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作工痕特征 下载本文

制作痕迹。在表现手法上,一改前代重“形”轻“质”的流弊,把关注力放到了“质”的刻画上——对动物形象,主要是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于细微处见奇观,生动而传神,从而赋予了玉器更多人性化的内涵。

一是大量采用高浮雕、镂空、出廓技法琢制玉器主体纹饰,镂空处线锯搜痕明显——有些因经过二次修磨而不甚明显,但仍有迹可寻;而且镂雕内壁及高浮雕图案侧立面均如峻壁峭立、边沿棱角分明,爽利剌手,毫无二致。

二是其大斜刀法爽利,如刀削泥,劲健处不下汉八刀;而游丝阴线,婉转灵动,细入秋毫,交接断续更无疏密不均,圆转自如毫无迟滞,尤以勾连云纹最具代表性。

三是剔地、抛光打磨精益求精,至美之品,其砣痕化尽几至无迹可寻,尤以生坑玻璃光著称于世。

四是战国初期谷纹(与卧蚕纹异名同称,在形态上区别不大,相以游丝阴线勾连则又另称之为勾连云纹)粒体略小,乳突尖利扎手,底部有突出“芽弯”,排列密集均匀(玉璧上的谷纹,其横向斜向均成一线,先以斜格阴线砣出一个个六角形平凸,再加以修圆阴刻而成,其间常常隐约可见斜格阴线痕迹,汉代也是如此);至中期谷粒乳突扁圆滑润,排列略显疏稀。至后期谷纹多阴线划,圆转流利浑然,手感平滑。

五是打孔技术高超规整,直径仅及毫米的纵向长孔,粗细如一,笔直如线,孔沿棱角分明。与此前用青铜钻具或更早用竹木等钻具钻成的孔眼普遍是大小不等呈喇叭形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汉代虽然承继了秦代封建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更多地吸收了自由奔放、狂放不羁的楚文化传统。在制玉工艺、内容和形式上,汉代是在继承战国时代玉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艺术风格上则更多地吸收了楚文化玉器的清逸脱俗、自由浪漫的特色,进而融合成汉代玉器所特有的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而又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古代玉器达到自红山、良渚文化,商周,及继战国以来的第三个高峰。

汉代制玉,从总体而言,构思活跃,不拘于形,重在表现动感,雕刻技法娴熟,不仅可以砣出粗而且直的阴线(底子呈U形,而刀刻阴线则比较细,底为V形),而且还可以将多种刀法紧密结合,相辅相承,创造出形态生动逼真的玉器,即便是形态质朴的含蝉、握猪也能于寥寥数刀间,形神毕现。其雕琢技法之出神人化,令人叹为观止。

从汉墓出土的玉器来看,西汉早中期数量多,质量好,艺术价值甚高,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数量相对较少,且玉器质量、艺术价值比西汉早中期略逊一筹。

一是汉八刀,实际上一种比“一面坡”“大斜刀法”更加宽深的阴线琢法——一边直立如壁,一边斜如刀削,线条简洁劲健,看似大刀阔斧,实则砣磨治平,多见于西汉玉蝉、握猪;后来不及。

二是汉代玉器常将平面处理成圆弧面,且其地子处理,平滑如镜、整齐划一,非常干净;而且抛光打磨技术丝毫不让战国,生坑玻璃光灿然可喜,即使后来的“乾隆工”在这方面也有不及。

三是游丝阴线砣刻技术运用纯熟,逶迤入微,直线流利,圆转自如,接续无痕,俨如白描,跳刀轻微,却绝无歧出,与战国有同工异曲之妙;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细如毫毛的游丝线刻已经达到细微遒劲的程度。

这种时有“跳刀”、细如游丝、若断若续、刚劲有力、构图准确的细线,常见于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一类的隐起面上。

一是全面继承了战国玉作的传统技术,而砣琢之精工,有过之无不及,比如: 1、 汉代谷纹(或卧蚕纹)承袭战国中期风格,谷粒多呈半球乳突状,

抚之无明显硌扎剌手之感;

