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第一、有些字,虽然在某一些意义上经常相通,后代的读音也相同,但不能看作是异体字。如“置”和“寘”。 第二、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的广狭不同,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这也不能看作是异体字。如“游”和“游”。 第三、还有些字意义上根本就没有关系,表示的是不同的词,虽然文献中常常混用,也不能看作是异体字。比如“修”和“修”。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古书中使用汉字时,常常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不用本字,而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使用的现象就叫通假。1、本有其字,依声托事2、本字和通假字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用字的通假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即语言中有表示某个词的的专用字而不用,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使用,如“四之日其蚤”,语言中有表示“早晨”的“早”,却使用“跳蚤”的“蚤”表示“早晨”的“早”。造字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语言中没有表示某个词专用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个词。如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专用字表示,就用表示“日且冥也”的“莫”来作无定代词用。
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
用字写词时,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而意义相关、古代作甲,后代作乙的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其一、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古字产生在前,今字产生在后。其二、从词义上看,古字义项较多,往往包含着今字的义项;今字义项较少,往往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其三、从字形上看,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区别意义的形符或者加上声符构成,如“支肢、责债、莫暮”等(加形符),“食饲”;或改换古字的形符,如“说悦、错措、赴讣”等。
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字的产生主要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一个是文字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① 时间上: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产生时间上有先有后,二者之间属“历时”关系;而本字与通假字是一种“共时”关系,是同一时期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互相替代现象。
② 意义上:古今字在意义上彼此有联系,今字意义往往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本字和通假字的意义没有联系。
③ 在形体上: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基础,增加区别意义的形符或声符。如“县”和“悬”,“悬”是在“县”字基础上产生的区别字,是“县”的分化字,二者是古今字关系。如果说
5
它们是通假关系,则是颠倒了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
19.什么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二者的关系怎样?
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指东汉许慎在《说文》中首先归纳出来的540个表意符号,这些部首基于小篆字形,是汉字构形的基础部件,与汉字的构意密切相关,部首相同则意义相通或相同。
检字法原则的部首指后人为了检索方便在540部首基础上合并而成的部首,如《康熙字典》、《辞源》等的部首。
关系:这些部首上承《说文》,因此大部分也能体现汉字的构意,但是因为基于汉字楷书字形,又追求检索的便捷,因此少部分部首与汉字构意相脱节。
二、“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例字
1、指事字举例
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末:()《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朱:()《说文》:“赤心木也,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莤 亦:(厷:(
