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商洛日报一月多连载的《古上洛探秘》中写道“秦岭深处有座山叫燕子山,在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此山从中间裂了条缝,把山一分为二,百丈之高的悬崖峭壁上布满了土人挖的洞穴。当年的雕比人大,多住在崖顶,所以土人都叫此地为“雕崖洞”。笔者慕名在一个较低的洞子里欣赏秦、西汉年间土人和南阳过来的人如何居住生活传代,无意间在洞里看见了一块人头大小的河石,上边刻有头状四方形图案。图案边似飘动的四条线条,成旋转轮状;又似阳光线条组成的发际、耳朵和脖子;中间刻了一个四方形,如同城墙围起来的城廓,更像脸谱,恰似部落的疆域。四方形内上端似一小圆太阳,大概是权力的象征……乡里人说这叫“福凸神”,老年人说这是久远年代连接襄王沟的岛部落所传过来的镇岛之物,叫“神光图腾”。这其实就是一个脸谱图腾。传说过去这里有一岛,三边环水,一边连接虎豹出没的南山。岛上,女人以红鱼皮为衣显示妩媚,平日出没丹江捕鱼取皮晒肉,不与外族人接触;南山上,成年男人以虎皮为衣炫耀威猛,善于攀爬,喜食雕肉,常年狩猎,住在襄王沟峭壁的洞子里。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男人才能上岛参加盛大的祭拜“福凸”的活动,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活动结束时对有情女子拿出虎皮雕肉干换女子渔猎之物,互示爱慕之情,并在“福凸”圣物前随部落举行集体仪式后,方可与岛上女子共居繁衍。
一个曾在外地工作的长者告诉我,传说中所谓的岛其实就是“老上洛”,上洛有城廓,在水里。树丛抱着山崖,山崖抱着丹江,丹江包着上洛,成一岛城。笔者问老者岛的位置在哪里时,他说:“这一岛城就睡在雕崖洞前的丹江河里……”
文物记载
《陕西陕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卷”载:“古城村遗址”,“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均临丹江,城址略成扇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址西部残存夯筑墙垣,残高1.4米。遗址表面文化遗存丰富……”。 史料佐证
《商州赋》城
该城“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
面临江。”,与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通鉴》中的上洛城的特点、建城时间一致。与《史记》、《正义》说“王陵古城”北边三十一里处就是上洛城。而王陵故城正好在上洛故城南三十一里之处刚好吻合和相互印证。
而《左传》和《水经注》解注古上洛云:“丹水东南流,……东南过其县南(北岸商州州城正对面,作者注)。……丹水自仓野,又东历兔和山,即春秋所谓左师军于兔和,右师军于仓野者也。又东南过商县南(此时的商县即今丹凤县。即丹水过了上洛仓野后才过丹凤县)……”
《水经注》记载的“仓野”属上洛,在现丹凤县(当时的商县)上游,上游就是抬头可望见的孝义上洛城(约一个驿站)。 描写古上洛位置,康熙51年(公元1652年)的《商州赋》,作者是知县赵应会,约生活于清代中叶,商州监生,乾隆五十七年中举,《雁塔题名》(三)有载。他在描写商州州城和古上洛城时写到:
“……其城,则左龙右凤,台峙丹流,二丈七尺之高。俨临翠甸,五里三分之大。已定神□,射虎将军,静镇于鼙鼓不惊之日。悬鱼太守,清吟于金汤孔固之秋。过乐野而流连,前此遗封何在?向高桥而踯躅,当年故址还留。” 清代《商州赋》所描写的商州州城的前城是在有一处通过乐(现地名乐园,古地名洛塬、洛源---国伟注)野(地名,古称苍野之地、《后汉书》称其为“苍野聚”苍野聚的“聚”
就是汉置村名。之后该地简称为村,时称“野村”,过去村少,仓村在野村旁边。现村名为:夜村--国伟注)之地,站在高桥(一座连接上洛古城与商於古道的跨江大桥,由于城弃桥毁,只留下因桥得名的地方。---国伟注)处”向高桥而踯躅,当年故址还留。”与《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寒川佛诞公园相接的孝义古城村地点是同一地,从而,古上洛的地点和过去很多历史发生的事件、地点就发生了变化。 卫星地图下的古城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