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入画》美术教育论文 下载本文

的意境,溪中几只嬉戏的蝌蚪画出十里蛙声,马蹄翻飞处彩蝶的飞舞带出“香”的情味……因此诗意画的创作,由于绘画语言的介入,诗的意境显得更加悠远,也给人无穷的创意。因此诗意画的欣赏,往往要与诗句互为依托,互相对照,才能真正地领会到诗意画中无处不在的蓬勃想象力。

3、借助诗歌欣赏技巧,体会中国画的意境。

诗歌是具有高度艺术境界的文学作品,绘画是经过提炼的表现艺术,把两者融为一体,完美地进行结合,把高度的境界通过形象的艺术体现出来,将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相得益彰的艺术感受,就不得不提到兼有画家与诗人双重身份的王维了,苏东坡曾经评曰“咏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画作虽多已散佚,但其诗中强烈的画面感我们依然可以从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受到。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的线条、色彩也自有其内在的节律美。诗歌与绘画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但是创作者与读者或观者的交流,却都同样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共鸣来自于一次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在这一点上,这两种交流方式却是同理的。因此,作为诗歌与绘画的共通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在进行中国画的欣赏时,我们常常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画独特的意境。而中国画是一种文人画,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思潮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其意境营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一点要让初中的学生

深入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一点,我常常借助古诗这一相对熟悉的素材来帮助学生降低难度,用古诗意境欣赏的方法,来体会中国画的意境。如引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画中线之美,在曲线与直线的有机融合中,去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与意境之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引入,却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色彩之美,黄、翠、白、青,明丽和谐的色彩组合,让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用色之妙,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跃然纸上。而广为人称道的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近景、中景、远景,构图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简单的意象排列,无言的风景语言,猎猎西风中,牵着疲惫的瘦马,行走在美丽恬静的江南黄昏中的孤独的旅人,满腹乡愁,寂寞荒凉,思乡之情在画面中充盈,情与景完美融合,使人不知不觉间陷入一片伤感的氛围之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呼之欲出。这就是造境的高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悠然、物我两忘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相得益彰,创作者的情感都隐入景色之中,营造出一片“无我之境”。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与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异曲同工,均采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画面简洁,意境深远。通过诗与画的对比与联系,借助诗词的意境欣赏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绘画的意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中国画的欣赏水平上更上一层楼,学会从诗歌和绘画

的整体气息上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华美。 三、 巧用诗境促联想——诗歌配画的创作举隅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适当选用形象生动的诗词佳句作为绘画的题材,让学生对诗歌进行诗意画的创作,对于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增加他们的艺术感受,加强他们的构图训练,培养他们绘画的想象力,都有显著的效果。很多美术老师和语文老师都这样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有两个:付洪良老师的《诗歌题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和刘道颖老师的《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初探》。《诗歌题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到诗配画创作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是:一、形象感受,抓住题材。二、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三、着色协调,体现诗意。四、画面简洁,境界突出。五、精思巧彩,完整境界。《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初探》中提到一些诗歌配画的具体做法。另外,方城小学毛雪燕老师在《浅议融古诗寓画提高学生绘画综合能力》提到了诗歌配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而本人认为诗歌配画的创作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要选好一个合适的绘画题材。进行诗意画的创作中,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适合绘画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诗歌题材,甚至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改编诗歌中那些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来准确地表现。选择的诗句最好是形象鲜明、色彩丰富、造型简洁、意境深远的,这样既容易勾起学生的艺术感受,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便于学生把握绘画

内容;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力。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形象鲜明可感,容易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句就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容易出新、出彩。所以作为绘画题材的诗句的选择极其关键。

其次,构思设色与构图的方案。一幅画,构图应该饱满、灵活而不能失之于单调死板。例如取骆宾王的《咏鹅》为例,色彩是丰富了,但构图相对单调,如果能在远处添画几抹远山,近处添画一只游船,构图就很容易达到匀称、和谐而不会失于单调死板。而着色协调,也是一幅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调色不适当,就会破坏原有的诗意,更不要说突出诗歌意境了。如白居易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是一句生动传神的描写早春景色的名句,也是一个很好的绘画题材。如果从诗词的炼字角度来讲,它的诗情画意就体现在一个“暖”字上。冬寒初浅,暖意未浓,树梢新芽试绽,绿意清浅的时候,阳光照在树梢,绽放点点光芒,一丝温馨的春意要透过光秃的枝桠表现,又要如何来处理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指导学生着力于冷色的大背景,深棕色的树枝光秃秃的,稀疏地点上几个浅绿嫩芽,在阳光照射的一面似乎洒着光影,几只张开翅膀争相飞上向阳枝头的早莺褐色的翅膀下透出一点嫩黄,背后是冷色调的屋檐,黑色的燕子穿飞在空中,用树枝与屋檐的冷色调来烘托阳光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