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显微镜开始的,其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

2、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_______。 二、判断是非

1、巴斯德是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他第一个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因为显微镜稀少,列文虎克逝世后微生物学未能迅速发展。 ( ) 3、病原菌学说最初是由科学家柯赫提出来的。 ( ) 三、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四、选择题

1、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以哪两位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

A、巴斯德、列文虎克 B、柯赫、列文虎克 C、巴斯德、柯赫 D、巴斯德、弗莱明 2、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是 。

A、列文虎克 B、柯赫 C、巴斯德 D、斯坦利

3、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的发明者是 。 A、巴斯德 B、柯赫 C、吕文虎克 D、别依林克 4、自然发生说的理论认为 。

A、微生物来自无生命的物质 B、大动物中发现有系统发育 C、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的 D、病毒是从细菌退化的。 5、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 。

A、驳斥自然发生说 B、证明微生物致病

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 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种类? 2、微生物的一般特性是什么?

3、微生物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有哪些主要成就?

第一章 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名词解释

l、细菌 2、中介体 3、质粒 4、异染颗粒 5、荚膜 6、鞭毛 7、芽胞 8、L型细菌 二、填空题

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作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和——三种。

3.菌体有一个弯曲的叫——、有多个弯曲叫——。

4.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和——。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和——。

+—

5.细菌细胞壁共有的成分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G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和——多层结构组成,其——是G菌的内毒素的毒性基团。

6.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和——。 7.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和——。

8.细胞质含有——、——和——等有形成分。

9.mRNA与核糖体结合成多聚核糖体时,就成为——合成场所。 10.异染颗粒可用来进行——。

11.革兰氏染色的意义有——、——和——。

12.荚膜是构成——的重要因素,鞭毛是细菌的——器官。

13.菌毛有——和——两种,与致病有关的是——,可传递遗传物质的菌毛是———。 14.临床上常以杀灭——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15.细胞壁的功能有——、——、——和——。

16.G菌肽聚糖的结构由——、——和——组成三维网状结构。 17.革兰染色的步骤分——、——、——、—— 四步。 18.革兰染色阳性菌呈—— 色,阴性菌呈 ——色。

19.细菌蛋白质合成场所位于胞浆内的——,某些细菌胞浆内的——可用于鉴别细菌。 20.细菌荚膜最重要的功能为——,此外还有——、——、——等作用。 三、最佳选择题

1.细菌个体微小,通常以什么为测量单位( ) A.μm B.nm C.cm D.pm E.mm 2.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芽胞 E.核质 3.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蛋白 D.外膜 E.脂多糖 4.内毒素的毒性基团是( )

A.类脂A B.核心多糖 C.特异性多糖 D.磷壁酸 E.粘肽 5.维持细菌故有外形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浆 D.核质 E.芽胞 6.溶菌酶的杀菌机制是( )

A.竞争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 B.与核糖体的小亚基结合 C.裂解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7.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杀菌的机制是(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肽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E.抑制短肽侧链与五肽交连桥的联接 8.对细菌细胞核描述错误的是( )

A.由裸露的双股DNA堆积而成 B.无核膜

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D.无核仁 E.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9.抵御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结构是( )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10.与细菌粘附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11.对细胞壁的功能描述错误的是( )

A.维持细菌故有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有抗原性 E.与细胞膜一起维持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12.细菌的特殊结构不包括( )

A.荚膜 B.芽胞 C.鞭毛 D.菌毛 E.核质 13.缺乏哪一种结构,细菌仍可生长繁殖(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核糖体 14.对鞭毛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B.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C.某些鞭毛与细菌致病有关 D.根据鞭毛的位置、多少,可进行细菌鉴别 E.以上均是 15.对细菌芽胞描述错误的是( )

A.均为G+菌产生 B.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C.不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物质 D.对外界抵抗力强 E.一个芽胞发芽只生成一个菌体

16.G菌对青霉素、溶菌酶不敏感是因为( )

A.细胞壁含粘肽少,其外侧有外膜覆盖 B.细胞壁含有类脂A C.细胞壁缺乏磷壁酸 D.细胞壁含脂多糖 E.以上均可 17.对荚膜叙述正确的是( )

