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杭大学生考证消费的调查研究 下载本文

差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对大学生考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 1.5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从企业、高校、社会、自身感知、家庭五个维度分析在杭大学生考证消费的影响因素。并创新的建立模型来分析该问题。

二.文献回顾和简要评述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考证

考证即考生参加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非学历化教育培训的考试。证书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劳动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和核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持有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持有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2)本科学生的考证

它是指本科学生即在读的全日制高校大学生,为获取某种证书或资格而参与的非专业、非学历的考试。通过这种考试,学生一方面获得各种培训的证书比如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等方面的证书,另一方面,学生获得与相应的职业资格。它是依赖市场经济需求而成长起来的,反映的是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化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大学生考证热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转型造成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我国的人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这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意识。大学生们为了增加就业竞争砝码纷纷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对很多大学生来说,证书甚至成了衡量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主要指标,见证便考,唯证是取,考证行为形成一股风,达到白热化程度,即考证热。大学生成为考证大军即大学生考证热。 2.2对于国内已做研究的文献综述。 (1)大学生考证利弊的研究

社会是否认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考取的各种职业证书呢?改不改考取相

应的职业证书?

针对这一问题,厦门大学的雷英英曾利用暑假期间对重庆市政府有关人员、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部分资深人士、大学生和刚刚工作几年的大学毕业生有过访问和调查。他们都普遍认为考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他们认为工作比较看重的是实践能力,而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正是对这种能力的一种标志体现,因此他们觉得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正确引导学生的考证[1]

然而,不同研究人员对于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徐州师范大学的何方琦认为,考证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它会严重影响专业科的学习,为了应对“考证”,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是“身在课堂,心系证书”,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去参加社会培训,有的甚至请假、逃课去参加一些“考证速成班”、“考前强化班”,通过死记硬背的突击方式力图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证书。有些学生拿到了证书,专业成绩下降严重,考试不及格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因为“考证”而耽误学业,在专业课程考试中铤而走险,因作弊而受到学校处分。再者,它引起了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与分配失调现象。高校专业招生计划是经过认真论证、严格审批而确定的,它根据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尤其是一些国家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需要高校在质与量上加以保证。部分“考证”学生不仅耽误了专业学习,而且造成了潜在的人才流失、人才资源浪费。据报道,目前我国高学历人才失业率呈上升态势,究其原因,“考证”是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学生的“考证”而冷落甚至偏废本专业,一味追求社会上的“吃香”专业,使社会“冷”、“热”行业形成对立,形成行业上的“马太效应”,造成人才高消费和学历贬值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分配失调。[2]

同样的兰州大学的教师艳萍女士对待这一问题也无不感慨。她说,近几年用人单位在聘用人员的时候动不动就这个证那个证的,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被误导了,由此出现了盲目跟风考证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疏于学习,考的证书又缺少含金量。即使后来找到了工作,也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而被辞退的现象屡屡发生。同时,她指出,大学生考证行为在很大程度可以认为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就算勉强拿到了证书,其相应的工作能力也具有很大的水分。【3】

考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也不菲。众所周知,四六级英语证书的费用相对来说较少,但如果加上辅导费,也要好几百元;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项

目管理师(pmp):考试费3900元,报名费100元.人力资源师1280元。Cpa也需要1000多元的费用。像这样大笔的费用对于学生来说是比不小的开支。学生的考证费用基本上由家庭支付,自然而然,考证消费将会使家庭负担进一步加重【4】

(2)大学生考证消费热的影响因素研究。

就这一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生郑敏莲认为有三个背景影响了考证消费热。她说,一是社会背景,其中包括:国家政策的导向结果,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也将从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转变。国家逐步放宽了考证的要求,这些变化为大学生考证提供保障和导向作用;市场经济自发的调节作用,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作为人才主要输出地的大学校园出现的“考证热”现象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有很大关系。自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化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就逐渐显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当前就业压力问题的存在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可以说是市场调节的正常反映,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根据市场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规律同样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中:一是价格波动。在“精英时代”,大学生一毕业便能享受“高官厚禄”,大学生值钱啊!许多人苦于不能上大学。大学“扩招”制度一实施,致使“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被迫降“价”,但仍有部分人死守着旧观念不愿“抛”,于是就只能待业。二是行情波动。从前热门的专业,因为跟风的太多了(考生跟风,学校跟风),一时毕业生囤积,使专业由热变冷,引发供求结构性矛盾,造成就业难。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考证。可见,大学生考证热的兴起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结果;社会总体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近年来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庞大。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今后一个时期新成长劳动力增长幅度会进一步加大,“九五”期间,我国每年颏进入劳动年龄人口(16岁)的人口为2022万, “十五”期间增至2391万,比“九五”期间增加369万。“十~五”期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达到9900多万,平均每年1900多万,就业岗位存在较大缺口,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致使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和人员逐步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样一来,“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每年新增需

要就业人员大概为1000万人左右,农村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人口为1200万左右,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再就业的人口为500万人左右。【5】综合起来,我国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口数量在2500万人左右,而国家每年安排的最大就业数量为1000万人。可见,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状况。使高校毕业生面临一个严峻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矛盾。【6】正是这些就业的压力和矛盾促使大学生投身于考证的大军。

二是家庭背景,包括:父母期望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子女选择工作问题上,父母更多地是出于对子女生活的考虑,较多地考虑工作的功利性,如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待遇好。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则仕”似乎已成明日黄花。对此,家长无可奈何,但其对子女的期待不改。于是,很多家长采取了督促子女考证的方式,他们不管自己子女是否愿意考证,硬是“赶着鸭子上架”,一旦子女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家长便感到孩子的远大前途有了保证,自己的期待也有了寄托。正因为这样,很多大学生迫于家庭的压力,在犹豫再三之后加入了考证一族;家庭经济的支撑,考证关系到以后子女的就业,是绝对不能省的教育投资。

三是高校背景,包括四个方面: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相对滞后,学校就业指导的指向和学校学校环境的影响。 2.3在杭大学生考证消费研究的简要评述

国内对于考证消费热这一块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和透彻的,但是,在杭高校大学生是否也是就如前人所研究的那样。因此,为了验证这一问题,本项目组在总结以前研究者的基础上,以社会,家庭,学校,企业,自身感知这些维度作为自变量,考证的消费情况这个维度作为因变量,把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三.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3.1理论模型的构建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本项目提出了下面的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