2、 扭丝纹,阴线槽形如仰瓦,底有与阴线走向平行的拉丝砣痕,其阴

线间凸起阳线棱角分明,类如出锋,有剌手感;

3、 凡高浮雕图案、镂空处及边廓的侧立面俱各直立如壁,棱角分明爽

利,有明显剌手感,与战国无异;

4、 镂空壁立面都带有纵向线锯搜痕(小镂孔内较为明显,大镂空内大

多经过二次修磨不太明显);

5、 轮廓及条线圆转处,委婉流畅,柔软如绵,毫无勉强僵滞之感; 6、 打孔精确规整;另外在浮雕器局部细微之地、砣轮难及处,常以实

心钻打洼——地子上,时常可见涡旋痕迹。

十是掏膛技术比战国更为成熟,使得玉制容器变得较为常见。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一是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消费实力大减;二是由于佛道思想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崇玉之风不再象过去那样盛行;使得古代玉器文化进入一个低潮时期。玉作多承汉制,少有创新,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不及战汉多矣,虽曰继承,实则没落。

其主要特点在于,汉代所擅长的游丝细线,此时一转而为粗阴刻线,造型也尽可能简单,纹饰尽可能少,刀法也变得粗砺。

隋唐五代

唐代玉器,从数量上讲虽然不多,但大多制作精良,在造型、纹饰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构思精巧,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了深厚的人文主义的艺术内涵。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玉作器皿和玉饰,器型风格与装饰技法,在很大程度是受当时高度发达的金银器作工艺和绘画艺术影响的结果,且金镶玉嵌技术非常娴熟精妙。

一是玉带板(面小底大、自边向内坡状下凹、中间图案平凸,一般较厚重)、帽正等玉器的背面连缀孔均为“蚁鼻穿”,孔径一般不会太大。其正面多采大斜坡“剔地平凸”和“减地浅浮雕”法,来表现主体图案的立体效果和层次感(浮雕图案一般高出地子1~3毫米左右);其浮雕和片雕人物面部大多较为扁平,通常是以阴线(少数在眼鼻唇周围进行砣碾打洼)勾勒五官轮廓,立体感不太强。

二是其装饰性线条,多以小型圆砣勾出短直、细密、刚劲、整齐的阴线,来表现图案的阴阳向背、以增强视觉上的立体感,远观效果不错,细看则砣痕历历,

粗放有余,精微不足,地子虽清却也不甚平整,不太注重细节上的精微处理,镂空处线锯搜痕非常明显;整体打磨也很一般,可见砣痕隐现。

三以镂空薄片玉饰为多,龙、鸟形玉饰多呈侧面剪影状的,而花朵则大多取正面俯视形态。

四是金镶玉嵌技法高妙。

在宋代,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给当时的玉器制作灌入了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成为这一时期玉作的主流,在承继唐代玉作风格技法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在雕琢技艺上,镂雕法应用广泛,成为当时琢玉工艺的一个显著特点。宋代玉器的用途十分广泛,从官廷礼玉到民间小玉饰,和实用器具,一应俱全。其题材多选用日常多见的童子、花卉、飞禽,图案繁密,清新雅致,比例协调,形神兼备,极富绘画情趣,明显受到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宋代玉作,一方面颇为讲究对称均衡的图案化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又很注重逼真写实的生活情趣,且能达到高度统一,这是明清制玉所难企及的。

一是镂雕玉器种类繁多,构图精致,层镂细析,砣工精湛、细腻;新创出凤穿花、飞天穿花、龙穿花(穿云)、绶带鸟穿花、螭龙穿竹一类镂雕佩饰、炉顶;从工痕来看,此时花叶、羽翼、鱼鳍鱼尾因其装饰面大量使用硬直阴线来表示叶脉、羽纹而边呈锯齿状。

二是装饰用线颇得唐代遗风,唯阴线粗宽,与唐代细且线相比,别具况味;砣工爽利,阴线首尾尖利,中间呈弧状下凹而宽深,阴线纹截面多呈“V”字型;从砣工来看,委婉灵动,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远不及汉唐刚柔并济,硬朗舒爽。