A.菌体分泌到体外的一层粘液状物质 B.化学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C.可抗吞噬 D.具有抗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E.以上均是 18.对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

A.菌毛比鞭毛细短而直 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种 C.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D.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 E.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性菌毛传递

19.细菌芽胞与高度耐热性有关的特有化学组分是( )

A.核酸 B.肽聚糖 C.磷脂 D.多糖 E.吡啶二羧酸 20.关于脂多糖错误的是( )

A.类脂A是内毒素毒性基团 B.核心多糖具有属和组的特异性

C.特异多糖构成重要菌体抗原 D.特异多糖决定细菌种和型的特异性 E.类脂A有种属特异性

21.革兰氏染色法在临床上可用于( )

A.解释发病机理 B.鉴别细菌菌型 C选择用药 D.确定诊断 E.以上都不是 22.革兰氏染色使用染液的顺序是( )

A.稀释复红一碘液一乙醇一结晶紫 B.结晶紫一乙醇一碘液一稀释复红 C.结晶紫一碘液一乙醇一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一乙醇一结晶紫一碘液 E.稀释复红一结晶紫一碘液-乙醇 四、问答题

1.简述肽聚糖的主要结构及青霉素、溶菌酶对其抑制的作用机制。

+—

2.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有那些? 3.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

4.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

5.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6.细菌芽胞的强抵抗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

2.中介体:是指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反复折叠并内陷于细胞质内,形成的囊状小体,一个细胞内可有一个或数个。中介体类似于线粒体,参与细菌的呼吸、生物合成及细菌的分裂。

3.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4.异染颗粒:是细菌胞质颗粒中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具有嗜碱性,所以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5.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6.鞭毛:是指菌体上附着的由细胞膜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所有弧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少数的球菌附有鞭毛。

7.芽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菌体内的细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由多层膜包裹着的、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8.L型细菌:是指细胞壁受损或其合成受到抑制,仍可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细菌。 二、填空题

1.微米(μm) 2.球菌,杆菌,螺菌 3.弧菌,螺菌 4.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芽胞,菌毛 5.肽聚糖,磷壁酸,脂蛋白,外膜,脂多糖,脂多糖中的类脂A 6.物质转运交换,分泌胞外酶,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形成中介体 7.染色体,质粒 8.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9.蛋白质 10.细菌鉴别 11.鉴别细菌,指导选择药物,了解细菌的致病性 12.细菌致病性,运动 13.普通菌毛,性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 14.芽胞 15.维持细菌外形,支持保护细菌,物质交换,具有抗原性 16.聚糖骨架,短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17.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 18.紫色,红色 19.核糖体上,异染颗粒 20.抗原性,抗吞噬,抗补体,使细菌具有毒力 三、选择题

1. A 2.D 3.B 4.A 5.A 6.C 7.E 8.E 9.B 10.E 11.C 12.E 13.A 14.E 15.C 16.A 17.E 18.C 19.E 20.E 21.C 22.C 四、问答题

1.肽聚糖的结构和青霉素与溶菌酶的作用机制:肽聚糖又称粘肽,是原核生物细胞的特有成分,由三部分组成:

(1)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籍β一1,4糖苷键连接组成; (2)四肽侧链连接于聚糖骨架上的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3)四肽侧链之间由肽链(如五肽交链桥)或肽键交连构成交连桥,由此构成完整的肽聚糖分子结构。青霉素可抑制交连桥的连接,溶菌酶能水解聚糖骨架中的β—l,4糖苷键,均能破坏胞内的抗高渗屏障,导致菌体膨胀、崩解。

+—

2.G菌与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如下表:

+—

表10一1 G菌与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细胞壁结构 G菌 G菌 肽聚糖组成、含量 聚糖、侧连、交联桥 聚糖、侧链含量少 交连方式 肽桥交连 肽键交连 结构类型 三 二维片层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机械强度 高 差 磷壁酸 特有 无 脂蛋白、脂多糖、外膜 无 有 胞质周围间隙 无 有 +— 3.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有的结构,从外向内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1)细胞壁:是紧贴膜外的一层坚韧富有弹性的结构,具有维持细菌故有形态、保护细菌、与细胞膜共同完

