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1. 编码(encoding):指个体在讯息处理时经由心理运作,将外在刺激的物理性特征转换成另一种抽象的形式,以便在记忆中储存并供以后取用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经心理运作,将外在世界的物理特征转换为心理事件以便处理与记忆的过程)

2. 3.

储存(storage):指将已经编码的讯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必要时可供检索使用。 检索(retrieval):指必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讯息提取出来应用的心理历程。

记忆的测量:

1. 2.

回忆法:将以前学习的东西重新表现出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分自由回忆法(对回忆的资料在次序上不加限制)和依序回忆法(规定按一定程序回忆学得资料) 再认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优点是使用时省时简便,尤其是回忆法无法使用时,再认法仍可用来测量记忆。但即使是极为熟悉的事物如事物本身特征不够明显,再认法所测得结果也难免有时会发生错误。 3.

再学习法:因使用起来耗时费力故较少使用,只在前两种均不可用的特殊情况下再学法仍有使用价值。要求受试者重新学习以前学过的资料以达到初学时同样的熟练程度。

分数的计算公式:

节省的百分数=

影响记忆的因素:

1. 2. 3.

初次学习练习次数?再学习练习次数

初次学习练习次数

X100%

序位效应:指在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况下各项目因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影响学习后的记忆。一般最初和最后的序位最容易记忆。

闪光效应:指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记忆,所记忆者多半是与个人有关的重要事件。

莱斯托夫效应:指学习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容易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感觉的编码是有选择性的,对刺激的选择未必决定于客观刺激本身,而主要决定在个体的主观心理因素。一般的在感觉编码过程中以下两种心理活动最为重要:

一、 注意:指个体对情境中众多刺激只选择其中一个或一部分去反应,并从而获得知觉经验的

心理活动。

引起注意的原因: 1.

熟悉度:刺激全部或部分为个人所熟悉时容易引起注意

? 单是熟悉度一个条件,未必引起注意,熟悉而又有重要性时熟悉才会显出意

义,因为太熟悉的事物反不容易记忆

2. 3.

新奇度:新奇度因人而异

重要性:所谓重要,不在刺激本身,而在是否符合个体的需求或动机

二、 形的辨识:指感觉器官收录到刺激之后在进行编码之前个体知觉上知道该刺激代表什么意

思,他所见到的是什么东西,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感觉记忆的存储

后觉:外在刺激消失,而由刺激引起的感觉仍存在的心理现象。 感觉记忆两大特征:1.对输入信息存储时间极短;2.每次能收录的讯息有限。

短期记忆的特征: 1.

短期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短期记忆所能记的都是现在发生的事情。要把短期记忆留下来做将来之用,那要进一步加以处理使之变为长期记忆

2. 3.

短期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当事人本身明确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或听到的是什么,否则就构不成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具有心理运作功能,故又称运作记忆。换而言之短期记忆不只对传入讯息暂时保存,更重要的是由之引起的心理思考活动 ? 在讯息处理中,声码优先,形码与义码次之

短期记忆的储存数量称为记忆广度,一般人记忆广度为7±2个意元(构成记忆的独立项目) 短期记忆中存储的项目与检索时所需时间成正相关。意元大小会影响所记忆意元的多少。

长期记忆的编码以义码为主,在某些时机声码与形码也是重要的,义码与形码是双向并行的。 1.

程序记忆是指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类记忆。程序记忆中主要包括认知与运动技能两部分,是经由观察学习与实地操作联系而学得的行动性记忆。程序记忆一旦形成,经久不忘。记忆的检索初期必须受意识的支配,到了纯熟阶段,程序记忆的检索将成为自动出现的方式,刻意留心自己的动作反而有时会造成错误。 2.

陈述性记忆指人对事实资料的记忆,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及定理等。陈述记忆的特征是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按讯息性质不同分以下两类: 1) 2)

经历性记忆: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上的记忆

语意性记忆: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的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两者在学习时的讯息处理上有所不同,前者偏重认知,后者在认知之外还须参与实际活动。但在凭记忆表达于外显的记忆时,两种记忆是分工合作的。

长期记忆的检索是相当困难的,检索出来的自然是长期记忆的存储,检索不到的却未必不存储于长期记忆之中。

学习之前先有心理准备是影响记忆检索效果的主要因素。

从学习材料的特征与学后所测量的长期记忆的内容相核对时发现,所记忆的与事实不符,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扭曲。对此的一般解释如下: 1.

