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蓄水对坝上游通航条件的影响及其对策 下载本文

2.1.2 葛洲坝枢纽航道

葛洲坝水利枢纽航道分大江航道和三江航道,大江航道是利用原天然河道进行部分基础开挖形成的,三江航道是人工开挖的航道,左线在河道凹岸,为三江航道和二、三号船闸;右线在河道凸岸,为大江航道和一号船闸。

大江航道上起巷子口,下至卷桥河,全长7.5km, 其中上游航道3.1km,最小航宽160m,口门及口门内航宽200m;下游航道长4.4km,最小航宽 140m,设计底高程33.5 m。

三江航道上起王家沟,下至镇川门,全长6.5km,其中上引航道长2.5km,航道最小底宽180m,口门宽230m,竣工河床底高程在48-55m之间,上引航道中部左侧有支流黄柏河汇入;下引航道全长4km,最小航宽120 m,航道底高程34.5m。

2.2 枢纽航道泥沙冲淤特性 2.1 三峡船闸航道

三峡大坝进入围堰发电期运行后,大坝上游水位抬高,流速减缓,绝大部分的泥沙被拦淤在坝前深水区域,多年来的测图资料显示,上游引航道口门区水域,受三峡大坝上游蓄水拦沙影响,泥沙淤积较多,河床高程逐年上升,已从60m-70m左右淤积到96.0m以上,而引航道内从堤头至上闸首,河床泥沙淤积尚较少,河床表面仍比较平整,一般高程在130.0m左右,变化幅度一般在0.5m以内,接近原竣工河床高程。

三峡水库在2003年蓄水至135m运行以后,当年7、8、9

37

月坝下黄陵庙水文站平均含沙量仅为1998年至2002年五年同期平均值的25.1%,2004年7、8、9月三峡坝下黄陵庙水文站平均含沙量仅为1998年至2002年五年同期平均值的23.0%(见下图)。

3/s流量m 70000 60000 40000500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30000 20000 10000

图二(1)2002年-2006年黄陵庙站流量过程线

38

0123456789101112时间(月份)

含沙量kg/m21.81.61.41.210.80.60.40.2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32002年-2005年逐日平均含沙量过程线123456789101112时间(月份)图二(2)2002年-2005年黄陵庙站含沙量过程线 分析比较围堰发电期以来三峡船闸下游引航道地形测图资料,枯水期泥沙淤积数量较少,汛期泥沙淤积较多,2003年汛期泥沙淤积量约有180000m;2004年汛期泥沙淤积量约有80000m;2005年汛期泥沙淤积量约有90000m。

因此, 在三峡船闸枢纽航道内,从泥沙淤积时段方面来说,枯水期泥沙淤积较少,汛期泥沙淤积较多,尤其是上下口门区;从泥沙淤积地段方面来说,上游引航道内基本无泥沙淤积,下游引航道内有泥沙淤积,但数量不大,主要的泥沙淤积下口门区。一般每年需在汛末实施清淤施工,方能保证满足枯水期船舶通航水深。

2.2 葛洲坝枢纽航道 2.2.1 葛洲坝大江航道

39

3

3

3

多年来的观测资料证明,在葛洲坝大江航道范围内,其上游航道泥沙淤积较少,一般集中在下游航道,且由于长江来水来沙集中于汛期,故下游航道的淤积也主要集中于汛期,若高洪水持续时间长,航道内产生的泥沙淤积也就愈严重。一般在汛末实施大江航道冲沙后,年均留有约15万m-30万m左右的碍航淤积需予以清除。

2.2.2 葛洲坝三江航道

1981年至2003年期间,葛洲坝三江航道由于泄洪、异重流及回流等原因,年淤积泥沙约100~160万m,在每年汛末实施航道冲沙后,引航道内一般剩余碍航淤积量大约35万m,需进行机械清淤。进入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以后,由于三峡大坝拦蓄了上游绝大部分的淤积来沙,因此,进入两坝间航道并沿程运行到葛洲坝枢纽的泥沙也相应减少,其中在三江航道内的淤积泥沙数量一般在10-15万m。

3 围堰发电期枢纽航道疏浚施工情况 3.1 三峡船闸航道 3.1.1 清淤标准 3.1.1.1 清淤宽度

进入围堰发电期后,由于三峡船闸是船舶过坝的唯一通道,而口门区又是船舶进、出引航道的关键航段,因此清淤宽度按航道设计宽度220m选取,以确保航道尺度满足双向通航要求,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40

3

3

3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