+—

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决定细菌的免疫原性等功能。G菌细胞壁由粘肽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G菌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肽、脂蛋白、外膜、脂多糖等多种成分组成。

(2)细胞膜:有物质交换、分泌胞外酶、生物合成、呼吸、形成中介体等作用。

(3)细胞质:为原生质,无色透明胶状物。其内含有质粒、核糖体和胞浆颗粒等有形成分。

(4)核质:由双股DNA链高度盘绕形成,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细菌仅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不存在核的形态。

4.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 ⑴荚膜:是某些细菌分泌到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或多肽。它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同时它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分型。

⑵鞭毛:是某些细菌从胞质内伸出到胞外的细长而弯曲的蛋白丝状物。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

毛与其致病性有关。有鞭毛的细菌又可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

⑶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的蛋白丝状物。它又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数量多,可达数百根,与细菌的粘附性、致病性有关;后者比前者数量少(1—4根)、稍长而粗,为中空管状物,可传递细菌遗传物质。

⑷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它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它的结构复杂,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有很强的抵抗力。临床以消灭芽胞为灭菌的标准。芽胞的形状、大小、位置可用于细菌的鉴别。芽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一个新菌体(繁殖体)。

5.革兰氏染色、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如下:

(1)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是:①涂片制备:涂片、干燥、固定;②染色:a.初染:结晶紫初染1分钟;b.媒染:卢戈碘液媒染1分钟;c.脱色:95%酒精脱色半分钟;d.复染: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半分钟。该过程可简述为紫、碘、酒、红,一一半半。

+—

(2)染色结果是:G菌呈紫色,G菌呈红色。

(3)革兰染色的意义:有助于鉴定细菌、指导用药、研究和了解细菌的染色性、致病性等。 6.与芽胞抵抗力强的有关因素如下:

(1)芽胞内由多层致密膜状结构构成,化学药物和紫外线不易渗入。 (2)芽胞含水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3)芽胞形成时能合成一些具有抗热性的酶类。

(4)芽胞核心和皮质中含独有的吡啶二羧酸,与耐热性密切相关;芽胞发芽时,该物质从芽胞内渗出,耐热性随之丧失。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一、名词解释

1.热原质 2.细菌素 3.菌落 4.培养基 5.专性厌氧菌 6.纯培养 7.外毒素 二、填空题

+—

1.G菌的等电点为PH——,G菌的等电点为PH—— 。

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是——。

3.按细菌对氧气环境的需求可分为——、——、——和——。

4.细菌以——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一般细菌繁殖一代只需——min,结核杆菌繁殖一代需——小时。 5.细菌生长繁殖的曲线可分为——、——、——、——。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最好选用—— 。 6.根据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五种。 7.根据物理形状,可将培养基分为——、——、——三大类。 8.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呈——、——、——生长现象。

9.细菌的营养类型有—— 和—— 两类,病原微生物多属于——菌中的——菌。 10.细菌摄人营养物质的方式有——、—— 和——。 11.细菌合成的色素分为——、——两种。 12.抗生素用于——和——的治疗。

13.细菌素的产生受——控制,其控制机理主要是——,具有——和——的特异性,临床上主要用于——。 14.细菌的核酸包括——和——两种;DNA碱基配对中的——和——在四种碱基的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不大,故——的测定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主要依据。 三、最佳选择题

1.下列那种代谢产物与细菌的致病性无关( )

A.内毒素 B.硫化氢 C.热原质 D.透明质酸酶 E.外毒素 2.下列那些代谢产物可用于细菌的鉴别( )

A.热原质 B.毒素 C.维生素 D.抗生素 E.吲哚 3.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 )

A.硫化氢 B.色素 C.细菌素 D.维生素 E.热原质 4.对人类致病的细菌大多数是( )

A.自养菌 B.专性厌氧菌 C.异养菌 D.专性需氧菌 E.微需氧菌 5.细菌繁殖的方式一般为( )

A.有性二分裂 B.无性二分裂 C.复制方式 D.菌丝分枝 E.菌丝断裂 6.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可能原因是( )

