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下载本文

(一)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重点,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增强襄樊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总体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全市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住了工业化就是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关键的战略思想,强化工业强市、工业强县意识,切实把加快工业化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努力使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通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新跨越。牢牢抓住龙头产业、龙头企业和龙头经济区,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紧紧抓住汽车工业入世后五年左右的保护期和近期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机,以服务、配套东汽公司为着力点,以汽车产业开发区为主要基地,整合汽车配套生产企业,培植若干家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企业,努力实现汽车工业的突破性大发展。当前,要举全市之力做好东汽—日产在襄樊合资项目的服务协调和配套工作,抓紧抓好汽车产业开发区到市区道路、改扩建专家公寓和相关生活设施的建设,开一路“绿灯”,尽最大努力争取东汽—日产公司将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放在襄樊。尽快调整汽车产业开发区的区划,给汽车产业以足够的发展空间。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襄樊烟厂的改革和扭亏工作,积极联合国内一流烟厂,以市场换品牌,借帆出海,努力把烟厂做强做大,这项工作今年上半年要有实质性进展;抓紧做好崔家营水利枢纽工程的报批和前期准备工作,落实项目法人,争取早日开工,搞好汉江的综合开发;积极支持东风车桥公司同美国德纳公司的合资合作,并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技、政策和区位优势,争取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车桥研发、生产基地;刻不容缓地做好襄轴公司的扭亏保牌工作,积极支持东风汽车、东风仪表、湖北金环等上市公司的发展;全力以赴地做好新华光、中航救生、回天粘胶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工作;积极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做好社会职能剥离工作,精干主体,轻装上阵。抓好一批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工作,力争到“十五”末期,全市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60家左右,其中双过10亿元的企业8家左右。以“入世”为契机,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路,重点围绕汽车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力度。

进一步发挥市、县(市)城区和开发区的经济龙头作用。要通过优化投资和居留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完善城市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投资和就业门槛等一系列措施,使襄樊市区成为一个工业发达、三产兴旺、规模较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在中部地区具有较强

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大城市。要紧紧抓住国际投资向中国转移、沿海制造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高新技术、汽车产业及其他开发区和市区周边、县城为重点,加快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推进民有民营为基本取向,以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和快速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更大的力度抓大,以更大的魄力放小,实现我市国企改革的新突破。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一批。对于国有资产存量大、效益好的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实现真正意义的股权多元化;已经改制的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机制,规范运行。通过制度创新和规范,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卖断产权、转变身份民营一批。凡是具备条件实现民有民营的,要一步到位改为民营企业,同时妥善安置职工,实现职工身份社会化。三是外引内联壮大一批。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鼓励市属企业采取出售、兼并、划转、股权转让、破产收购、引入增量资本等多种形式,投靠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向国际国内一流企业靠拢,壮大实力。四是依法破产、剥离重组新生一批。对于盘活无望、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继续实行依法破产,积极进行破产重组;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要加快资产变现和结案进度,妥善安置职工。五是租赁托管盘活一批。对于整体盘活无望、局部尚有活力的企业,采取先股后租、租股结合、先租后售、剥离转让等方式,盘活企业支持各地、各部门和企业大胆探索其他各类改制形式。只要能把企业搞活,做大做强,职工队伍基本稳定,什么改制形式都可以探索。要重点抓好市直企业的改革,争取今年市直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县(市)区达到95%以上。尽快组建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出台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政策;要降低改制成本,实行零收费改制;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改制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方可实施。继续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帮助企业搞好改革、解困和发展。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积极有序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认真探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方式和途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进场交易。重视和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关心和爱护企业家,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家到襄樊创业,以企业家队伍的崛起推动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潜力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间,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因此,各级领导要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降低门槛,让投资者方便、

快捷、低成本地兴业经营;从投融资、收费、土地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重组;坚决维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注重引导民营业主提高素质,依法诚信经营;重点培植民营科技企业和骨干企业。力争到“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50%,就业人口占全市非农就业人口的70%以上。更大力度地启动民间投资,增强襄樊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和能力。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我市在全省“一江两山三城”旅游布局的重要地位和鄂西北旅游集散地的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我市旅游业的开发。努力在方便游客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大做文章,在旅游景点宣传、旅游商品开发、功能设施配套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上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掘襄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倾力打造襄阳古城、隆中?诸葛亮和米公祠等旅游品牌。加快现代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繁荣旅游市场。借助或挂靠武当山、神农架等周边著名旅游线路,拓展我市的旅游市场。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大旅行社的联系,努力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到襄樊观光、消费。同时,积极抓好鱼梁洲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业、通信业、信息中介、咨询、会展、房地产及其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健全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规划和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外引内联,推动我市商贸企业与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大力发展大型综合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加快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巩固和发挥我市秦巴经济走廊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加强住房资金管理,放开房地产二级市场,拉动城市居民住房消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数字襄樊”建设步伐。

(二)以“一主三化”为主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县域经济、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前提,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各县(市)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市场需求,抓住汽车零部件生产、食品、服装、家庭日用品和小型机械电子加工等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加大资本、技术的引进、激活和整合力度,促进产业连锁和规模扩张,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把小企业做成大群体,并向专业

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县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以下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枣阳市达到140亿元,襄阳区过百亿元,老河口市80亿元以上,宜城市、谷城县、南漳县达到40亿元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枣阳市力争达到3亿元,老河口市、襄阳区、宜城市突破2亿元,谷城、南漳、保康三县突破或接近1亿元;每个县(市)区都有2家以上税收过千万的企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有5家以上,其中有1家以上税收达到3000万的骨干工业企业;工业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地方税收在现有基础上增长60%以上,努力使襄樊的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各地要突出优势和特色,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力争在两三年内培育出一批实力雄厚、运行规范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的形成。农业公司是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要在规范运作、提高效益

上下功夫。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结合起来,把我市的传统农产品做大做强,市政府将拿出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支持企业创名牌工作。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注重与龙头企业对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规模较大的粮油、蔬菜、林果、畜牧、水产品、花卉和良种繁育基地。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一县一品,数县一品,靠规模争市场、求效益。大力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和标准化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机制创新,强化新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筑“县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城镇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县城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长,增强辐射带动力。集镇要以建设特色园区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为重点,成为支撑县城、带动农村的枢纽。加强对中心镇、重点镇和口子镇的指导和扶持。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向城镇有序流动,在小城镇有住房、有职业的农民可转为城镇户口。引导各类加工业和服务型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落实农村政策。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