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下载本文

【解析】 由注释可知,这是白居易遭贬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此前不久,被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阴云未散,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鹂,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

【答案】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闷的情绪。

(2017·黄冈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 ①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②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前两联中的“几千里”“始见”表达出诗人见到香炉峰的无限惊喜之情;第三联“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感。 抽样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的闲适之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和日暮“闻钟”后的无奈之感。 阅卷点评 抽样1:对这首诗的层次切分不到位,只抓住了前三联,归纳出了“惊喜之情”和“向往归隐的情感”两点,只能给4分。 抽样2:对诗歌内容把握不准,对诗人情感的表达理解有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准确,只能给2分。 ②

规范答案: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慕;③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怅然。 增分指导: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是诗人“晚泊浔阳望庐山”所见所闻所感,诗歌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始见香炉峰”,可见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中的“空”字,又表达出不见高人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食江州满塘驿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州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 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③吴州:指江州,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须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己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E. 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语言质朴自然,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

BD [A项,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天。C项,颔联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所以“触景生情”表述错误。E项,应是“语言清丽自然”。]

2.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③①

【答案】 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夜听到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②诗歌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角度2__观点态度类

?明常识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熟技巧

1.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2.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 观点:表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 分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步骤三 总结: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2017·衡水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注]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 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守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6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田间路上的行人惊怪地看着词人,是诗使人穷、还是文使人穷?从上任到解职时间匆匆,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罢官以后不用再带兵、农,那就从早玩到黑,从天黑睡到吃饭。不用跻身仕途,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翁”“溪翁”。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题干中提出的两种观点,抓住关键词“遭遇”“超脱”。

第二步:认真分析这首词,概括出词人“自己的遭遇”,找出原文中可支持自己观点的词句,可参考注释进行鉴赏。

第三步: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 【答案】 (示例一)(步骤一)认同第一种观点。

(步骤二)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示例二)(步骤一)认同第二种观点。

(步骤二)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76082058】

雨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