A.氧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B.缺乏细胞色素,使细菌不能合成色素 C.缺乏细胞色素氧化酶、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D.氧能阻碍细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半渗透作用 E.有氧环境中专性厌氧菌糖酵解不完全 7.下列哪项不是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

A.营养物质 B.酸碱度 C.温度 D.气体 E.以上都不是 8.研究细菌性状的最好时期为( )

A.迟缓期 B.稳定期 C.衰退期 D.对数增殖期 E.A+C 9.人工培养细菌可用于( )

A.细菌性疾病的诊断 B.细菌性疾病的治疗 C.细菌的制备 D.基因工程 E.都对 10.下列错误的是( )

A.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 B.平板培养基主要用于分离培养 C.斜面培养基主要用于纯培养 D.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观察动力 E.以上都不对

11.关于热原质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一一

A.大多由G菌产生 B.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和G+菌的多糖 C.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D.可被高压蒸气灭菌破坏 E.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 12.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是( )

A.色素 B.毒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维生素 13.不符合菌落的描述是( )

A.一个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 B.是一个细菌细胞

C.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D.肉眼可见 E.可分为S、R菌落 14.具有抗原性、毒性、特异性强等特点的物质为(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热原质 D.侵袭性酶 E.以上都对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3.简述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条件。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那些? 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最好办法是蒸馏。

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的生长,故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

3.菌落:单个细菌经分离培养(约18—24h)后,在平皿上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多个菌落连在一起称菌台。

4.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的基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澄清无菌,并有一定的酸碱度。

5.专性厌氧菌:由于缺乏呼吸酶系统,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存,故称其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中99.9%为专性厌氧菌。

6.纯培养:多用于菌种的传代和细菌的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如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可获得大量的纯种细菌。

+—

7.外毒素:一些细菌(大多为G菌,少数为G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二、填空题

1.2—3,4—5 2.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生长因子 3.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4.二分裂,20—30,18—20 5.迟缓期,对数增殖期,稳定期,衰退期,对数增殖期 6.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7.液体,固体,半固体 8.均匀浑浊,沉淀,菌膜 9.自养菌,异养菌,异养菌,寄生菌 10.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11.水溶性,脂溶性 12.感染性疾病,肿瘤 13.质粒,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种,型,细菌的分型 14.DNA,RNA,鸟嘌呤(G),胞嘧啶(C),(G+C)mol% 三、最佳选择题

1.B 2.E 3.A 4.C 5.B 6.C 7.E 8.D 9.E 10.E 11.D 12.D 13.B 14.B 四、问答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⑴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生长因子、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 ⑵适宜的酸碱度,大多数致病菌所需的最适PH为7.2一7.6。 ⑶适宜的温度,大多数致病菌的最适温度为37℃。

⑷必要的气体环境:细菌的生长繁殖所需的环境气体主要是O2和CO2。根据对O2的需要情况,可将细菌分为:(1)专性需氧菌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2)微需氧菌一在较低的氧气分压下才能生长繁殖。(3)专性厌氧菌一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4)兼性厌氧菌一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有:细菌在合成菌体成分的同时,还能合成许多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产物。

(1)热原质:细菌菌体中的脂多糖,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可引起发热反应,故称其为热原质;脂多糖大—

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耐高温,可通过一般滤菌器,没有挥发性,因此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制备生物斜品和注射用水必须用无热原质的水。

(2)内毒素与酶:细菌可产生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

—+

①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毒性成分为类脂A,在菌体死亡崩解后才释放出来。②外毒素是由G

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③某些细菌可产生侵袭性酶。侵袭性酶可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因素,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

(3)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细菌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有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仅产生少数几种抗生素。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作用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生素类物质,称细菌素。细菌素的产生受质粒控制,抗菌谱较窄。

3.细菌的培养方法及条件:

(1)细菌培养:可分为分离培养和纯培养两种方法。细菌的分离培养,多用于从临床标本(混杂细菌)中分离某种特定的细菌(致病菌)。一般利用固体培养基(如选择培养基)通过划线法接种,使标本中的细菌分散为单个生长,形成菌落而获得纯种细菌。纯培养多用于菌种传代和扩增。取一个菌落,接种于适当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可获得大量纯种细菌。

