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第二模块专题一 下载本文

1、如何切实开展好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注意事项,条件保障)? 一、切实开展好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注意事项。 (一)“校本研修”的工作目标 :

校本研修是推进新课程实施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建立以校为本、融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于一体的校本研修制度。

1、以新课标为导向,围绕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注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与经验反思,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不断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提高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进行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4、注重课例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设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二)校本研修的形式

1、 听课、评课——在教研中取长补短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听课时除了要注意上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材处理等教学基本功外,还要特别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除了听课,评课交流也很重要。评课对上课教师来说,是一次剖析、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对听课教师来说能吸收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2、 专家引领——在比较中转变观念

校本研修需要专家引领。学校要请一些专家、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要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挖掘校本培训的师资潜力。同时相邻几所学校可相互合作,互聘培训教师,实现资源共享。

3、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科研,切实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针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倡进行以教育叙事研究和课例研究等微型课题研究。

4、校际交流——在互动中促进发展

各个学校的办学风格、管理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组织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校际交流可以是相同学科教师间的听课、评课,可以是学校管理、德育工作等方面的交流,也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探讨。

5、案例研究——在反思中自我提升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教学有益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一是自己编写教学设计,二是从文章中选择他人编写的案例。培训中要组织教师开展充分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疑难,选择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三)工作措施

1、 认识到位、理念先行,构建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 校长是校本研修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上。学校要建立融合校内外教学研究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育网络;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要重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要给教师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营造务实、严谨、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要为教师与教研员的经常沟通与联系创造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打造学习型组织,多形式地开展校本研修

以项目、课题、专题为纽带,盘活校内、区域资源,主动争取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支持,建立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多形式地开展校本研修。 建立学校和专业研究机构或高校合作“教科研联合体”;建区域“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志愿结对”、“专题合作”、“校际会课”、“教学互访”等,开展形式多样、主体多元、互动参与的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活动。

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

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以新课标为导向,以现实教学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个人实践反思和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开展有行为全程跟进的课例研究。以互助结对、教研论坛和教育沙龙等形式,鼓励教师互助交流、切磋,在课例研究中提高反思和行为改进能力。

二、切实开展好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的条件保障保障

(一)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

1、将校本研修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把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情况同评优、晋职、晋级挂钩,投入专项经费,奖励在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实践探索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2、重视校本研修制度建设

我国《教师法》和《教育法》都把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建立校本研修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一定的培训时间,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源和培训条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修。 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重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

为此,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第一、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制度:学校领导要定点深入1—2个教研组,并指导好教研组工作。

第二、教研组考核激励制度:每期或每学年学校要对教研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和表彰。

第三、常规研究制度:学校应组织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月一次全校性的教研科研活动,每期一次教研科研的专题研讨会,每年一次教研科研的总结表彰会。

第四、教师听课制度:教师相互听课每学期达20节以上,有听课记录,有评课意见。

(二)强化评价与管理

实施校本培训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办学目标。优质高效的培训质量是校本研修的生命线。学校要及时对培训情况做出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校领导,也可以是受训教师;评价的方式有问卷调查、考核、教师座谈会等。要及时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对培训内容、形式做出调整,切实保证校本研修的质量。 建立健全集体视导检查制度、学科常规教研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校本研修工作联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校本研修工作健康发展。 (三)建立有效机制,为校本研修活动提供保障。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研修活动中。但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如果不健全校本研修机制,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也会使校本研修流于形式,使教师出现学归学,做归做,盲目赶时髦,使课堂出现华而不实的现象;或者使部分教师认为是“不务正业”,致使其参与热情不高,不主动参与交流研讨。因此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逐渐完善校本研修机制,给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建立七个制度:

1、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星期一下午召开一次行政例会,总要对一周以来的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小结,并对下一周的校本研修工作进行部署,每学期有两次专题会议对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教师投入、阶段性实验情况及教师反馈和合理需求进行研究,确定专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专家咨询制度。专家的参与是校本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来自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往往能对一线教师起到画龙点睛、抛砖引玉的功效,是提高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期至少邀请一次课改方面的专家、学者莅临指导,深入课堂听课,为课改出谋划策,及时掌握青中校本研修的真实情况,切实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3、理论学习制度: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学习新课程及相关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校长到教师,无一可以例外,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定期进行集体交流,每学期检查一次业务学习笔记。

4、建立开放型的教研组研修制度。为了使更多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共同感兴趣的研修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周在公告栏公布这个星期研修主题、时间、地点,邀请其他学科教师参与,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

5、研修成果汇编制度: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将本学期获得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或案例或教学设计或教育随笔或读书心得汇总到教研处,然后由学校汇编成册存档。让教师通过参与校本研修活动获得研究成果,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在学校里留下光辉的一页,体验到参与校本研修的好处,从而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

6、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其他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为了使教师能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建立教学研讨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教学研究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估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和制定出考勤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学时审核制度等,并采取分层考核评价的方法,即学校——教研组——个人这样逐级的对教

学研修实绩进行评定,对研修成绩突出的教研组和个人进行表彰。这些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开展,也使校本研修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7、校际互动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周边兄弟学校定期开展交流,相互切磋研讨,促进相互发展。

(五)创设教研平台,为校本研修活动提供载体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校内,而有效的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应努力为广大教师创建一个教研平台,为校本研修活动提供载体,创造条件,使教师视学校为学习与发展之所,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成长,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促进学校发展。因此,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努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在研讨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是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出的目标。

1、自主研修反思。

自主研修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也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基本和前提,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反思使教师的经验变成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一个著名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为了促使教师更好地与自我对话,要求教师制定好自我发展规划,规定教师要写教育教学随笔,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实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将反思的过程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重点瞄准三维目标的制定这个突破口,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使教学思想科学化,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重点围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中心,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行为互动化,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状态这个主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经验和评价能力,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我们在教师的教育教学随笔中了解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错误、困惑、挫折、灵感,了解到教师的成功之处、失败之笔,了解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典型案例,分享他们的快乐、苦恼。期中考试之后,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五大教研组分别召开教研组会,对前段教育教学进行分析总结,对学情教情进行彻底解剖,对后段教学教研工作进行规划展望,效果显著。

2、草根化校本教研

“教研制度”各校都有,所有的教研安排落实都得遵循章程,常常是把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教师集中于单一内容研究中,强调过程标准,目标统一,行动一致,老师们参与活动中留下的只是疲惫神情以及活动结束后释放的喜悦,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追求的规范性的同时遭到了扼杀。为此,我们学校尝试从教研本源开始进行改革,采用基于教师“自己研究,研究自己” “草根化校本教研”。为校本教研重新定位,使之回归生活,走向凡间,彰显个性。我们的做法是:向全体老师下发问卷,每个老师提出几个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接着把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并对同类问题进行整合。然后学校在这些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个大的课题,老师们在这个大课题下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子课题。召集教研组长讨论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学科教学的课题。各教研组又召集科组成员商讨,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确定学科组的研究专题,认真撰写课题研究学期实施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每位教师结合学校的科研计划,根据学科教学实际确定科研课题,并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如:“探讨童话创作之路,建设童话校园”、“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同年级环境下的英语分层教学” 、“学困生的原因分析和转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