长期记忆检索时所显示的记忆扭曲的现象,只是一项事实,形成记忆扭曲的原因未必是进入长期记忆存储之后才发生的,很可能开始时的感觉记忆阶段或短期记忆阶段根本就未将刺激的特征照实收录 2.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心理科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人类如何使用语言,从而达到人际沟通的目的,主要探讨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

人类语言行为自出生不久后即已开始,以往所见的三个月之后的咿呀学语,只算是个体开始了语言表达,在语言表达之前婴儿早已开始语言理解的学习,只是一般人未加注意而已。 在遗传的基础上人类究竟经由何种学习历程习得语言? 1.

经验论:人类的语言是得自后天环境中学得的经验

1) 2)

2.

操作学习论:语言乃是习惯形成的历程,是在成人语言环境中被动塑造而成的 社会学习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

天赋论:人类生而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获取语言的器官,获取语言器官存储在人类认知结构中,不需要刻意教导就能吸收语言。 语言器官存储在人类认知结构中,不需要刻意教导就能吸收语言

存储在长期记忆的讯息既须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须与新进入的讯息互动,新旧讯息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

人类语言分为两个层次,一为语言能力,一为语言表达;前者是天赋,由获取语言器官得到语言能力,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在环境中习得 概念:

广义:个体对具同类属性事物获得的概括性的单一经验

狭义:以单一概括的名称或符号用以代表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时,以名称或符号所代表的即概念。 所谓属性是指刻意辨识的特征

? 概念必须靠其属性来界定,没有属性的事物无法获得概念。概念的属性越少其所“概”的

范围就越大,其所涉及的事物就越不肯定;反之亦然。

概念的形成不但受属性所限制,而且因逻辑法则不同而有各类概念。其中重要的有: 1. 2. 3. 4.

推理的分类: 1. 2. 3.

问题索解指在问题的情境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的心理历程 1.

心向作用:指当事人的心向所产生的作用。心向指做事的习惯性倾向。在问题索解过程中如果以前曾采用某种想法解决某类问题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凡是遇到同类问题时也会采用相同的想法,此种思考的习惯性倾向也称心向 2. 3.

功能固执:指解决问题时因个人在知觉上受情境中条件(或因素)既有功能的影响,致使问题不易解决的情形

认知结构:指个人对事物的一种基本看法。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代表他以往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知识所学得的积累的经验,此种积累经验常表现在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在看法中包括了他的能力、知识、经验、态度和观念。

? 问题符合认知结构则只须靠经验解决,反之则会感到困难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情绪状态的发生虽能被个体所体验,但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及行为反应却不易为个体本身所控制。

情绪是伴随着动机性行为产生的,在某些情形下情绪本身即可视为动机。

情绪与动机在性质上有两点不同之处:一、动机的起源主要由于内在的需求(生理的或心理的),其次在于外在的诱因,而情绪则只是源于刺激;二、动机产生之后在未获得满足之前,其所促动的行为将持续活动下去,甚至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将影响个体生存。情绪则不然,强烈的情绪即使不获发泄机会,时过境迁之后也会自行淡化或消失。

情绪表达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活动表露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并籍以达到与外界沟通的目的。

演绎推理:指根据一个普遍承认的原则(或定理定律)为前提,从而推演到特定实例,最后得到一个肯定结论的思考方法

归纳推理:指以观察到多个事例所获经验为根据从而归结出一个概括性原则,用以推论解释观察到的事件并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直观推断推理:指在问题情境中个人根据以往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中累积的诀窍去推理思考的方法

连言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指概念中的属性可用相连的方式来说明

选言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指概念中属性的组合可以二选一或两者兼具的情形 条件概念(conditional concept):指将属性用作条件来说明语义的情形

双条件概念(biconditional concept):指概念中的属性符合“若P则Q,若Q则P”的形式

肢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籍以达到表达情意的沟通目的。 ? 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天生的,只是情绪表达的时机则与后天学习有关。

情绪理论: 1. 2.

