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 跟踪检测 模块3 现代中外文明历程 课时跟踪检测10 下载本文

有述及工人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A项;凯恩斯主义产生于1929年到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后,排除B项;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会出现,排除D项。

11.(2019·湖南郴州质检)1935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全国青年管理局后,在全国各个院校组织在校学生进行半工半读,学生可以当书记员、打字员或在图书室和实验室当帮手等,获得政府提供的薪金,从而完成学业。这一举措在当时( A )

A.有利于缓解社会上的就业压力 B.减轻了政府的教育投入负担 C.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D.旨在保证教育的可持续性

解析 材料中为青年人创造就业机会的做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故选A项;材料举措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与减轻政府的教育投入负担无关,排除B项;材料“在学校进行半工半读”并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排除C项;材料举措与保证教育的可持续性无关,排除D项。

12.(2019·广东汕头质检)1905年,纽约州限定面包工人最高工时的法律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违宪无效,理由是该法破坏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契约自由”。该判决结果在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最终被联邦最高法院在1937年的新判例中推翻。这反映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B )

A.对立法机构的制衡逐渐减弱 B.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 C.逐渐代表底层劳动者的利益 D.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民意要求

解析 1905年盛行自由主义,20世纪30年代主张放弃自由主义思想说明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受时代背景影响,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是时代观点改变判决而不是司法与行政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30年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说明是时代观念不是底层劳动者,排除C项;最高法院对案件的审判取决于对宪法的解释,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019·百校联盟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

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征税与货物价值之间的比率来看,1929年之前大约为4%,1930年上升为10%,1931—1932年为15%,1933年为20%,1934—1937年则上升为25%。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 0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 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材料二 为服务于政府开支和保护幼稚工业,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极力主张高关税,这一政策得到长期推行。1930年《斯穆特——霍利法》将保护主义发展到极端:将应税品的平均关税率提高到55.3%,美国政府收到了34个国家的正式抗议。1932年罗斯福上台,为自由贸易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经过贸易自由主义者与保护主义者的激烈较量,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出台,美国在关税的谈判、关税水平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该法授权总统与外国进行双边关税减让谈判时,可将关税升高或者降低到50%,且通过谈判,关税可以不断地降低。这就改变了美国关税具有不可谈判性的单边主义特点,导致了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二战结束后,他们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自由贸易主张,最后导致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摘编自孙天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轨迹变迁研究(1776—194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变化与中国关税改革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美国关税政策变化的原因。(1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结合近代国民政府的财政需要、提升形象需要,以及当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总结分析;第二小问积极影响,结合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归纳。 (2)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二归纳;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保护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和贸易自由主义者的奋争,结合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答案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需要稳定财政;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

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不同:中国提高关税;美国则降低关税。原因:保护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美国工业竞争力的增强;国际经济结构的变迁;贸易自由主义者的不断奋争。

14.(2019·安徽合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小说梗概如下:

1933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进行反抗。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

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 情节: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概述和评价:一战后,美国迎来了“繁荣年代”。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终于酿成了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大危机导致银行纷纷倒闭,企业大量破产,农民收入锐减,失业人数激增。这场危机不仅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