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作文(总结打印版) 下载本文

果实累累————秋

放眼望去,田野里那一片金灿灿的果实正等待农人的收割,此刻庄稼人是不是很开心呢?一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不仅是粮食的丰收,对于我而言,更是精神的丰收,看看农人喜气洋洋,脸上露着欣慰的笑,,秋姑娘留下了金色的衣裙,退下了舞台。

在这里,我学到了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银妆素裹————冬

在呼呼风声中,雪在轻轻落地,不一会儿,大地便披上了雪白的轻纱,好美!我不禁发出感叹。是为它的纯洁吗?雪轻轻地下,让我想到了红军长征,想到了八年抗战,有多少革命先烈的血曾撒在这雪地上。 在这里我学到了不忘历史,珍惜现在。

驻足生活的舞台,体验春夏秋冬,感悟生活的激情与澎湃。

点评:本文构思新颖。开篇以“我们”在“四季”中“感受着生活的洗礼”扣题,开启下文,主体部分以四季为小标题,且每段末都以“在这里,我学到了??”结尾,说明自己“感受着生活的洗礼”的具体内容。结尾以三个短句小结全文,与开篇照应,结构严谨。文章语言蕴含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人类,止步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于马致远老先生的这些话,现代人似乎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枯藤+老树+昏鸦=优质的木材

一只年老的乌鸦,无力地拍打着自己瘦弱的翅膀,落在一棵已经没有枝叶的老树上。

它小心翼翼,但仍然把那棵老树惊动了,老树晃了几下,终于有安静了。乌鸦唯一的伙伴是缠绕在老树上面的枯藤。日暮里,乌鸦昏黄的老眼盯在远处,它似乎又想起那日,一群人拿着利器和猎枪,闯入它们的家园,杀死了它们的同胞,毁灭了整片森林,他们只为了获取优质的木材。

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

周围楼房、工厂林立,也有一座孤零零的桥,桥下有流水,可是,那水却是乌黑的,

一只鱼儿探出水面,望着这一切,伤心地落泪。那桥也悲愤地说:“再也没有人肯从我身上走过了。”的确,每个人都捂着鼻子绕道而行。而旁边,一只粗大的管子正不住地往河里排着污水。里面,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生产着人们必需的日用品,那河水,只换来了人们的一点点舒适。

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

一匹瘦弱的老马,顶着肆虐的狂风,行走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当初,它和同伴们在

茂盛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饮那清澈的甘泉。那种甜蜜、幸福的日子如今一

13

去不复返了。它想躺下来休息,可是,它躺下来后便再也没有起来。昔日的绿洲,就只换来了人们桌上的美食。

人类获取了金钱、财富,获取了安逸的生活,而代价却是:森林的毁

灭、水源的污染、 土地的沙化??

夕阳西下,一个老人站在光秃秃的山冈上,迎着令人窒息的风沙和酸雨,流下了忏悔的泪水??

[评析]:本文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一是构思精巧,极具创新意识。小作者灵活地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化为文章的骨架,使文章的形式新颖。二是围绕“获取”这个话题,立意独辟蹊径,文章三个小标题分别从森林的毁灭、水资源的污染、土地的沙化三方面指出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令人警醒,文章闪烁着睿智的火花和独特的个性。 例文四:

自然之音

考场上,除了考生的笔在试卷上沙沙作响外,窗外,知了叫得正欢,为寒窗九年的莘莘学子鼓气。是呀,自然之音;常常最真最美最动人,给人以最深的启发?? 春雨说

如牛毛,如银针,春雨啊,轻轻地洒,洒在干裂的土地上,土地湿润得红了脸;洒在饥渴的庄稼上,庄稼尽情吮吸。春雨唤醒了小草,唤醒了嫩芽,给予它们真挚的呵护,无微不至的关照,细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春雨说:“我是大地的母亲,我有义务照顾我的孩子们!”春雨啊,不正是那无尽的母爱吗? 夏阳说

金黄、灿烂,夏阳高挂天空。万丈阳光挥洒大地。照在花革上,花草们含羞地垂下了头;照在水面上,水分子高兴地升上了天。夏阳,活泼而灿烂,散发着动人的光彩。 夏阳说:“我是青春的代表!”是呀,我们青少年不该也有夏阳那活泼的性格,热情的生活态度,不也应散发出最动人的光彩吗? 秋叶说 “簌簌”、“簌簌”。听,这是秋叶落下的声音。我从中听到的不是秋叶那短暂的人生,不是秋叶哀怨的呻吟,而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 秋叶说:“愿我成为下一代的养料!”是啊,秋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你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着。 冬枝说

残冬,树木的叶子掉光了,一棵树的残枝在寒风中呻吟。它的枝伸向远方,它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是的,它正等待着春风的到来,它正准备孕育下一代的

