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下载本文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考点1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角度1__思想内容类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提高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 1.忧国伤时

具体内容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2.建功报国 具体内容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报国无门的悲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具体内容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具体内容 举 例 举 例 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王昌龄《闺怨》 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屈原《涉江》 举 例 举 例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白居易《卖炭翁》 杜甫《登楼》 杜甫《兵车行》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品格气节的自白 谈禅说理的感慨 5.别离愁绪 具体内容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6.贬谪失意 具体内容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定考向

王维《山居秋暝》 刘禹锡《乌衣巷》 李商隐《贾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于谦《石灰吟》 苏轼《题西林壁》 举 例 柳永《雨霖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举 例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屈原《离骚》 苏轼《定风波》 常见设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5.请概括诗人情感。 ?熟技巧

1.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大思维方式 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的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含的感情,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含的情感,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含的情感,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含的情感。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 2 步答题规范 步骤一: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步骤二: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

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解题思维】

第一步:通读这首诗,将其切分为三个层次。诗歌的前四句写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中间两句起过渡作用;后四句既有对盛世的歌颂,同时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第二步:结合整首诗歌,重点分析最后两句的情感。前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中间两句写“六帝沦亡”继续为下文作铺垫;最后借任公子的典故,直接歌颂大唐的盛世伟绩,并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第三步:通过分析,最后概括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歌颂大唐开创盛世伟绩,流露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案】 (步骤一)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步骤二)诗歌的尾联诗人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直接歌颂大唐一统天下的盛世伟绩;“今日任公子”一句中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对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失落之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鹂:一种鸟。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