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租与土地区位 下载本文

时期 代表人物 威斯特 主要观点和贡献 级差地租以土地耕种的下降序列为前提。 土地产品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地租理论。 只承认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工资是劳动的补偿;利息是资本的补偿;地租是使用土地的补偿。 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 创建农业区位论。 主要研究级差地租I中由于位置的优劣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地租理论的始终。 李嘉图 萨伊 19世纪上半叶 马尔萨斯 杜能(屠能) 19世纪下半叶 马克思 恩格斯 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 地租分为3种形式: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马歇尔 创立均衡价格论。 地租只受土地需求的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地租是土地这个生产要素对产品的生产所作的一种贡献。 地租是一种“经济盈余”。 建立了竞价曲线理论。这种理论同时处理不同类型土地使用的竞标。 解决了城市土地地租、地价的计算问题。 土地的影子价格。 土地的影子价格。 地租是否成为决定价格的成本,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角度。 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城市地价进行分析。 克拉克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下半叶 胡佛 阿兰索 丁伯根 康托洛维奇 萨缪尔森 哥德伯戈 钦洛依 (三)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农业地租,科学地解释了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涉及到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一是土地所有者;二是租地的农场主(资本家);三是农业雇佣工人。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租来大片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生产,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业资本家投资于土地,如同将资本投资于工商业部门一样,必须获得平均利润。如果得不到平均利润,他就会将资本转移出农业部门。同时,土地所有者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作为土地使用者的农业资本家

5

为了得到在这个特殊生产场所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可,要在一定期限内按契约规定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如果土地所有者得不到地租,他宁愿让土地荒芜。这样,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必须大于平均利润,以便把它分为两部分,其中,相当于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为农业资本家所有;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则以地租的形式付给土地所有者。所以,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本质上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在农业部门中,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获取平均利润以后,还有一个余额作为地租缴给土地所有者呢?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从而科学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1、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造成土地等级差异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不同地块在丰度、肥力上具有差异性;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即区位存在差异性;三是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也有差异性。上述差异,使土地客观上具有不同的等级,进而使不同等级的土地,在投入等量劳动的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级差生产力。这种以使用不同等级土地或在同一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为条件产生的土地级差生产力是产生级差超额利润的物质基础,从而也成为级差地租的物质条件或自然基础。

在任何情况下,用于农业的土地(首先是耕地)其肥力和位置总是有差别的。劳动者在不同肥力或位置的土地上耕种,其劳动生产率必然有差别。在较优土地上产量高,产品个别生产价格较低;相反,在劣等土地上耕种,产量低,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相对较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产品在市场上是按同一价格销售的。

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特别是优、中等地面积有限,仅仅把优、中等地投入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因而劣等地也必然要投入农业生产。进一步说,如果劣等地不投入农业生产,中等地就成了投入农业生产的相对的“劣等地”,结论仍然成立。如果农产品也像工业品一样,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价格(社会生产价格),那么,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得不到平均利润,最终就要退出农业经营。这样,农产品的产量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价格就要上涨。当价格上涨到使劣等地的经营者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劣等地会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可见,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必须以劣等地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

6

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这样,经营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

由此可见,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根据造成土地等级原因的不同,马克思将由于土地丰度(肥力)和位置差异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级差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将由于在同一地块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级差地租称为级差地租II。

(1)级差地租I

表3-2 级差地租I的形成 土地等级 劣 中 优 投入资本(元) 平均利润(元) 产量(单位)个别生产价格(元) 单位产品 30 24 20 社会生产价格(元) 全部产品 12000 15000 18000 级差地租I(元) 0 3000 6000 全部产品 12000 12000 12000 单位产品 30 30 30 10000 10000 10000 2000 2000 2000 400 500 600 从表3-2中可见,面积相同的优、中、劣三块土地,虽然投资水平相同(均为10000元),但由于肥沃程度不同,其产量分别为600、500和400个单位。其单位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为20元、24元和30元。如果以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为社会生产价格,那么劣等地上生产的产品无法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因而会退出生产,因此,在社会整体的需求水平给定时,供给减少,市场价格水平会提高,只有当市场价格提高到使劣等地也能提供同样的平均利润,才会达到均衡。因此,决定社会生产价格的是投入生产的最差等级的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在上例中以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30元)为社会生产价格,那么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分别为18000元、15000元和12000元。因此,优、中等地就可以获得6000元和3000元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I。

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也是形成级差地租I的条件之一。见表3-3。

表3-3 级差地租I的形成 地块 距市场距资本投运输费资本总支平均利润(平均个别生产社会生产级差地离(公里) 入(元) 用(元) 出(元)

7

利润率为20%) 价格(元) 价格(元) 租I(元) 甲 乙 丙 10 15 20 10000 10000 10000 500 750 1000 10500 10750 11000 2100 2150 2200 126 129 132 132 132 132 600 300 0 上述三块土地,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其运费分别为500元、750元和1000元。按20%的平均利润率计算,个别生产价格分别为126元、129元、132元。在市场上按社会生产价格(距市场最远地块丙的个别生产价格)132元出售,则甲乙两块土地分别获得级差地租600元和300元。

(2)级差地租II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业用地被非农部门大量占用且日益稀缺,农产品也是许多加工业的基本原料来源,这样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推动农业日益采用集约化经营方式。实行集约化经营,就是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这种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就称为级差地租II。

表3-4 级差地租II的形成 投入土地等资本级 (元) (元) 位) 劣 优 优等地上追加投资 10000 10000 10000 2000 2000 2000 400 600 700 12000 12000 12000 30 24 17.14 12000 18000 21000 30 30 30 0 6000(I) 9000(II) 利润(单全部产品 单位产品 全部产品 单位产品 II(元) 平均产量个别生产价格(元) 社会生产价格(元) 级差地租由表中可见,在优等地上追加投资10000元,由于新投资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每单位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降为17.14元。如产品仍按社会生产价格每单位30元出售,全部产品可得21000元,其中比劣等地全部产品12000元多出的9000元就是优等地追加投资所得超额利润,它将转化为级差地租II。

可见,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II的实体。不论优等地还是劣等地,只要追加投资所获得的较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超额利润,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最终都会转化为级差地租II,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但转化的时间和方式与级差地租I不完全相同。地租额的高低是在土地出租时在租约中确定的。地租额一经确定后,在租约有效期间,由农业资本家连续追加投资所生产的超额利润,全部落在农业资本家手里。但到租约期满后,土地可能产生的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