三是花卉纹样中,常以剔底阳纹勾出枝叶,再以阴线勾出叶脉,该粗则粗,该细则细,粗细变化,比例匀停。一般来说,其花叶简练紧密,花及叶的数量不多,用大花、大叶填满空间,图案表面少起伏,所注重的是图案深浅的变化而不是层次区分(跟元明强调镂雕层次而忽视细节刻划的做法,完全相反)。

四是执荷童子圆雕件,大多以宽阴线勾勒面部五官,以平凸效果突现立体感,表情沉静,阴线衣纹简法、粗宽,转折流利,收放自如;很少见到明代童子上过线歧出现象。

四是鸟兽之类的圆形眼,砣工打洼较深,阴弧琢面肉眼可见跳刀痕。 五是仿战汉制器,处处可见刻意模拟、求物象形之迹,其简洁雅隽聊胜战汉,而烦难不及,所以其双钩、细碾、谷纹、卧蚕等,与战汉相比,是迥然不同的。另外,宋代仿古玉器除留皮俏色以冒古沁外,还多有提油染色、烧古的现象存在。

六是宋元时期龙头玉杖首盛行,这种龙头多长有鹿角,粗眉鼓眼、张口含珠、颏下有须,腮后有毛,与唐代龙首差别很大。

七是宋元玉带饰大多较厚,从侧中搜出可供穿缀在皮带上的扁长孔,与唐代明代差别很大。

辽金

从形制、纹饰风格和雕琢技法来看,辽代玉器明显继承唐代玉器的传统而受宋玉最影响较少。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造型不拘一格,布局随意,却有着极强的写实性。既不以夸张的形态来吸引人的眼球,也不以繁缛的纹饰来炫耀雕琢的技巧,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仔细琢磨却又韵味无穷,自有一种清新素雅的生活情调。

而金代玉作上承辽代玉器的传统,同时又爱到宋代玉雕工艺的强烈影响,其艺术风格颇具特色。既有近似辽代清素平淡玉饰,又有高度发达、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丝毫不逊于宋代玉器的镂雕作品。其题材既有宋玉中常见的花鸟,又有极富民族特色的虎鹿山林、鹰鹘雁鹅,图案装饰兼具绘画和雕塑的两重特性,物象比例恰当,形态生动逼真,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是辽金玉好以“春水”“秋山”为题,赋物象形,神采飞扬,生机勃勃;元明清三朝玉作承继了这一题材,以元代最为毕肖,明清不及。

二是人面鸟身的迦楼罗鸟(又叫妙音神鸟、大鹏金翅鸟)形饰,在辽宋金元时期非常盛行。

三是辽将北魏以来佛教图案和唐代金银器作中常见的摩羯(鱼化龙)题材扩展到了玉作佩饰当中,金元多有仿作。

四是辽代玉带板背面缀孔承唐之制为隧孔“蚁鼻穿”。

元代玉器在宋、金玉器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吸收了宋、金高超的镂雕技艺,同时浮雕技法也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图案纹饰主要有花鸟、山水、螭虎、海兽等。

元代玉作以形神气韵取胜,作风质朴,粗犷豪放之中虽然不乏细致入微之处,但时常又表现出一种不拘小节的特色——对表面琢磨一丝不苟,而在侧面、内壁或底部处理则不求甚精,较为粗放。

元代的镂雕炉顶、“春水秋山”玉等,与宋、金相比,图案纹饰稍显繁杂,不够简洁利落,琢工不及前代细致。

明清玉作吸收了前代玉作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借鉴了同时代的绘画、竹木牙雕及金银细工的表现手法,将阴、阳线刻,浮雕,镂空等工艺融汇贯通,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玉质之佳、雕琢之精、纹饰之美、用途之广,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以清乾隆、嘉庆年间最为辉煌。明清玉器是继汉代玉器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明代玉器上承宋元传统,其造型粗犷浑厚,多以日常多见的人物、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