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笔记 下载本文

4)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 ②受众的媒介信息接触量(接触越多,受影响越大);

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④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度高以及从事高层

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3、意义与问题 1)意义

①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有效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②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有利于人们认识议程设置的本质为研究这些资产阶级力图掩盖的问题提供重要契机(真正意义);

(a,议程设置过程的背后存在复杂的政经和意识形态力学关系,即西方传媒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媒介“议程设置“的过程,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c,信息操作的方式通常有:定期新闻发布会和私下放风)

③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理论接点,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启发。

2) 不足:

①只强调传媒“设置”和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②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虽然效果强大,但不能绝对化。 二、 “沉默的螺旋”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德国女社会学家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三个命题: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和“优势”意见时,倾向于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迫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这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

旋式过程”。任何“多数意见”、舆论、流行和时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这样的机制。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a.舆论的形成不是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b.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是人们判断意见环境(周围意见的分布情况)的主要信息源,后者影响更大。 c.传媒对人们环境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多数报道内容高度类似——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空前广泛——遍在效果。 2、要点:

①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 经大众传媒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

③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3、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特点:

① 舆论(public opinion)观: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制约个人的行为,因此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② 效果观: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种“强大影响”不仅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力量。

4、评价 1)意义:

① 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传统舆论学忽视的;

② 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