膨胀上升。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均衡 (1)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注意: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如果预期的通货膨胀上升,则该曲线向上移动,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取舍关系更不利了:在任何一个失业水平,通货膨胀更高了。
39
5. 由于人们随时间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只在短期成立。政策制定者不能使通货膨胀永远保持在预期通货膨胀之上(从而不能使失业率永远低于自然失业率)。最终,预期会适应于政策制定者所选择的任何通货膨胀率。在长期,古典二分法成立,失业回到其自然水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 6. 反通货膨胀与牺牲率
(1) 牺牲率: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比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
GDP的百分比。典型的估算值为5%
(2) 也可以用奥肯定律来表示牺牲率。奥肯定律:失业率变动1%,GDP
变动2%。因此通货膨胀率降低1%,要求周期性失业上升约2.5%。
7. 理性预期与无痛苦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1) 理性预期:人们可以最优的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当前
政府政策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由于货币或财政政策的变动会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也应该取决于实际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根据理性预期,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变动会改变预期。——通货膨胀的惯性会比较小。
(2) 可信政策下,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成本,比用牺牲率估计值低得多。 (3) 无痛苦反通货膨胀的要求:
(a) 降低通货膨胀的计划必须在设定工资与价格的工人和企业
形成他们的预期之前公告
40
(b) 工人和企业必须相信这种公告。
同时满足时,允许在不提高失业的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率。
(4) 通货膨胀预期影响与失业的取舍关系。 8. 滞后作用和对自然率假说的挑战
(1) 自然率假说:总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影响产出与就业。在长期,
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是古典二分法的一种表达方式。
(2) 滞后作用:历史对自然率的长期持续影响 (3) 衰退永久性影响经济的方式
(a) 改变了由此失业的人(使失去工作技能) (b) 改变工资的决定方式(失去工会会员身份)
(4) 滞后作用大大增加了衰退的代价。换言之,滞后作用提高了牺牲率,
因为甚至在反通货膨胀时期结束以后产出还有损失。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