(2)培养条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提供必需的气体环境;一般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在空气中培养即可;专性厌氧菌则必须在严格无氧条件下培养。温度一般为37℃。培养时间一般为18—24h,应根据菌种及培养目的酌情处理。为获得大量细菌或其代谢产物,可采用连续培养法,在培养过程中不断通人适当气体、更换培养液并校正PH值,可维持细菌较长的对数生长状态。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

(1)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生成菌落,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分为三型光滑型(s型)菌落,其表 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如此。粗糙型(R型)菌落,表面粗糙、干燥、有皱纹,有时呈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粘液型(M型)菌落,菌落表现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多见于有肥厚荚膜或粘液层的细菌。

(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可由穿刺线向四周运动,培养后刺线模糊不清,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不能运动,仅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穿刺线以外的培养基仍透明澄清。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和保存菌种。

(3)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呈三种状态。浑浊生长,菌液呈均匀浑浊状态,可见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沉淀生长,细菌在试管低部形成沉淀,上部形成上清液,如链球菌的培养。菌膜生长,即在培养液表面生长,形成菌膜。菌膜生长多为专性需氧菌的培养,如霍乱弧菌。

5.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意义有:(1)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分离培养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可指导临床用药。(2)细菌的鉴定与研究,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要进行细菌的人工培养。(3)生物制品的制备和基因工程。(4)做细菌的毒力分析和卫生检测。

第三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名词解释

1、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 3、细菌的致病性 4、细菌毒力 5、感染 6、侵袭力 7、菌血症 8、败血症 9、隐性感染 10、带菌者 11、非特异性免疫 12、医院内感染 二、填空题

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 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

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

A.胃 B.骨骼 C.肌肉 D.血液 E.外耳道 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

A.变为耐药菌 B.发生基因突变 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 E.发生S—R变异 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

A.维生素 B.类毒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E.生态制剂 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 E.侵人机体的途径 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

A.荚膜 B.菌毛 C.磷壁酸 D.脂多糖 E.异染颗粒 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

A.毒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7.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

A.荚膜 B.菌毛 C.芽胞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8.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

A.鞭毛 B.芽胞 C.荚膜 D.性菌毛 E.普通菌毛 9.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

A.肽聚糖 B.M蛋白 C.脂蛋白 D.膜磷壁酸 E.壁磷壁酸 10.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

A.菌毛 B.荚膜 C.M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11.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

A.H抗原 B.肽聚糖 C.O抗原 D.脂多糖 E.荚膜多糖 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

A.脂蛋白 B.脂多糖 C.类脂质A D.核心多糖 E.特异性多糖 13.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性质稳定,耐热 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 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14.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D.可制备成类毒素 E.耐热 15.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金葡菌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霍乱肠毒素 E.肉毒毒素 16.由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

A.霍乱弧菌 B.肉毒梭菌 C.伤寒沙门菌 D.脑膜炎奈氏菌 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7.类毒素是( )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以引起菌血症的是( )

A.霍乱弧菌 B.肉毒梭菌 C.破伤风梭菌 D.伤寒沙门菌 E.白喉棒状杆菌 19.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

A.PHA受体 B.C3b受 C.PWM受体 D.LPS受 E.ConA受体 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细菌素 四、问答题

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2、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3、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4、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5、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6、简述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7、简述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8、简述抗体和补体的调理作用。

9、细胞免疫对细胞内寄生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0、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各有何特点? 1l、如何预防与治疗菌群失调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l、菌群失调症: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当这种失调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为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

3、致病性: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性能。 4、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5、感染:指在一定条件下,入侵的病原体与机体防御功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过程。

6、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7、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且无明显中毒症状,称菌血症。 8、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称败血症。

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或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10、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引起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视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称为带菌者。

1l、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特点是:(1)与生俱有,可遗传后代。(2)作用无特异性。

12、医院内感染:指在医院内所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活动的所有人群。 二、填空题