)《说文》:“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譕 )《说文》:“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厷。”簉
刃:()《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拎
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 叉:()《说文》:“手指相错也。” 2、会意字举例
杲:()《说文》:“明也。从日从木。” 冠:(
)《说文》:“弁冕之总名也。”
伐:()《说文》:“击也。从人持戈。” 牧:()《说文》:“养牛人也。从牛从攴。”
男:()《说文》:“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 半:()《说文》:“物中分也。人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 戍:()《说文》:“守边也。从人持戈。” 囚:(
)《说文》:“系也。从人在囗中。”
分:()《说文》:“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看:()《说文》:“睎也。从手下目。”
舂:()《说文》:“捣粟也从 持杵以归臼。杵省。” 从:(比:(
)《说文》:“随行也。从二人。”
)《说文》:“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6
林:(毳:(轰:(北:(
)《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 )《说文》:“兽细毛也。从三毛。” )《说文》:“群车声也。从三车。” )《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3、特殊结构形声字
条倏修修:分别从“木”“犬”“彡、”“肉”,“攸”声。 胜腾滕誊:分别从“力”“马”“水”“言”,“朕”声。 栽裁载哉:分别从“木”“衣”“车”“口”,“旗施旌旗:皆从“其它如:游:从
”声。
从徒徙:皆从“辵”,分别从“从”“土”“止”得声。
”,分别从“其”“也”“生”“斤”得声。
,汓声; 随:从辵,隋声。 务:从力敄声。
颖:从禾顷声。 佞:从女仁声。 赖:从贝剌声。 疆:从土强声。杂:从衣集声。 虽:从虫唯声。 发:从弓癹声。 4、假借字举例:
毕:()《说文》:“田网也。从 象形。”假借为“完毕”之“毕”。 焉:(等。
莫:(新:(难:(而:(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假借为否定性无指代词等。 )《说文》:“取木也。从斤从木辛声。”假借为新旧之“新”。 )《说文》:“鸟也。从鸟堇声。”假借为难易之“难”。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假借为连词、代词等。 )《说文》:“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假借为代词或语气词
它:()《说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蛇,它或从虫。”假借为代词“它”。
何:(
)《说文》:“儋也。从人可声。”假借为疑问代词等。
三、异体字、古今字举例
1、异体字
灾、烖:灾,从水从火,会意字;烖,从火声,形声字。 泪、涙:泪,从水从目,会意字;涙,从水戾声,形声字。 岳、岳:岳,从丘从山,会意字:岳,从山狱声,形声字。 岩、巌:岩,从山从石,会意字:巌,从山
声,形声字。
凭、凭:凭,从任从几,会意字:凭,从心冯声,形声字。 畔、泮:畔,从田;泮,从水。所表部位不同。 歌、謌:歌,从欠,表方法;謌,从言,表特征。
7
唇、唇:唇,从口,表部位,唇,从肉,表特征。 粳、稉:粳,从米;稉,从禾。米禾同类,粗精不同。 暖、暖:暖,从日; 暖 ,从火。日火皆可生热。 杯、杯:杯,从木,表质地;杯,从皿,表类属。 迹、迹:迹,从辵,表行走,迹,从足,表工具。 叹、叹:叹,从口,表部位,叹,从欠,表方法。
杯、桮:杯,从木不声;桮,从木否声。不、否同属“之”部韵。 啖、啖:啖,从口炎声;啖,从口臽声。炎、臽同属“谈”部韵。 蝶、蜨:蝶,从虫枼声;蜨,从虫疌声。枼、疌同属“月”部韵。 馈、馈:馈,从食贵声;馈,从食鬼声。贵、鬼同属“微”部韵。 线、线:线,从纟戋声;线,从纟泉声。戋、泉同属“元”部韵。 蚓、螾:蚓,从虫引声;螾,从虫寅声。引、寅同属“真”部韵。 诉、愬:诉,从言斥声;愬,从心朔声。 村、邨: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 碗、盌:碗,从石宛声;盌,从皿夗声。 剩、剩:剩,从刀乘声;剩,从贝朕声。
峰──峯 和──咊 群──羣 秋──秌 期──朞 概——槩 稿──藁 惭──惭 够──够 鹅——鹅 2、古今字
支──枝肢 《说文》:“支,去竹之支也。”“枝”表本义,“肢”表引申义。 责──债 《说文》:“责,求也。”是为引申义,本义即债务的债。 昏──婚 《说文》:“昏,日冥也。”古以冥时结婚。“婚”表引申义。 莫──暮《说文》:“莫,日且冥也。”借为虚词,另造“暮”表示其本义。 要──腰邀《说文》:“要,身中也。”借为“需要”义,为本义造“腰”字;借为“邀请”义,造“邀”字。
然──燃《说文》:“然,烧也。”借为虚词,造“燃”字。
县──县《说文》:“县,系也,从系持?(倒首)。”借为“郡县”义,另造“悬”表示本义。
其──箕 甲文作““箕”字表示本义。
错──措 《说文》:“错,金涂也。”借为“安置”义,加造“措”来表示。
”,金文作“
”,本义为“簸箕”,借为虚词,加造
四、熟记《古汉》第二册“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参阅表后的“说
明”。
五、全文背诵《郑伯克段于鄢》、《齐晋鞌之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