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解析:1.我国东北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土壤特征不同,主要原因是两地气候不同,气候决定了植被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特征。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④,D正确;①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A错误; 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主要影响土壤层厚度,B错误;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不是黑土、红壌形成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2.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图中能表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箭头是⑥,B正确;⑤表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A错误;⑦表示地貌对水文的影响,C错误;⑧表示土壤对地貌的影响,D错误。故选B。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A
解析:1.一个因素的变化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生物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土因素,由于它的创新作用,才使得母质产生肥力而转变为土壤.在一定意义上讲,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不断改造母质而产生肥力的过程,没有生物的参与和作用,就没有成土过程。正是由于生物群体的作用,才能把太阳辐射能引进成土过程,才能把分散于岩石圈、 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岩石风化壳(母质)的表层聚积,形成以肥力为本质特征的土壤,并推动土壤的发展演化。
3.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水流速度比较快,侵蚀作用强,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A正确;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快,B错误;光热条件没有关系,C错误;水分条件太差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A。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C
解析:1.丙地和甲地海拔相同,但从甲坡和丙坡的年降水量看,丙坡降水量大,应为迎风坡,A项错;根据图中表格的甲、乙、丙三地的1月平均气温高于7月,判断该山脉位于南半球,所以B项错;由丙地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以及降水可判断,丙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半球温带大陆西岸没有暖流流过,所以C项错。根据甲地夏季1月气温可计算出大约5300米处为0℃。所以选D项。
2.甲处最冷月均温低于0℃,且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属于半湿润区,所以最可能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解析:1.图中驯鹿的越冬地位于68°N附近,天然植被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驯鹿的繁育地位于70°N附近,天然植被可能是苔原。故D项正确。
2.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总体上,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热量也随之减少,B项正确。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B
解析:1.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答案选A。
2.浙江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辽宁丹东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丹东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观赏期较短,故答案选B项。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经纬度和大陆轮廓可知,图示区域为南美洲南部地区,山脉为安第斯山脉,甲、乙、丙三处都位于西风带,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为温带荒漠。 2.乙、丙处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分别形成草原、荒漠,这是由山地阻挡西风进入而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规律。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以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口
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4)赞同。新疆地多人少(人口密度小),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较大;西部开发和区域合作,经济发展潜力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多。(或反对。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较低。)
解析:(1)读图,根据湖岸线,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所以地势逐渐降低。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三角洲位置变化,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通过分析水量与携带泥沙能力之间的关系,该地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即向湖心方向移动。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形成新三角洲。 (3)对干旱区流域开发,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开发,要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4)从经济发展角度,新疆地多人少,人口密度小,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较大。西部开发和区域合作,经济发展潜力大,工业化、域市化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多。所以赞同。从生态保护角度.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较低。开发易造成生态破坏,所以反对。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1)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图中阴坡存在单峰变化的规律,而阳坡没有这个规律,说明阳坡受到干扰。在2000—2300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