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完善的同时,就业岗位日趋多样,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也从片面追求专业技能高向综合实力强发生转变。所谓教育资源的浪费指的是教育资源没有作用到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投入的不均衡、师资浪费、教育资源闲置等,对于就业岗位与专业方向不一致,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不一致的来源:形如医生、飞机员等职业,大都沿袭定向分配,而博士研究生一类的专才,也很少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所谓不一致其实是基于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绝非浪费。大学教育早已不再是企业精尖岗位的专属摇篮,仅通过就业岗位与专业方向的非一致性不能得出教育资源浪费与否的结论。基于此,我方将从三方面论证此种不一致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一,基于学生角度,现代大学给予学生未来道路多样化选择,就也并非求学唯一目的,专业对口单一指标评判不合理。对于现今的大学生而言,毕业后有考研、出国、创业、就业等多种选择。以毕业时就业岗位的对口度作为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没有考虑到甚至可以说否定了其他选择,以此为指标指导教育资源投放将传递出错误信号。德国、法国等国外研究生申请要求有过实习经历,毕业生可能更倾向于找寻与申请专业相符的工作而非原有专业。同时因为专业设置差异、申请成功率以及申请硬性要求等因素,很大一部分考研和出国的毕业生选择了跨专业深造,这是一种人才多维培养而非教育资源的浪费。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本科教育转型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给未来发展做足铺垫。结合现状,对方的标准与学生学校发展目标不相符,无法得证。
第二,基于企业角度,企业的用人需求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而非只考虑专业对口,专业对口单一指标评判不必要。目前高达80%的高考录取率,使本科教育早已成为大众教育。大学并非专门为企业服务,教育目标与企业岗位具体要求必然纯在差异。本科教育
重视通识性素质培养,而非为了与企业对接,
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并非只是专业性,而更看重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即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通识性人才。学校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习能力、完善思维方式。岗位要求已经让渡给各个企业内部的岗位培养教育,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各阶段教育明确分工,才能有效提升效率。对方的标准与职场企业要求不相一致,无法得证。
第三,基于社会发展角度,社会高速发展加快了职业更迭速度,专业对口单一指标评判不可行。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市场中不断有像密室设计师、车辆整体评估师等新职业出现,高校中却没有相应专业与之对应;另一方面,伴随网络技术发展,传统新闻工作者、电话公司职员等职业走向衰落,但教育的延时性和长期性导致许多入学时的“绿牌专业”,毕业时可能已是“红牌专业”。对于毕业生而言,不得不做出其他选择以适应这样的改变,国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也加大鼓励,可见即使就业岗位与专业方向不对口也推断不出教育资源的浪费。
诚然,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的要求在提高,但我们希望增加的投入,确实是要作用到学生身上,得到合理配置,这也是投入应该对应的产出,而绝非是毕业时一个短期可观的就业对口程度,以一个不恰当的指标无法评判教育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