詹郎情绪理论(James-Lang theory of emotion):情绪并非由外在刺激所引起的,情绪是由身体上生理变化所引起的。

坎巴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情绪经验的产生并不在生理变化之后,实际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个体并不能单靠对生理变化的知觉就能辨识自己发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因为在很多情绪或兴奋情况下,个体生理变化是一样的,且人平常对自己内部生理变化并不完全知觉 3. 4.

压力在心理学上有三种解释: 1) 2) 3)

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威胁性的刺激

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组型。只要类似刺激出现,就会引起同类型的反应

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出的反应。

在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压力多数指第三种解释。如刺激具有威胁性,但个体不能认知其威胁性存在,或个体确知刺激情境具有威胁性,但他的能力和经验足以克服困难时,将不构成压力。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对于此定义,有以下四个要点: 1. 2. 3. 4.

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1.

均衡作用:愿意是指个体为了生存适应,在身体上生来具有的某些调节机构,能自行运作,经常保持某一适于个体生存所需的标准,以维持生命,从而发挥其生活上的功能。均衡作用的调节幅度是有限度的。其与动机的关系:其一动机本来就具有生理的基础像饥饿,渴,性等最原始动机,其产生都是由于生理上暂时失去均衡作用的原因,失去均衡,就促使个体产生了活动;其二,均衡作用除了用在生理动机之外,也引申用来解释心理性动机。均衡作用是暂时性的静止状态,事实上它的水准时时在波动。均衡作用波动达到某种程度,促使个体活动以恢复均衡的内在力量就会产生,此种内在力量就是动机。

所谓的活动,指的是行为活动。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动机只是一种促动行为活动的内在作用。

对个体的行为活动而言,动机不但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活动之后,对个体行为活动另具有导向作用与维持作用。

动机是行为的原因,个体某种行为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可久可短,这取决于是否达到目的使动机获得满足。

动机虽可视为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但如就变项概念而言,动机既不属自变项,也不属依变项,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项。

斯辛情绪理论(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情绪经验实际上起于个体对两方面讯息的认知:一方面是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自己身体生理变化的认知。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大脑中司职情绪的部位,可能存在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

2. 3.

需求:是指个体生理或心理上的一种匮乏状态,而此种匮乏状态如达到体内均衡作用必须调节的程度时,个体本身就会感到需求的存在。广义来看事实上已经成了动机的同义词。 本能:指个体生来就具有,或不学就会的天生性行为。称得上本能行为的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它是不用学习就具有的;其二,凡同一种属的个体,其行为模式完全相同。但人的行为复杂,找不出完全同一的行为模式,故现代心理学家只承认本能是简单行为背后动因的一小部分,且这一小部分内在动因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因此本能已不再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了。

饥饿动机:人和动物表现进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胰岛素的变化才是饥饿感的原因。

定点论:人体内有一类似室内自动调温计的装置,其功能在于调节食欲等以维持适度体重。 下丘脑底部与外侧部两处的神经组织,可能是决定人体重定点的神经中枢。其生理结构大致相同, 而在体重定点上却有很大个体差异。定点决定了脂肪细胞的数量与大小,定点一半决定于遗传, 一半决定于两岁前的饮食习惯。

肥胖症是指身体上有过多的脂肪,致使体重远超过应有标准的反常现象。

身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正常人BMI介于20~24.9;如在25~ 25.9间就是过重;在30~39.5间就是肥胖;超过40就是肥胖症。 为什么肥胖者在焦虑时食量也会大增?

一种解释是可能是父母在育婴时期,因缺少经验,误认为只要是啼哭就和饥饿有关,于是立即喂 奶,结果使婴儿无法学会对饥饿和难过的辨别能力,为婴儿样成了不良习惯造成的。另一种解释 是,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可能是一种学得的不良适应,因为口中咀嚼时,会使面部肌肉紧张度减 低,使人间接感到情绪的紧张也随之降低,久之由口嚼动作演变成口吃事物,凡遇到焦虑情景时 即以吃东西来适应。

正常人的饥饿感是靠生物钟为内在线索,而肥胖者则对外在线索比较敏感。

性动机:人与动物表现性行为的内在促动力。性动机是原始性或生理性的动机之一,但就人类的 性行为而言其动机成分中除生理因素外另外带有相当大的社会文化色彩。(人类的性行为广义是 指个体自幼所表现与其性别有关的行为;侠义只限于个体性器官成熟以后与异性交往接触时所表 现的性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