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导则 下载本文

A1 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a. 目标: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敏感区;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b. 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环境管理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服务。

c. 原则:包括规程中的6项原则和有必要增加的部分。 A2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

a. 自然环境:地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b. 社会经济概况:人口、行政区划、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主要产业布局等。 c.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 A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包括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变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分析,评价方法和指标,结论等。

a. 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 b. 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 c. 植被与森林资源 d. 生物多样性 e. 大气环境和酸雨

f. 自然灾害:泥石流、沙尘暴和洪水 g. 其它生态环境问题 A4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主要介绍与说明各类生态环境敏感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敏感性分级、敏感性分布等。

a.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b.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c. 土地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d.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e. 生境敏感性评价 f. 酸雨敏感性评价 A5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主要介绍与说明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重要性分级、重要性分布等。

a.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b.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c.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d. 沙漠化控制重要性评价 e.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

A6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结果及分区特征描述 a. 区划依据、指标与方法 b. 分区方案和命名

c. 分区特征描述:以三级区为描述对象。

A7 各区生态功能保护措施(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 A8生态功能区划系列图件和数据库,包括生态功能区划图和要素分布图。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B1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B11 土壤侵蚀模数法

土壤侵蚀评价主要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评价标准与方法采用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表B-1a)。

表B-1a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级别 平均侵蚀模数[t/(km2·a)] 西北黄土东北黑南方红壤丘高原区 土区/北陵区/西南方土石土石山区 山区 微度 <1000 <200 <500 轻度 1000-2500 200-2500 500-2500 中度 2500-5000 强度 5000-8000 极强8000-15000 度 剧烈 >15000 平均流失厚度(mm/a) 西北黄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土高原区/北方土丘陵区/西区 石山区 南土石山区 <0.74 <0.15 <0.37 0.74-1.9 0.15-1.9 0.37-1.9 1.9-3.7 3.7-5.9 5.9-11.1 >11.1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模数的估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法 USLE的形式为: A = R·K·LS·C·P

式中,A:土壤侵蚀量(t/hm2.a);R:降雨侵蚀力指标(Ft.T.In/A.h);K:土壤可蚀性因子;LS:坡长坡度因子;C:地表植被覆盖因子;P:土壤保持措施因子。 但此法必须先经过当地校正方可应用。 (2)河流泥沙推算

根据流域的河流泥沙监测资料计算。 (3)径流场实验法

根据水土保护试验研究站(所)所代表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取得的实测径流泥沙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及分析。这类资料包括:A:标准径流场的资料,但它只反映坡面上的溅蚀量及细沟侵蚀量,不能反映浅沟(集流槽)侵蚀,故通常偏小;B:全坡面大型径流场资料,它能反映浅沟侵蚀,故比较接近实际;C:各类实验小流域的径流、输沙资料。上述资料为建立坡面或流域产沙数学模型提供最宝贵的基础数据。 (4)坡面细沟及浅沟侵蚀量的量算。 (5)沟道断面(纵、横)冲淤变化的量算。 B12 土壤水蚀调查法

土壤侵蚀的评价根据水蚀的严重程度。水蚀的严重程度也可分3级,具体指标如表B-1b:

表B-1b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程度 劣地或石质坡地占该地面积% 现代沟谷(细植被沟,切沟,冲覆盖沟)占该面度(%) 积% 地表景观综合特征 土地生物生产量较侵蚀前下降% 轻度 <10 <10 中度 10-30 10-30 强度 ≥30 ≥30 斑点状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谷切割70-50 深度在1m以下,片蚀及细沟发育。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有较大面积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谷50-30 切割深度在1-3m。较广泛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质坡地。沟谷切割深≤30 度3m以上。地表切割破碎 10-30 30-50 ≥50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B2.土地沙漠化现状评价 (1)风蚀侵蚀模数法

根据风蚀侵蚀模数的大小来确定沙漠化程度,具体标准见表B-2a:

表B-2a 风蚀强度分级表*

植被覆盖度(%)风蚀厚度侵蚀模数(非流沙面积) (mm/a) [t/(km2·a)] 微度 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 >70 <2 <200 轻度 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70-50 2-10 200-2500 地 中度 半固定沙丘,沙地 50-30 10-25 2500-5000 强度 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30-10 25-50 5000-8000 地 极强度 流动沙丘,沙地 <10 20-100 8000-15000 剧烈 大片流动沙丘 <10 >100 >15000 级别 床面形态(地表形态)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有:

①定点观测。风蚀采样器:根据埋设的标杆量测被风力吹失的表土层厚度;亦可用He—Ne激光计装置,测定不同高度飞沙量分布。 ②野外调查。调查被吹蚀后裸露树根的深度。

③风洞模拟试验。如不同类型及大小的风洞,有室内的也有安装在汽车上的野外流动风洞。

(2)土壤风蚀调查法

沙漠化的评价根据水蚀的严重程度。风蚀的严重程度也可分3级,具体指标如表B-2b:

表B-2b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程度 风积地表形态占该地面积% 风蚀地表形态占该地面积% 植被覆盖度(%) 地表景观综合特征 土地生物生产量较沙漠化前下降% 轻度 <10 <10 中度 强10-30 10-30 ≥30 ≥30 斑点状流沙或风蚀地。2m以下低矮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固定沙丘群中有零星分布的流50-30 沙(风蚀窝)。旱作农地表面有风蚀痕迹和粗化地表,局部地段有积沙 2-5m高流动沙丘成片状分布。固定沙丘群中沙丘活化显著。50-30 旱作农地有明显风蚀洼地和风蚀残丘。广泛分布的粗化砂砾地表 ≤30 5m高以上密集的流动沙丘或10-30 30-5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