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银行信用评级分析的基本要素
大公在综合考察银行个体财务实力和外部支持的基础上,对受评银行主体进行信用评级。银行特定债项的信用评级,如金融债、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则是在考虑具体债项规模,相关条款和保障措施等因素之后,对银行的债项进行评级。 1、银行财务实力评级的基本要素 (1) 营运环境
营 运环境及变化直接影响银行未来经营状况与偿债能力,是首先需要分析的要素。营运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银行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行业内竞 争状况、行业监管政策和构成银行业运营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的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对银行经营状况有重要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评级结果。 (2) 营运价值
银行营运价值是大公银行信用评级的关键要素之一。银行的运营价值主要是指银行可以藉此获得长期稳定的、超出平均利润水平的盈利的优势或能力,这种优势或能力可以产生自银行的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
营 运价值来自银行外部的因素主要有监管政策、市场份额、独特的地理位置等,它具有不稳定性,可能因时间推移、环境或政策变化而消失;内部营运价值的产生多是 由银行在科技、产品、人力、管理、财务状况等方面形成的长期优势,它是银行长期固本培源的结果,一般不会因外部因素的变化而轻易变化。它也决定了银行在产 品定价、市场份额、抵抗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大公银行信用评级特别重视对银行内部运营价值的分析。
大 公对银行运营价值分析主要包括银行资产规模和市场地位、银行自身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区域多样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市场地位主要通过规模和市场份额来衡 量。银行的规模是其稳定经营的重要基础,一定的规模是银行实现风险分散和高效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市场份额较大的银行,一方面有 利于在竞争中利用现有的客户基础保持和增强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获得外部支持,特别是当不利的情况发生时,更为明显。同样,银行通过在经营区域、收入来 源和资产行业分布上实现充分的多样化,减少对特定单一地区/业务/行业的依赖,将有助于银行保持比较稳定的经营状态,增强抗风险能力。
(3) 公司治理与管理
分 析银行的公司治理、管理与发展战略是预测其未来盈利能力及风险程度的重要依据。公司治理是大公银行信用评级得关键要素之一,主要包括银行的所有权结构、公 司治理架构、公司治理状况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银行的组织架构、经营目标和运营方式。分析银行管理着重考察管理层素质的高低、是否有明确的管理策略与目 标、管理策略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大公主要从定性角度分析和评价公司治理与管理,主要分析因素包括所有权和组织结构、主要人员风险(主要是 指董事长或行长经营风格、道德品质、个人学识等因素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影响)、内部与关联方风险、信息披露质量和风险偏好。 (4) 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是银行未来盈利的主要动力和来源,因此也是资本产生或耗蚀的关键因素。信贷资产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几乎占到总资产的70%左右,贷款业务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运用业务,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银行当前和潜在的信用风险,关系到银行 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是考察其经营稳健性的重要部分,是大公信用评级的关键因素之一。评价银行资产质量主要考察银行的信贷政策、贷款标 准、贷款回收程度和信贷人员素质等方面。另外,银行各类资产是否被准确地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也是考核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方面。对资 产质量分析主要集中在资产流动性水平、贷款结构、抵押担保标准、贷款协议标准、还款条件、各级管理层的审批权限、大额贷款、逾期贷款及其处理、限制不合理 的内部贷款、限制高风险贷款、贷款程序、贷款档案管理、贷款利率和危险贷款等。 (5) 资本充足性
资 本是银行抵御风险打击的最后防线,也是银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最后屏障。为保护债权人利益,各国均规定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大公认为符合监管标准是对银 行的最低要求,所以监管标准仅是评级的起点,但决非评级标准。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的唯一标准是其资本水平与质量是否足以抵御其资产风险。如果盈利不够 时,资本可作为吸收损失的最重要的缓冲工具。
分 析资本充足性还应考察银行获取资本的能力。一般而言,银行有两种资本来源:一是通过盈利在内部生成资本;二是取得外部资本支持。银行的内生资本主要来自于 留存收益,为此,内生资本的能力取决于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以及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如果银行盈利状况不佳,内部资本就没有来源;如果股东过分要求获得短 期回报,即使盈利状况良好的银行也无法留取利润。外部资本也有两种来源:可通过资本市场向公众募集;也可由战略投资者向银行以股本方式注资。目前银行在获 取外部资本的来源与形式上存在差异,要根据受评银行的特质作具体分析。
值 得注意的是,虽然银行的资本无疑很重要,但它并不是信用稳健状况的领先指标。大公在对银行评级时除了考虑这一指标外,对受评银行的营运规模、业务的多元 化、信贷资产的组合管理水平、风险管理的稳健性和严谨性等综合加以考虑,大公分析资本充足性主要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所有者权益/总资产等。 (6) 风险管理
