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农业推广学-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3.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使师生面向三农; 4.建立技术推广协作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专家教授担任顾问、挂职干部,出谋划策; 6.建立扶贫基地,帮助山区脱贫致富; 7.技术转让,加速新技术应用;

8.开办农业推广专业,开设农业推广课程,编写教材; 9.设立专门培训机构,举办培训班; 10.开展科普咨询活动。

(四)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开发与推广 (五)农业推广工作的主要成就 1.普及良种,实现“四化一供”; 2.完成土壤普查,推广配方施肥; 3.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引进新技术——地膜覆盖、大棚栽培等; 5.模式栽培推广;

6.优良畜禽、科学饲养技术;

7.农产品贮藏保鲜、综合利用技术; 8.国家重点项目推广,丰收计划;

9.开展社会化服务,系列化服务体系; 10.机构规范化、规模化自我发展机制; 11.《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 五、我国台湾省农业推广 (一)农业推广体系组成

由主管、执行、辅助三个系统组成。 (二)农会的农业推广工作 四健会对青少年的培养;

农事研究和共同经营形式的推广教育; 对农家妇女实施家政教育。 (三)农业推广的方式方法

集会指导、经验交流、班会研讨、专家报告、观摩、示范、大众传媒、推广刊物。

第二节 世界农业推广简史

一、欧洲农业推广的起源和发展

正规的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教育在19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出现。 (一)农业团体的农业推广活动

9

1723年,英格兰成立农业知识改进协会;

1761年,法国一个农学家协会开始出版农业读物; 1765年,德国第一个农业团体成立; (二)最早的推广机构和推广教育 1847年,爱尔兰成立了一个农业咨询和指导性的服务机构,进行农业推广; 1886年,英国剑桥、牛津大学进行校外教学活动,——推广教育。 (三)欧洲农业推广发展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农业推广发展的方向是建立农民培训制度和开发农业咨询、信息服务。

起源于英国大学的“推广教育”,目前已发展成为单独的农业咨询服务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二、美国农业推广的兴起 (一)早期农业传播活动

早期主要由农业团体组织活动。 (二)赠地学院的推广活动

1855年在密执安州通过法案成立州学院,是美国最早的农业科学教育学院。 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莫里哀法》,即赠地学院法。 1877年,国会通过《哈奇法》,即哈奇试验站法。

1892年,衣阿华州农学院主任霍尔登教授用玉米种子车厢进行农业推广。 (三)合作推广体系的建立 1903年,纳伯在得克萨斯州创建合作示范农场,被称为美国农业推广之父。 1914年,威尔逊总统签署《史密斯—利弗法》,即合作推广法。

美国农业推广特点:学院教学、科学试验、农业推广三结合的体制,实施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学院领导的体制。 三、日本农业改良普及历史 (一)明治维新时期 1877年,成立劝农寮;

1881年,设立农事教场、农事讲习所;

1877年,日本政府颁布《农事改良必行事项》; 1899年,制定《农会法》。 (二)战前时期

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会实施农业推广。 (三)战后时期

1955年,日本修订《农业改良助长法》,由国家和地方共同负责发展农业改良普及事业。

10

目前主要提高农民自身能力,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咨询。 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印度 (一)印度独立后的早期农业开发培训

1947年独立后,开始重视农村开发建设工作; 1952年,推广集约化农业社区开发计划;

1956年,成立14个乡村学院,进行有关的农民教育; 1959年,建立农村青年俱乐部。 (二)农业大学的建立及其推广服务

1960年,在北方邦的潘特拉加,建立第一所农业大学。 1966年,制定农业大学《规范法》,强调农业社会服务。 (三)农业开发培训和推广服务的发展

第三章 农业推广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农业推广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一、早期的农业推广“技术传输” (一)概念

早期技术传输:农业推广工作者与目标客户(农民)的简单技术传输关系。即通过干预手段,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民。 (二)特点

1.重点在推广方法上

2.注重技术在技术传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3.忽视农业推广的本质——人为的实践活动——农民在技术传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发展中农业推广的实践与理论

农业推广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推广学理论由“技术传输”发展到双向沟通。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杰斯提出“创新扩散”理论即进步农民策略。

(一)创新扩散理论

1.将信息或技术首先传输给采用群体中的进步农民(先驱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带动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2.以采用者群体同质性为基础的进步农民策略为农业推广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11

(二)用户导向式推广模式

推广目标的确定要向那些在资源、生产目的和机会方面相同的农民。这就意味着推广方法、推广内容都要适应目标团体。 (三)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

农业研究亚系统、推广亚系统、用户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四)“混合体”理论

除农业推广之外,还要研究农民的地位和积极性,价格、信贷、教育以及其他支持服务系统。

(五)农业推广框架理论

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个有组织的农业推广框架。

第二节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是农业推广的核心问题。 一、创新扩散的概念

创新扩散是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

创新采用者——在社会系统中,第一个实践一项创新的人。 二、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概念

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新技术、产品、设备、观念、方法。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1.认识过程——农民只听说某种观念、信息。 2.兴趣阶段——寻求更多信息。

3.评价阶段——对有关创新信息作出暂时的决定,并寻求支持。 4.试验阶段——进行小规模试验,作出进一步判断。

5.采用或拒绝——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对创新作出决定。 (三)创新采用者的分类

采用者群体——把农民对农业创新采用的时间不同分为不同群体,称之。 S型曲线——单位时间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体成员的百分比。总轴为采纳者的百分比。

钟型曲线——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农业创新成员的百分比。纵轴是采纳农民人数。

1.创新者——第一个采用的人;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有创新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