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教案(4) 下载本文

【阅读书目】

1、《史记新论》白寿彝著,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

2、《史记研究》,张大可著,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3、《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可永雪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五讲 两汉乐府诗

教学目标:

1、乐府和乐府诗

2、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乐府的历史发展 2、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导言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 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第一课时

本节讲授乐府的历史沿革、乐府诗的 一、乐府

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政府机构,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可见它是执掌音乐的部门。西汉设立的乐府职能是管理音乐、舞蹈、杂戏等工作,负责朝廷典礼时歌舞音乐杂戏的编集、排演和演出工作。乐府所用的乐章一部分是帝王后妃以及文人所作,如汉高祖的《大风歌》,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17章,还有武帝时文人所作《郊祀歌》19章等,很大一部分是采自民间,《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书·艺文志》也载:“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些记载说明乐府除负责组织文人制作歌诗,采集各地民谣加工制作成供朝廷宴飨、朝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外,还通过“采风观政”、“观风俗、知薄厚”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绪,修正统治政策的得失。

二、乐府诗

西汉乐府自武帝始规模日益庞大,空前繁盛。虽经汉宣帝、元帝两度下令裁减乐府人员,但至成帝末年人员最多时仍达八百多人。汉哀帝登基之初,改革朝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罢去乐府机构。东汉虽然没

有乐府名称的音乐机构,搜集和制作演唱歌诗由黄门鼓吹署负责,但人们习惯上仍沿用乐府旧名称之,其采集的歌诗仍被后人称之为乐府。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题写作的诗也称为“乐府”。唐代的“新乐府”具有乐府诗的某些特点,但不用旧乐府题而自创新题。宋元以后又将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我们所说汉乐府诗常指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

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汉乐府诗现存四十余首,主要分布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大多数乐府诗都是东汉的民歌。

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 自民间,像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文人也曾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汉书·艺文志》 著录西汉歌诗28家,314篇,基本都是乐府诗。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 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 章、《铙歌》18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其他乐府诗都作于东汉。

三、乐府诗对古代诗歌的变革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 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一)、南方楚声对汉乐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 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 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汉高祖刘邦是楚人,喜爱楚声,他的《大风歌》就是用楚声演唱的。先秦楚 地诗歌的代表样式是《离骚》体,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 是语气词。这种诗体的句式稍加延伸,去掉语气词,就变成七言句。把六言句中 间拆开,就变成两个三言的句子。楚声也可以演唱四言体诗,汉高祖刘邦的《鸿 鹄歌》是四言诗,他用楚地曲调唱给戚夫人听。不过,用楚声演唱骚体诗,更合 乎楚人的情趣。骚体稍加改造,就变成七言句和三言句,因此,汉代乐府用楚声 演唱的歌诗,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这种迹 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安世房中歌》是用楚声演唱的,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三 言相杂:“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 德。”这篇作品是用楚声演唱的三言七言相杂之诗,是对骚体诗的改造。至于第 七、八、九三章,全是整齐的三言诗,是把骚体诗六字句一分为二的产物。到了 武帝时代的《郊祀歌》19首,纯四言诗只有9首,其余或是三言,或是杂言, 尤以三言和七言居多。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 作用。

(二)、北方胡乐的影响

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乐曲外,还有来自少 数民族的歌曲,鼓吹曲辞收录的铙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的。鼓吹 曲本是军中用乐,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它的曲调和中土音乐有很大差异,因此, 配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诗也就和中土常见的体式明显不同。现存铙歌18首各篇均 是杂言,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

(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

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乐曲除楚声和北狄西域乐外,还有中土流行的五 言歌谣。仅以西汉而言,惠帝时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 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四句歌诗,有三句是五言,第三句去掉调节 语气的“宁不知”三字,也变成五言句。成帝时长安流传的《尹赏歌》、

《邪径 败良田》歌谣,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种歌谣,其中必有 相当比重的五言诗。这些五言歌谣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四言诗,引起文人浓厚 的兴趣,并且亲自模仿拟作,因此,东汉开始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 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第二课时

本节讲授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乐府诗的产生用“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概括,指出了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

一、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汉代下层人民贫困无助,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事实:“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乐府诗中的一些诗正与这些史实相映照。《妇病行》中那个连年累岁卧病的贫妇行将告别人生时最不放心是身后孩子无依无靠,嘱托丈夫:“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孤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然其担心却成现实,家中孩子“抱时无衣,襦复无里,”丈夫只好“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去沿街乞讨,归家“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丈夫无可奈何,无路可走“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令人不忍卒睹。《孤儿行》中的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将他视同奴婢,令其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头多虮虱,面目多尘,”还“不敢自言苦”。兄嫂命其冬天行汲“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夏日收瓜,“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孤儿无告,只得“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反映了封建剥削奴役关系也渗透到家庭伦理中来。封建的官僚统治更是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平陵东》中的义公,被官吏逮至大堂下,要他“交钱百万两走马”,因“顾见追吏心中恻,”只好“归告我家卖黄犊。”人民不堪忍受非人的生活境况和残酷的欺压,不得不铤而走险。《东门行》中的汉子,想追随造反的队伍,但转念家人,又回家来,看到的却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面对家徒四壁、坐以待毙的现实,随即想到“白发时下难久居”,于是不顾妻子牵衣啼劝,义无反顾地“拔剑东门去,”走上反抗的道路。