风 险管理是大公银行信用评级的关键因素之一。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获取收益的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规避所有的风险。银行经营的本质是通过管理风险而 获取风险收益,提高盈利能力。分析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主要考察银行是否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具有识别、评估、控制、转移的能力,能否 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大公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分析着重于对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程度、银行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流程、银行内控制度 建设和内控机制、银行风险的缓释、经济资本管理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估。 ① 内部评级体系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逐步建立起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的资本计量方法。这要求银行首先要建立起健全和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大公对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的分析着重考察受评银行是否建立了内部评级体系、内部评级体系的科学性和验证性如何、评级结果的应用程度如何。 ② 银行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流程
银行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流程主要从银行的客户管理、信贷业务流程和制度、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质量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侧重于评价信贷资产质量以及银行对信贷资产的管理。通过把反映信贷质量的重要指标做同业比较与趋势比 较可以揭示受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变化情况。 了 解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因可以把握受评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发展趋势。系统风险和特殊性风险都可能照成不良信贷资产。系统风险主要指的是经济衰退造成公司的偿债 能力下降。银行间信贷资产质量的差别主要来自于特殊性风险,又或是银行本省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包括信贷政策、信贷审批以及签发和监管流程等因素。
分析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所依据的信息既包括受评银行目前的信贷资产质量,又包括在与银行管理层、信贷部门访谈时所获取的信息,同时还包括银行在管理信贷风险方面的具体政策或做法,如授权授信制度、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价体系、贷款审批过程、跟踪与检查制度、准备金的计提政策等。 ③ 银行内控制度和内控机制
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机制是用于完成银行营业目标并对银行经营全面监管的自主控制体系。对于任何一家银行来说,内控是风险控制和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银行是否能完成既定的内控目标,维持稳定的财务状况非常重要。
分 析银行内控制度和内控机制重点考察受评银行内控制度的框架是否齐全,如是否有授权管理系统、人事监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财会核算系统、授信管理系统、资 金计划系统、清算风险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柜员操作服务系统、计算机风险系统等。重点分析受评银行的风险是否前置、受评银行内部稽核是否由单一的合规性稽 核监督扩大为风险稽核、效益稽核、人事稽核、制度稽核。
④ 经济资本管理
资本对银行尤为重要。银行的资本是应对信贷损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银行业绩增长和多元化 发展提供有效的杠杆作用,并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打下基础。分析银行经济资本的要素主要包括银行是否实行了经济资本管理来管理银行资本、银行的经济资本如何 计量的、银行的经济资本如何分配的、是否通过经济资本进行绩效考核等方面。 (7) 基本财务面
大公对银行信用分析时考察的财务因素主要包括长期持续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等。 ① 长期持续盈利能力
银 行核心长期盈利能力是其持续经营的关键,也是其偿债能力的保障。分析考虑的不仅是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更着重盈利的来源、构成以及稳定性。例如,如果银行 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信贷利息收入,则利率是影响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因素。但是,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通过定价机制产生风险收益,因此对银行信贷 资产定价能力的考察是评估银行长期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此外,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非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也是对银行长期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② 流动性分析
流 动性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大原则之一(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银行资产流动性充足与否,往往会影响到银行经营是否稳健、是否存在挤兑甚至倒闭的风险。银 行资产流动性是银行资产变现清偿能力的体现。清偿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银行的资产大于负债,将资产变现用于偿还所有债务的法律清偿能力;二是银行满足客户 要求的情况下撤回资金偿还债务的技术清偿能力。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管理能力,既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变现的能力;负债管理能力,即银行能随时 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的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即银行管理资产负债构成,协调资产负债表内各个项目的能力。 2、外部支持
