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站点布局优化与设计方法研究-以集宁公交站点规划为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下载本文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公交站点的优化设计是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公交站点选址、站点形式的选择、站点的容量优化和站点交通设施的完善不仅影响到公共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影响着其他道路交通的运行质量。

论文是以“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公共交通站点规划”课题为依托,开展公交站点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站点布局优化及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成果总结如下:

论文在公交站点优化设计总体思路的框架下,提出了三个层面的优化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指标,并指出站点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主要有站间距、站址和站型、站位数的确定,以及站长和附属设施的优化设计。宏观层面上分析了公交站点间距对公交乘客的时间价值、公交运营成本及社会效益的影响,制定了合理的站距优化目标。通过公交站点站距优化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分别以乘客出行时间总价值最小和车辆配置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论述了公交站点平均站距的优化计算方法。基于“公交线路分级”思想,确定不同等级公交线路在不同情况下的平均站距取值。同时根据规划目标分析了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站点的协调规划问题。

基于对路段公交停靠站与交叉口公交停靠站优缺点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公交站点的选址原则。同时分析了直线式和港湾式站点对于道路交通流的影响情况,为站点形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对于合理站位数的确定,论文主要运用站点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和排队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各站点调查数据,以排队论推荐值为基础进行探讨。根据实际调查数据计算得出具体站点的站位数。在公交站点微观优化设计中,论文重点研究站点的站长优化设计。 6.2 研究展望

由于公交停靠站点优化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上本人的精力和

- 6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水平有限,使得论文的研究成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公交站点的优化设计研究尚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拓展,故提出以下研究展望有待解决:

(1)由于时间和客观条件所限,论文未能对信号交叉口站点影响及乘客上下客时间进行具体的数据调查。调查数据的分析方法较为简单,模型形式还比较单一,尚需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手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论文主要是针对常规公交系统的中途停靠站,对在具有公交专用道、公交信号优先等公交优先措施情况下公交停靠站的优化技术的研究没有涉及。

(3)公交车辆到达除了受到交叉口影响外,还受到线路发车频率的影响,论文未能深入研究公交线路发车频率、公交流量和站位数相互关系,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4)在公交站点区域容量优化设计方面,论文探讨了公交站点区域长度设计,但未能深入分析并建立适合我国乘客等待区域服务水平的相关标准,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分析。

(5)论文仅对直线式和港湾式站点进行了容量优化分析,对于设有辅站的直线式站点和双港湾式站点以及半开放式港湾式站点等形式尚待深入分析。

(6)在站点运营管理措施优化和附属设施具体实施等细节没有深入分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适合我国交通特点的站点运营管理措施的优化。

对于公交站点优化设计的研究,尚有许多内容需要深入,鉴于笔者的理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 63 -

致谢

致 谢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韩皓老师在我研究生求学期间所给予的悉心指导与教诲,同时对他在本次研究期间提供的倾力帮助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韩老师在学术上不吝指导,尤其在毕业论文的进行上以及在论文中理论的运用上,提出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更将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在论文定稿时,韩老师仔细地逐页指导,让我得以补正论文中的许多缺失,老师的无私教导,我满怀感激。

在上海海事大学求学的几年间,有幸得到了院、研究中心提供的许多实践机会,无论是大型会议论坛、国内外学术交流,抑或科研课题、实地调研,都使我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检验和运用理论知识,使得两者充分融会贯通,“实战”中的锻炼不仅使自己在学术研究上得到相当多的启迪,也拓展了视野。并且结交了一帮交心的朋友,他们是我学习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深深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他们给予我的勉励与生活上的照顾,使我得以无忧地在求学路途上顺利前进。

最后,感谢所有在学业、生活上关心我、帮助过我的人!

- 64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l] S.C.Wirasinghe,Nadia S.Ghoneim. Spacing of Bus-stops for Many to Many Travel

Demand[J].Transportation Science.1981.15(3):210-221

[2] Geok K.Kuha.Jossef Perl. Optimitazion of Feeder Bus Routesnad Bus-stops Pacing[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1988.114(3):341-353

[3] Anthony A.Saka. Model for Determining Optimum Bus-stops Pacing inUrban Areas[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1.127(3):195-199

[4] Jaime Gibson.Irene Baeza.Luis Willumsen.Bus-stops.congestion and congested bus-stops[D].

Traffic Engineering&Control.v30(6).1989.6:291-296

[5] Sam yagar,M.A.P. Jacques. Representing the effcts of transit stop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way Cpaacity. Highway Capacity and Level of Service.1991:485-492

[6] J.P.Lebacque,J.B.Lesort.and F.Giorgi. Introducing Bus into First-order Macroscopic Flow

Models[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664.TRB.Nation.Research.Council.Washington D.C. 1998:70-80

[7] Herbert S.Levinson.Bus Lane Cpaacity Revisited[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664.1998.

[8] Rodrigo Fernandez. A New Approach to Bus Stop Modelling[J]. Tranffic Engineering and

Control.2001.21(9):240-246

[9] NadiaS.A.Ghoneim,S.C.Wirasinghe. Near-side of far-side bus stop: a transit point of

view[C].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761.TRB,NationResearchCouncil,Washington D.C. 1980:69-75

[10] Michael J.Demetsky.M.Asce and Brina Bin-mau Lin. Bus stop loacation and design[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1982.7:313-327

[11] Kollaros A.Geogre. Transportation Compatible Lnad Use and Bus-Stop Locationc[C]. Urban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2lth century.1998:458-468

[12] Maryvonne Dejeammes.Florent Coffin. Bus stop design and automated guidance for

low-floor buses[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666.TRB. Nation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1999:85一91

[13] 刘安.公交停靠站位置分布的研究[J]. 中国交通工程.1995(2):30-31

[14] S.C.wong,HaiYang.Delay at signal-controlled intersection with bus stop upstream [J].

-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