1.菌群失调 2.菌群失调症,菌群交替症 3.生物屏障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肿瘤作用 4.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 5.数量,途径 6.毒素,侵袭力 7.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 8.革兰阴性,脂多糖,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9.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10.类脂A,特异性多糖 11.外毒素,抗毒素 12.蛋白质,类毒素13.神经毒素,细胞毒素 14.外毒素,类毒素 15.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16.皮肤与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17.抗体,补体 18.完全,不完全 19.碱性多肽,细胞膜 20.正常菌群的细菌,隐伏的病原菌 21.患者,感染的动物 22.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 23.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24.带菌状态,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 三、最佳选择题

1.E 2.C 3.E 4.C 5.E 6.B 7.C 8.E 9.D 10.E 11.D 12.C 13.E 14.D 15.E 16.B 17.C 18.D 19.B 20.C 四、问答题

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正常菌群的成员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为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之为茵群失调症。其发生机制包括: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严重的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菌群失调症。

2、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①定居部位改变;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③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

3、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1)细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2)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3)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

(4)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外毒素:是某些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它们对组织细胞有高度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强,可引起各种特殊病变和临床症状。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

4、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细菌的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2)侵袭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以协助细菌抗吞噬或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5、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和部分G菌 G ——存在部位 主要由活菌合成、分泌 菌体裂解后释放 化学组成 蛋白质 脂多糖、为细胞壁组分 稳定性 理化因素易使其失活 160℃,2~4h才能破坏 毒力 强,且有选择性,只与相应部位的受体结合, 弱、无选择性,各种内毒素的作用基本相同,可 临床作用特殊。根据选择性不同,外毒素可分 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 为细胞毒、神经毒、肠毒素 抗原性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用于制备类毒素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较弱,不能制出类毒素 6、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皮肤与粘膜屏障:其作用主要有: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健康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②分泌杀菌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的生长;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寄居在皮肤、粘膜上的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抗菌物质,对某些病原菌有拮抗和抑制作用。

血脑屏障:能阻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人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因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较易发生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构成。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7、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后果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与病原菌的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可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1)完全吞噬:病原菌被吞噬后,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消化后的残渣排出胞外,此为完全吞噬。例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分钟内死亡,30~60分钟内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菌,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在机体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有的病原菌甚至可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或随游走的吞噬细胞而扩散到其他部位。不完全吞噬现象在特异性免疫产生后可转变为完全吞噬。

8、抗体和补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单独都能对某些病原菌起调理作用,若二者联合,作用更强。 (1)IgGFc介导的调理作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具有IgGFc受体。当IgG通过其抗原结合部位(Fab段)与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其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的Fc受体结合后,可在细菌与吞噬细胞之间形成“抗体桥”,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2)补体(C3b)介导的调理作用:IgC或IgM类抗体与细菌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其活化产

物C3b可通过其N端非稳定结合部位与菌体结合,其C端稳定结合部位与具有C3b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从而使细菌与吞噬细胞相连,起到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细胞内的杀菌作用。

9、细胞免疫对细胞内寄生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抗体难以对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发挥作用,故消灭胞内寄生菌主要靠细胞免疫。发挥细胞免疫的T细胞主要有细胞毒T细胞(Tc细胞)和炎性T细胞。

Tc细胞可以特异性杀伤病原菌感染的靶细胞,当靶细胞被溶解,释出的胞内寄生菌可以被体液因素清除。 炎性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产生免疫效应。细胞内寄生菌进入机体后,一般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而不被杀灭,形成不完全吞噬。炎性T细胞可通过释放淋巴因子,如γ干扰素等,能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杀菌能力极大增强,可将不完全吞噬转变为完全吞噬,即可迅速将胞内寄生菌杀灭清除。

10、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特点

(1)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先天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其特点:一是与生俱有,可遗传下一代;二是作用无特异性,可杀灭任何病原微生物。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免疫,是后天获得,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组成;对胞外菌的感染主要靠体液免疫保护;胞内菌主要靠细胞免疫清除;外毒素主要靠IgG和SIgA中和。

1l、预防和治疗菌群失调症:

当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会出现菌群失调。当这种失调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菌群失调症(菌群交替症)。