由于银行风险损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外部负效应,因此大公在考虑银行综合实力时都会考虑到外部在银行危机时所提供的支持。大公主要从国家或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外部支持和股东对银行的支持两个方面来考察外部支持对银行信用状况的影响。 (1) 国家或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外部支持
对 于所有国家来说,作为金融体系核心力量的银行对于稳定国家经济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当银行面临困难或风险时,政府往往会直接或间接的进行援助。具体到一家 银行,需要分析:该银行在全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作用程度,其倒闭对当地或全国的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可能危害地程度;该银行对国家外汇储备和 国际资本流动,以及进出口支持方面的重要程度,其倒闭是否会对本国的经济活动,乃至国际经济政策产生的不利影响程度如何等。因此,大公在对银行信用评级时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详细分析。
(2) 股东对银行的支持
所 有权结构即所有者持股比例决定着银行是否会得到支持及其支持的程度。一般说来,国有银行或国家控股银行往往容易得到政府的关照和客户支持。对于非国有银行 和非国家控股银行,政府可能会提供支持,但支持的程度可能不会很大。银行面临危机时,所有者或母公司通常会向政府寻求帮助,否则,所有者必须自行融资直接 提供资助。对于银行最终得到支持的可能性和支持的程度有多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所有者自身的状况,如所有者的实力、地位和财务状况等;二是银行的独立 性、与所有者的关系或与控股公司的权益关系等。 三、评级框架 (一)信用评级的内涵
信用评级是对评级对象的特定债务或相关债务在其有效期内及时偿付的能力和意愿的评估。信用评级揭示的是特定的信用风险,而不是所有的投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及外汇风险等等。大公信用评级的核心是评价受评对象特定的违约风险和违约的严重性。 (二)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和违约损失率(LGD)是反映评级对象违约的可能性和违约损失严重程度的信用风险衡量参数。大公构建了以评级对象的违约率评价为重心、并兼顾其违约损失率的多维信用评级体系和方法。
1、违约概率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违约概率是针对评级对象而言的,它与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挂钩,同一信用等级的受评对象具有相同的违约概率。影响违约概率的主要因素是评级对象的信用水平,如经营因素、财务因素等,但不同行业的经营因素和财务因素有所区别。
大公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历史违约率统计的方法来估计违约概率。
2、违约损失率具有与评级对象特定债项相关联的特性,其大小不仅受到评级对象信用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具体债项的特定信用保障措施设计,如合同的具体条款(抵押、担保等等)的影响,同时,还与债权人(如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有关。
大公违约损失率数值的计算建立在对不同债项评级数据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信用等级债项的历史违约损失情况获得。
(三)主体信用评级与债项信用评级
按评级对象的不同,大公信用评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主体信用评级与债项信用评级。主体信用评级特指对企业发行主体的评级,而债项信用评级特指对主体发行的特定债项的评级。两者评级关注点阐述如下: 1、主体信用评级
主体评级反映了对受评主体按时偿还债务和履行经济合同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的判断,是对企业财务实力的评价。评级结果是对受评主体偿债能力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反映了受评主体的基本信用状况,并不针对某一项特定的债务。 2、债项信用评级
债 项信用评级是对受评主体按期、足额偿付某一特定债务本息的能力及其相对风险程度,是受评主体对特定债务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评估。根据债务的期限,对 债项的评级分为长期债务评级和短期债务评级。对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务使用长期债务评级,对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务则使用短期债务评级。
短期债务评级是对企业按期偿还特定短期债务能力的判断。评级结果与特定短期债务的特性、相关条款和保障措施有直接关系。
长期债务评级反映了企业按期、足额偿付某一特定债务本息的能力及其相对风险程度,是对此长期债务违约可能性和违约后损失严重程度的评价,评级结果受此债务本身特性、相关条款及保障措施的直接影响。 主体信用评级和债项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
主体信用评级评估的是公司偿还所有债务的能力。因此,调查公司偿还某一特定债务的能力时,主体信用评级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因为流动性、债项本身的特性、相关条款及保障措施,债项信用评级和主体信用评级的级别可能有所不同。
通常,主体的信用级别与其一般无担保债务的信用级别相等。如果债务存在担保等增信措施,其信用级别可能会高于主体的信用级别;如果债务的清偿顺序低于一般债务,如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工具、某些结构融资工具等,则其信用级别可能要低于主体的信用级别。
对 同一主体而言,其主体评级与特定的债项评级可能一致,也可能存在差异,但既使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不会很大。也就是说,主体评级与债项评级的差异是有限 的,债项评级通过在主体评级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获得,这种调整不会引起债项的风险评价相对于主体的风险评价发生根本的改变。 (四)发行短期债项的主体的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因素对于发行短期债项的主体的评级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基础信用状况相似的主体可能因为在流动性特征上存在的差异而获得不同的信用等级。对主体的流动性分析主要包括内部流动性、外部流动性和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个方面。 1、内部流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