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如皋冒氏家族研究 下载本文

参考文献曼寰曼曼曼量I_Imm—I—I曼,皇曼曼曼曼皇曼曼曼【32]、朱文杰:《东林党史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33]、余怀:《板桥杂记》,上海书店《历代笔记小说选》。[3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刻本。【35]、冒志成、冒清柱修,复旦大学文科馆藏:《冒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二、现代文献(一)著作【1】、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2】、徐建华:《中国的家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冯尔康、常建华:《中国的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5]、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6】、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李佩芝:《道德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8】、何建华:《道德选择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9】、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0]、如皋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编:《如皋文史》,第1~3辑,1985年。【11】、顾启:《冒襄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2]、顾启:《江苏艺文志?南通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3]、王利民、丁富生、顾启:《冒辟疆与董小宛》,中华书局,2004年版。[141、如皋市政协编:《如皋历史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15]、柳和城、宋路霞、郑宁:《藏书世家——书香门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6]、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7】、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18]、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9]、陈柯云:《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20]、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21]、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二)论文两南人学硕十学何论文[1】、冒舒旌:《如皋冒氏得姓本末辨》,((-,--3根》1997年第1期。【2】、邵志宇、杨丽丽:《如皋冒氏的来源》,《寻根》2005年第3期。【3】、冒廉泉、冒俊:《<冒氏宗谱>与冒氏来源》,《寻根》2006年第3期。【4】、冒廉泉、冒俊:《为“冒氏伪谱"正名》,《寻根》2008年第2期。【5】、顾启:《冒氏家族文化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6】、顾启:《谈冒辟疆对孔尚任思想的影响》,《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l期。【7】、顾启:《冒襄余怀交游考》(《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1期)、【8】、顾启:《冒襄吴国对交游考》、《冒襄与<帱杌闲评>的作者李清》,《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3期。【9】、顾启:《冒辟疆与吴伟业》,《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10】、顾启:《冒襄王士祯交游考》,《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2期。【11】、沈新林《李渔与冒襄》,《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12】、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13]、(日)佐藤仁夫:《明朝中期江南的宗族与区域社会——以上海曹氏为例的个案研究》,《学术月刊》1996年4期。【14]、赵世瑜:《社会动荡与地方士绅——以明末清初的山西阳城陈氏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15】、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与地方关系初探》,《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第l期。【16】、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17】、马学强:CY,绅与明清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1期。【18】、徐茂明:《士绅的坚守与权变——清代苏州潘氏家族的家风与心态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19]、衷海燕:《清代江西的乡绅、望族与地方社会——新城县中田镇的个案研究》,《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20]、叶舟:《危机时期的士绅与地方:以休宁金声为例》,《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21]、钱国祥:《明清宏村汪氏家族与地方社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22]、曹国庆:《明代江西科第世家的崛起及其在地方上的作用——以铅山费氏为例》(《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52附录附录如皋冒氏明代世系简表(以冒襄世系为主线)世系53致谢致谢时光的流逝也许是客观的,然而流逝的快慢却纯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自己终于可以从读研、找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长吁一口气时,忽然意识到,原来三年即将过去,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一念至此,竞有些恍惚,所谓白驹过隙、百代过客云云,想来便是这般惆怅吧!然而怅然之后,总要说些什么。研究生三年,生活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些读书、作文和考试的周而复始罢了。如果把这种简单的生活看作是一场场循环的演出,那么我只是其中一个安静的演员。这篇毕业论文自然也算不上什么精彩的台词,只不过是这种循环演出即将结束时的谢幕词。但是无论多么蹩脚的演员,无论有多少观众,即便是说给自己听,在谢幕之时也要感激一些人,因为是这些人帮助他走上舞台,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地“演出”。三年前,我拜师于张明富教授门下,学习明清史。张师是位严师。他对我的指导,除了听他开的“明清社会与文化研究”这门课外,对看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平时并不过问。但是,他一贯强调,要精通理论,要系统掌握第一手资料,文章要有新意,并要求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都要自己拟定。本论文虽自拟选题,但从构架、修改到定稿,每一步都凝结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向我的导师张明富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同时,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也要感谢历史文化学院徐难于、卢华语、陈宝良等几位老师在论文开题、撰写期间给予的切实可行的意见;感谢复旦大学文科馆毛雨禾老师、如皋市冒廉泉、冒俊先生为论文提供的宝贵资料和建议;感谢同门兄弟姐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予的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更加深切地体会家族史研究的乐趣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最应该感谢的是父母,感谓}他们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鼓励。同时,还要特别感谢师母张颖超女士、班主任李苹老师、袁从秀老师、阮立影同学、刘娟同学、郭晶同学、刘昌俊同学、杨鹏辉同学、肖建同学、秦海军同学三年来对我的爱护、帮助和包容,愿友谊长存!求学生涯暂告段落,但求知的道路永不停滞。七年的师大生活给予我许多珍贵的财富,教会我许多难能的品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字箴言将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断前行。白宝福于西南大学杏园C栋201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