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第2课时教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教学 内容 15.自相矛盾 第(2)课时 备课 月 日期 教学 目标 教学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日 课型 执教人 1. 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 通过说、冋、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重难点 教学资 课件 源准备 教学过程 【自主预学】 学生读课文,说说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 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 穿。有个围观的人问到:“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无 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主展学】 一、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 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 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 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 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 “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 出来的? “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 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 指导表演读。 (3) (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 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 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 2. 评价: 你好厉害! 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4. 为什么要嘲笑这个楚人呢?我们分析一下楚人说的话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戳得穿 什么矛戳不穿 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人,你会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5. 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一一有苦说不出 了) 6. 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 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自主练学】

1.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

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 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 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2.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因为他扬言他的矛能穿透所有盾,而盾又能挡住所有矛,自相矛盾不合情 理,所以当人们问他时,他什么也答不上来?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诚信,不能 言过其实。

类似例子:

1、 电视上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且不 要废话连篇哦!

2、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 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 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

3、 会场上人声鼎沸,笑声轰鸣。主持者振臂高呼: “都不要讲话! ”懊,他 忘掉了自己也在讲。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 “不准涂画。”咳,那 这四个字又是什么呢?

4、 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觉。 一个警察叫一个人不要动, 那个人不动,警察说手举起来,那个人不举手,警察问你为什么不举起来,那 个人问你叫我不要动我怎么举啊。

5、 上网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果过分沉溺网络,学 习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尽信书”于埋头苦读,那么又肯定会错过网络上 丰富的知识;因此,把握并解决矛盾在于你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度”的问

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者,如理想与现实也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理想 必须结合自身的状况,否则只能是空想。 了。

就说这些了…??… 很久没回答过这 类问题

【自主拓学】

五、拓展阅读

大家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等, 这些寓言故事都是古人写的文言文,课下,大家搜集来读读,背背,相信你一 定会爱上文言文。 韩非子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蠹》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 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 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 也被后人所耻笑。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 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 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① 涉:过,渡。 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 遽:急忙,立刻。 ④ 契:用刀刻(记号) ⑤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 矣:了。 ⑦ 若:像。 ⑧ 此:这样。 ⑨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 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 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 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 应该随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 一一出自《韩非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