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农业推广学-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物质形态——农用物资如机械、农药、化肥等。

(四)农业推广是完善推广组织,提高管理效率的工具

第三节 农业推广的目的和本学科的任务

一、农业推广的目的

(一)根本目的 发展生产力 (二)目的

1.国家政策指导下,施教于农民,增进农民知识、态度、技能,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2.转变农民传统的价值观为现代价值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一是培养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改变农民行为; 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农业推广的任务

(一)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指导农业生产。

(二)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知识和技能,培养农民素质和能力。

第四节 农业推广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农业推广学的性质

1966年,孙达(H.C.Sanders)主编《合作推广学》的出现,正式承认农业推广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种。

农业推广学具有农业科学的特性,其工作过程具有社会学科、心理学科、行政组织学科等学科的边缘学科特性。总之,农业推广学是行为科学的一种。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揭示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行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在于发挥人的积极性,提高素质,转变机能。 三、农业推广学的内容 一门综合学科

四、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层面:农业推广的理论方法,如实证、归纳、演绎等。

第二层面: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形式,如观察、恳谈、实验、问卷、调查等。

第三层面:各种研究技术,如调查、抽样、统计、计算机技术等。

5

第五节 农业推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农村社会学 2.教育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 4.行政组织学 5.传播学 6.行为科学 7.其他学科

第二章 农业推广简史 第一节 我国农业推广简史

一、古代劝农史

(一)远古教稼的开创与兴起

1.神农时期氏族部落内部人们共同劳动,相互之间主要传播粗放的垦种技术和原始驯养技术。

2. 通过尧舜时期的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由自发传播向自觉推广,逐步形成农业推广体制。后稷成为兴起教稼的第一位农师。 (二)古代劝农的辉煌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制农具和牛耕为标志,原始农业转向传统农业。 我国最早的农书《神农》、《野老》; 我国最早的农学论文《管子.地员篇》、《吕氏春秋.上农四篇》。

1.西汉时期著名农官赵过首创培训、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跳跃式传播范例。

2.历代编撰农书作为劝农教材。 西汉《汜胜之书》;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唐陆羽《茶经》; 宋代《陈平农书》;

元司农司孟祺《农桑辑要》,元《王桢农书》,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 明马一龙《农说》,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清方观承组织《御题棉花图谱》,鄂尔泰《授时通考》。

在农业推广史中,由朝廷颁行农书,利用大众传播方式进行农业推广,最

6

早记录于唐代。

3.宋太宗时期首创“农师制”,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配合作好劝农工作。 4.元明之际黄道婆对发展凇沪棉业和明清之际陈振龙推广世家对传播甘薯的历史性贡献。

5.清圣祖康熙令李煦试种双季稻,创造出试验示范、繁殖、推广的整套程序。

二、近代农业推广史

(一)开创与发展农业教育

1905年京师大学堂分设农科大学,,这是我国兴办的第一所农业大学。 (二)建立农业科研机构

1909年在上海建立育蚕试验场,这是全国第一所专业性农业科研机构; 1902年在保定建立综合性直隶农事试验场;

1906年在北京创立中央农事试验场,这是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 193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 (三)制定农业法规条例

1898年光绪帝听从维新派主张下诏。 1906年清政府制定农会简章共23条。

(四)民间社团的活动与农业推广实验区的成绩

1897年,中华农学会在上海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农业学术社团,罗振玉任会长,创办《农学报》。

五四时期,建立民间性乡村建设实验运动。 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晏阳初为首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梁漱溟创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三、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推广 (一)工作业绩

开始期,1929颁布《农业推广规程》,是我国最早的农业推广法规。 1930年通过《实施全国农业推广计划》; 1931年创办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

发展期,战争时期制定《全国农业推广实施计划纲要》及《全国农业推广实施办法大纲》;

1945年修订公布《县农业推广所组织规程》;

1946年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向中央政府提出改进中国农业的途径。 (二)存在问题 1.经费不足;

7

2.工作内容以种子、化肥、农药为主; 3.推广人员待遇低下; 4.推广人员素质低下。 四、新中国的农业推广 五个阶段:

1949——1957年,从以县级示范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的推广网络转向以区农技推广站为依托,是基层网络创建时期; 1958——1965年,建立地、县级农业推广站,完成专业分工,是中层推广组织完善阶段;

1966——1976年,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建立,专群结合的推广网络建设阶段;

1977——1991年,创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农业推广新体系创建阶段; 1992年至今,农业推广深化改革阶段。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1.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以政府兴办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 2.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研等多部门、多学科相互协作,共同推广; 3.专业推广机构(农学、畜牧、植保、园艺等)自成体系;

4.推广机构的职能是以技术推广、教育、社会化服务为主,提高“三效”为目标;

5.县乡两级推广网络是中枢和骨干;

6.推广队伍由专业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组成,分工协作。 (二)农业推广的指导方针与政策法规 1993年7月,颁布《农业法》、《农业技术腿推广法》,标志我国农业推广走上法制化轨道。

1.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主渠道;

2.中央、省、地、县、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是技术推广的主体; 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密切合作,科教兴农; 4.重点建设县乡推广机构,改善推广人员待遇; 5.积极发展群众性推广服务组织,干群结合;

6.把适用技术送到农村、农民,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推广机构事业费由国家拨款,也可采用技、政、物结合的办法,兴办实体。

(三)高等院校的科教兴农工作

1.校内建立良种场,发挥研究、示范推广、良种繁育的综合功能;

2.校外建立多学科综合技术开发区,以点带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