14

叶、花、果。 冬枝说:“希望用我的爱,能换来叶繁枝茂。”冬枝,令我肃然起敬,也使我明白了父亲那期盼的眼神。

春夏秋冬,大自然在此中循环。自然并非能说话。但我用我的情,听到了自然的音。 自然之音,深深启发着我。

点评:本文是小标题式作文。富有个性的小标题能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用春雨夏阳秋叶冬枝的物语来诉说,构思巧、寓意深。从独特的焦点切入,就可用智慧凝结成灵珠妙语,小作者恰当地把每个物语放在一个小标题里表述清楚。四个小标题,每段意思独立,把这些意思连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文五:塑造自我

光阴似箭,时光飞逝,回头看看大小不一的自我雕塑,你回发现,原

来人生历程就是一段自我塑造的过程。

镜头一

“是谁把爸爸的烟缸打破了?”妈妈生气地问道。 “我,我不知道,可能是隔壁的小花猫吧!”我涨红了苹果似的小脸孔,躲进卧室,看起了连环画。

“原来列宁小时候也撒过谎,但是他比我诚实,妈妈不是经常说好孩子不撒谎吗?”我托着腮帮儿想道,于是,一溜烟儿跑进厨房?? 那一年,我5岁,虽然小,却发现了自我,拥有了诚实。

镜头二

考场上,静极了,只有“沙沙”的笔与纸摩擦的声音。 我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费解的数学题几乎让我头痛欲裂。 突然,前面传来一个小纸团,凭直觉,我知道那一定是我最需要的。 刚准备打开,却仿佛听见爸爸严厉的训斥声:“我希望看到你的真实成绩,无论成功与否,都得靠自己。”

于是,打开了一半的纸团又被我轻轻揉紧。 铃声响起,那个题目下仍是一片空白。

那一年,我15岁,参加的是中考,虽然成绩不理想,却坚持了自我,拥有了美德。

镜头三

“你看中了哪所大学?”好友一把抓过我的志愿书,惊道:“师范大学?凭你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院校嘛!” “但那一直是我的理想。”我早已经历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最终理想派占了上风,势利派败下阵来,所以只是轻轻应道。

“但理想与现实哪一个更重要?你将来会后悔的。”好友惋惜道。 最终,志愿书上仍是“ⅹⅹ师范大学”。

那一年,我18岁,虽然刚刚成人,却完善了自我。拥有了理想。

15

——其实,我本来就是一座雕塑,只要去掉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而真实的自我,而出色的雕塑家,就是自己。

例文六:菊?竹?民族(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

菊 篇

喜爱菊,喜爱它淡淡的幽香,喜爱它朴素而不华贵的外衣,喜爱它高洁而不庸俗的气质。

晋陶渊明独爱菊,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优哉优哉的画面,这是他“性本爱丘山”的真实写照。

司空图也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诗的意境就是“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而诗的品性则应当是“人淡如菊,淡不可收”。

菊,蕴含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性;做人,就应当像菊。

竹 篇

也喜爱竹,喜爱它的参大耸立,喜爱它单纯而不斑斓的绿裳,喜爱它憨实而不傲慢的品格。

苏东坡在一片竹韵萧萧中低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欣然; 当谭嗣同临刑时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声如洪钟的声音惊落了刽子手的刀时,我肃然。

竹子“清气满乾坤”的气节,乃我中华民族的灵魂; 做人,也应当像竹。

窸窣翻动的书页,褪色成一幕幕史剧。从诗歌中领略古人的狂放不羁;从词曲中感受古人的哀怨愁肠;连接着昔日芳华的斜阳系缆,凝聚成心中的一卷绸缎,沉淀下来的是竹与菊的灵魂,我们自身的修养。

民族篇

然而,在这日新月异纷繁芜杂的世界,月光渐渐褪去,竹与菊的影子越发黯淡了。

看惯了“绿云扰扰.渭流涨腻”,那些美妙女子头上的形形色色一丝一线在空中飘扬,却再也体会不到“众里寻他千白度.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玄妙;

看惯了脏话连篇、 “妙语连珠”,却再也难觅诸葛武侯当年舌战群儒,智慧的光芒四射冲天日的盛景;

看惯了一个个浓妆艳抹的躯壳,却要问,那饱含激情的精神何在? 逝去的是精神,沉沦的是民族,

罗素在《幸福的本源》里批判这种人“足以亡国”。

我也想在这世纪之交面对这智慧的沦丧,呼唤人文素养的回归,呼唤一份“竹”与“菊”——精神的充盈,没有精神,何求发展?

简评:文似看山不喜平,怎样避免主旨的表现陷于平白直露?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样式。作者要表达的是我们这日新月异纷繁芜杂的世界需要人文素养的回归,但在行文中却从“菊”和“竹”起笔,写“菊”的“高洁而不庸俗”的气质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性;写“竹”“清气满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