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临沧市年政府工作报告 下载本文

成105万担烟叶生产收购任务,迈入全国重点烟区行列。加快山区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林60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12万亩。退出低产低质低效作物60万亩。新发展核桃50万亩。新植竹子50万亩,发展速生丰产短期工业原料林100万亩。加快发展澳洲坚果、咖啡等产业。新增农业产业化基地200万亩。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94亿元。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增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技运用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孟定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启动建设临翔区、云县农业产业化专业市场,建设、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稳定物价责任制,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保障市场供应。

(四)加快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努力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

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全市城镇化科学发展。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强化坝区耕地保护,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集中区,原则上将县域内坝区80%以上的现有优质耕地、山区连片面积较大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建设山地、山水、田园型城镇的要求,确定城镇乡村发展界线,对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分别控制、分类管理。

推进山地城镇建设。科学确定城镇功能和规模,走山坝结合、组团式发展路子,用好、用活省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加大对“上坡进山”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宜路则路,宜街则街,宜城建镇,宜工建园”的要求,加快推进云凤一级公路及其沿线山地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加大园林城市建设力度,推进86项城镇建设在建项目进度,完成临沧缅宁大道、玉龙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茶马古镇、博尚山地休闲运动场建设。力争启动孟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积极实施临沧城数字化城市管理。总结推广临沧城城市管理经验,在其他县城和孟定镇全面推行城市管理标准化。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百日整治活动,切实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引导鼓励农民进城。坚持自愿原则,将转户、留权、退地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农民,允许农民转户后继续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农村土地权益,保留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相关惠农补贴。将转户居民及时纳入城镇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5大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进城创造

更多就业机会,完成10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目标任务。

(五)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着力增强投融资能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紧紧抓住县域经济发展这个重要基石,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不同层次的县域经济发展。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大力培育县域糖、烟、矿电等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县域经营主体民营化,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开放经济和园区经济。以增量和速度作为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的重要标准,鼓励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赶超发展。继续做好云县扩权强县工作。积极整合各类专项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财源建设,制定财政收支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点企业的税收和各项规费的征收管理,做到应收尽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市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努力扩大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充分发挥金融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拓展信贷领域,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实现年末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增长的目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项目、扶持小

型微型企业。积极引进市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临沧。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健康发展。推进金融监管创新。大力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各类商业保险,积极实施政策性保险。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加强水务投资公司、城市投资公司、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开发公司、工业发展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建设,提高投融资能力。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上下功夫,在转变政府投融资方式、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创新融资方式、开展多层次融资上下功夫,进一步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六)加快推进和谐宜居家园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扎实推进新家园行动计划。完成旧城改造120万平方米,完成旧村改造400个自然村(组)、旧房改造4万户,完成旧校舍改造52万平方米。严格按照工程质量要求,全面完成34296套城镇保障性住房续建项目,积极争取省级有关部门支持,再新建一批保障性住房。推进乡村集中、城镇扩容,提升城镇承载农民进城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污染减排及水环境、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实施青山绿水计划和生态创建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滇西重要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