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背景下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 下载本文

大学生安全教育背景下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

[摘要]追求安全感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形成和建立心理安全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认识,有利于强化高校心理安全教育效果,可有效弥补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不足,并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各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强化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功能,使心理危机干预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此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心理安全适应能力及安全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心理危机干预

追求安全感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一种是寻求满足的、进取的心理倾向,一种是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①大学生在寻求满足的、进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自我防卫的行为,以获得心理的平衡。心理危机是个体遇到自身能力无法应对的重大压力事件时出现的心理失调状态。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形成和建立心理安全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亦有助于大学安全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心理因素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与高校一切教育活动密切相连,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再到消防安全、心理安全,无一不是安全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心理安全适应能力及安全素质是高校重要的责任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不成熟人格状态向成人成熟状态转变的过渡时期,大学时期是各种心理矛盾和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冲突的时期,也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与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与冲突,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变化,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新环境适应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同时,他们自身角色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心理疾病的易发性。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