二、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

一边是人民在生死线上痛苦挣扎、呻吟呼号,一边却是权贵富豪的骄奢淫逸、腐朽丑恶。在汉乐府诗中,两种人的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比。《鸡鸣》、《相逢行》、《狭斜行》等诗铺排了权贵们的糜烂的生活。“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相逢行》)富丽堂皇、灯红酒绿、左拥右抱,一幅贵族豪绅淫乐图。“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鸡鸣》)“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长安有狭斜行》)高官显宦,高头大马,衣冠楚楚,一幅纨绔膏梁出行图。“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鸣鸣》)作者警告他们不要任意胡为,以身试法。依仗权势富贵对民女侵犯骚扰正是这些人常干的勾当。

《陌上桑》一诗中的五马太守,因见采桑女罗敷美貌,欲将其占为己有,罗敷巧妙机智地夸说自己夫婿的才华、相貌、官位、风度,让太守自惭形秽才保护了自己。

《羽林郎》的那位“依倚将军势”的霍家奴,对当垆卖酒的胡女死缠硬磨百般调戏,“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裙。”但被酒家女坚辞拒绝:“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这两首诗对坚贞美丽的秦罗敷和酒家胡进行了赞扬,鞭笞了权贵好色之徒。

三、战争徭役的凄惨控拆

汉代虽号治平强盛之朝,然开拓疆土的战争,抗击匈奴的战争,镇压反抗的战争连绵不断,无论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滥肆征伐,还是反抗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战城南》真实描绘了大战后“野死不葬乌可食”,死尸横野,乌鸦任意啄食,“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的凄惨悲凉的场面。作者只得求乌鸦在啄吃尸体前替死者哀嚎几声,为之送葬,也对战争造成“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戮杀生命的残酷进行了诅咒。比起战死疆场的人。

《十五从军征》中的那位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士兵还算是幸运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一片废墟。自己仍是年迈无依,孑然一身。这诗控诉了征役不仅给士兵本身带来伤害,而且还殃及家人。

此外《古歌》写道: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是一位在北方服役的人抒写乡愁的诗,思乡之情,使得他坐立不安,难言之愁好象车轮在心上回环围绕辗来复去。征役给人们心灵上的痛楚是难以言尽的。

四、婚姻恋爱的不幸哀唱 乐府诗的恋爱婚姻诗与《诗经》一样,多数为女性作者,但却缺少《诗经》中的恋爱欢歌,大多数是由爱至恨的哀唱。《上邪》是中国爱情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细嚼语气,这是女子被人误解后的自誓之词,作者指老天为证,一气排列五件自然界绝无可能产生的现象来以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虽对爱人情真意挚,但仍可读出誓言后面恋爱关系中的裂痕。 《有所思》中女主人对其爱人一往情深,精心准备了信物,“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然当听说对方有二心时,由爱生恨,将礼物“拉杂摧烧之”,还不解恨,更要“当风扬其灰”。

《白头吟》中的女主人虽然心志高洁,忠于爱情,“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但其只重钱刀不重爱情的爱人仍然三心二意,所以她在与之“相决绝”,指责他“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的同时,又发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心灵的呼唤。

《上山采蘼芜》是一位弃妇与故夫偶遇时的对话,构思奇特,不是正面写弃妇的无辜与哀怨,而是从故夫言中说出两次娶妇的对比和体会,写出了前妻的勤劳、善良、无辜,颇有喜剧色彩,但笑中有泪,在弃妇平淡的问话中透示着心中的怨恨与不平。

1765字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并非来自男性的二三其德,而是封建家长制。庐江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两情弥笃,然焦母不喜儿媳,苛刻挑剔。焦难违母意,要刘暂回娘家,与刘盟誓决不相负,相机再娶。兰芝归家后,其兄嫂逼其嫁给太守,兰芝不屈投水而亡,仲卿闻之亦自缢。作者不是从兰芝的角度来诉说不幸,而是从第三人称角度详细完整地叙述了这个婚姻悲剧,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不仅给女性带来不幸,而且也使男性成为受害者,扼杀了真情,吞噬了生命。有力地控拆了封建礼教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