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式放水塔及涵洞结构计算书 下载本文

a---通气孔的断面积(m2)。

拟采用圆形断面通气孔,通气孔直径(D)为:

D= √4a/π (m)

因此,确定选用1孔直径D=10cm。

六、 结构稳定计算

本次设计为初步设计,因此仅对检修时期和运用时期进行稳定计算。

(1)、检修时期稳定计算

计算情况:采用正常水位闸室无水,放水塔外为正常水位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σmax=∑G/F+My.yc/Ix

σmin=∑G/F-My.yc/Ix

式中:σmax---最大地基应力(mpa);

σmin---最小地基应力(mpa); ∑G---垂直荷载总和(KN); F—底板面积(m2);

My---合力重新到形心产生的弯矩(kN.m); yc---底板形心到底板上下游边缘的距离(m); Ix----底板惯性矩(m4)。

经计算,正常水位闸室无水,放水塔外为正常水位的情形,其计算

结果为:

底板面积:F=(D/2)2π(m2); 底板惯性矩:Ix=πD4/64(m4 ). 垂直荷载:∑G=(kN);

以形心为距的弯矩:My=(kN.m); 合力偏心距:e=∑Mi/∑Gi ;

合力与底板上游边缘的距离:y上= h/2-e(m); 合力与底板下游边缘的距离:y下= h/2+e(m);

9

则,σmax= ∑G/A+y上∑M/Ix σmin= ∑G/A+y下∑M/Ix

由此可见,放水塔四周均受水压力的作用,水压力相互抵消,故不存在抗滑稳定的问题。再且,上部垂直重量大于浮托力∑G= (kN),因此,也不会发生放水塔浮起来。 (2)、运用时期稳定计算

计算情况:采用校核水位,放水塔闸室充满水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 垂直荷载:∑G=(kN);

以形心为距的弯矩:My=(kN.m); 合力偏心距:e=∑Mi/∑Gi ;

合力与底板上游边缘的距离:y上= h/2-e ; 合力与底板下游边缘的距离:y下= h/2+e 。 则,σmax= ∑G/A+y上∑M/Ix

σmin= ∑G/A+y下∑M/Ix

由此可见,放水塔四周均受水压力的作用,水压力相互抵消,故不存在抗滑稳定的问题。另外,上部垂直重量G= (kN) ,因此,也不会发生放水塔浮起来。

三、隧洞设计

5.7.1隧洞布臵

隧洞主要任务是引水灌溉,引水流量Q=0.10m3/s,布臵位于大坝的右坝肩。为了减少隧洞长度,隧洞中心线尽可能采用直线,进口与放水塔连接,出口与灌溉渠道连接。总长度50m,坡降i=2%,进水口底板高程为98.00m,出水口高程为97.00m。 5.7.2 断面设计

隧洞采用圆形洞顶及矩形洞身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的无压箱涵结构。为便于施工及检修,拟定隧洞圆形洞顶半径R=0.6m, 矩形洞身净宽度为B=1.20m,净高度为h=1.0m, 衬砌平均厚度为D=0.25m。 (1)、隧洞过水能力计算

本次设计隧洞过水能力计算,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水力教研室编《水力学解题指导及习题集》,小孔口自由出流计算公式计算。 公式 Q=μA√2gH0

10

式中:μ—孔口的流量系数,取μ=0.60,

A---孔口断面面积(m2),

H0—作用水头(m),取H0=0.5m(相应放水流量),则

Q=0.6×0.5×1.2×√2g×0.25=1.22m3/s 满足设计要求。

(2)、隧洞尺寸确定

经计算,隧洞采用圆形洞顶及矩形洞身断面,洞顶半径R=0.6m, 洞身宽度B=1.20m,高度h=1.0m。 5.7.3 结构计算 (1)、基本资料

混凝土衬砌厚度 D=0.25m, 隧洞长度 L=50.0m, 过水控制流量 Q=0.50m3/s, 最大作用水头 H=5.79m, 工程等别 Ⅳ(小(1)型),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C15, 钢筋强度设计值 Ⅱ,

混凝土弹性模量 Ec=2.2×10Pa, 钢筋弹性模量 Es=2.0×10Pa, 钢筋保护层 a=30mm, 受力钢筋直径 D=12mnm, 洞顶土厚 h=5.8m。 (2)、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采用水利电力出版社《涵洞》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编《结构力学》的力法典型方程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 X1+δ11+?1p=0 X2+δ22+?2p=0 X3+δ33+?3p=0

式中:X1、X2、 X3---拱顶在弯矩、轴力、剪力作用下的未知力, δ11、δ22、δ33---拱顶在弯矩、轴力、剪力作用下的位移系数,

?1p、?2p、?3p---拱顶在弯矩、轴力、剪力作用下的位移。 (3)、计算结果

拱顶、拱侧、底板各种内力计算如表5-5-1。 5.7.4 应力计算

计算公式:σmax=ΣN/A+ΣM/W

11

55

σmin=ΣN/A-ΣM/W

表5.7-1 拱顶、拱侧、底板内力及应力计算成果表

拱 的 部 位 最 大 弯 矩 最 小 弯矩最 大 轴 力 最 小 轴 力 最大 剪力 最小 剪力 弯矩M (10KN.m) 轴力N (10KN) 剪力Q (10KN) Mmax 拱顶 拱侧 底板 3.72 -2.86 -2.86 Mmin 0.60 0.06 -1.69 Nmax -3.61 -4.21 -3.62 Nmi 3.56 -3.61 -3.62 Qmax -4.55 -3.62 4.21 Qmin -1.11 -3.41 0.40 上式中:σmaxσmin---分别为最大应力、最小应力(10kN/m2), ΣN---轴力的代数和(10KN),

A---拱计算截面面积(m2),取A=0.25( m2), W---拱计算截面抵抗矩(m3),取W=0.01(m3)。

计算结果如表5.7-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