对菌群失调症的处理是:①停用原抗菌药物;②分离培养条件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③使用微生物制剂,恢复正常的生态平衡。

第二章 放线菌

一、名词解释

放线菌 二、问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放线菌?为什么说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但又类属于细菌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 放线菌的培养条件和菌落特征。 3.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和菌丝体组成。 4. 放线菌繁殖方式怎样? 5. 放线菌的主要经济价值是什么? 6. 放线菌的常见代表属和主要应用。

第三章 真菌

一、名词解释

1.真菌 2.二相性真菌 3.菌丝体 4.孢子 l无性孢子 6.真菌中毒症

二、填空题

l、菌丝按功能可分为——菌丝、——菌丝、——菌丝。

2、白色念珠菌为——细胞真菌,在沙保培养基上可形成——菌丝。 3、真菌的菌落形态可分为——、——和——三类。

4、叶状孢子包括——孢子、——孢子和——孢子,它们均属于——性孢子。 5、抗真菌的特异性免疫以——免疫为主。

6、毛癣菌为——细胞真菌,其结构可分为——和——两部分。 7、皮肤癣真菌最适宜生长温度是——℃。

8、有隔菌丝由——细胞组成。无隔菌丝由——组成。

9、真菌是——微生物。多细胞真菌结构有——和——。单细胞真菌的菌落为——;多细胞真菌的菌落为——。

10、主要病原性真菌分——、——、—— 三大类。

11、对人致病的深部真菌有——、——、——、——,皮肤癣真菌主要有——、——、——三个属。 12、着色真菌的主要侵犯部位是 ——。

13、新型隐球菌最易侵犯——系统,引起 ——。 14、观察新型隐球菌常先用——染色。

15、皮肤癣真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先用——处理后镜检。 16、可以观察真菌菌丝和孢子生长状态的培养方法是——。 17、浅部真菌的致病特点是——、——、——。 三、最佳选择题

l、关于真菌孢子,下述错误的是( )

A.是真菌的繁殖器官 B.抵抗力与细菌芽胞相似 C.一条菌丝可长出多个孢子 D.孢子可发芽并发育成菌丝 E.致病性真菌多能形成无性孢子 2、关于真菌的抵抗力,错误的是( )

A.对2.5%碘酊较敏感 B.对1%~2%石炭酸较敏感

C.耐热60℃,lh不能被杀死 D.对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E.对干燥、日光和紫外线的抵抗力较强 3、关于皮肤癣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为多细胞真菌 B.有嗜角质蛋白的特征 C.只引起皮肤浅部感染

D.一种皮肤癣菌只引起一种癣病 E.在局部增殖及代谢产物的刺激而引起病变 4、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的器官是( )

A.心脏 B.肝脏 C.肾脏 D.肺脏 E.脾脏 5、白色念珠菌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可形成( )

A.厚膜孢子 B.关节孢子 C.分生孢子 D.有性孢子 E.孢子囊孢子 6、关于新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下述错误的是( )

A.为单细胞真菌 B.有肥厚的荚膜 C.培养可用沙保培养基 D.可产生芽生孢子 E.可形成假菌丝 7、下列最易侵犯脑组织的真菌是( )

A.毛癣菌 B.黄曲霉菌 C.表皮癣菌 D.新型隐球菌 E.小孢子癣菌 8、新型隐球菌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

A.革兰染色 B.抗酸染色 C.镀银染色 D.墨汁染色 E.棉蓝染色 9、酵母菌和类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是( )

A.复制 B.出芽 C.复制 D.二分裂 E.菌丝断裂 10、下述真菌的特点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形态结构比细菌复杂 B.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类型,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C.孢于是真菌繁殖方式之一 D.多数都能引起人类疾病E.多细胞真菌又称霉菌 1l、关于新型隐球菌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主要存在于鸽粪中 B.外周有肥厚的荚膜 C.形成酵母型菌落 D.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E.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12、关于白色念珠菌下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B.侵犯人体多种部位造成浅部及深部疾病

C.是单细胞真菌 D.在玉米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 E.多为外源性感染 13、脑脊液涂片墨汁负染色可见芽生孢子,肥厚荚膜,患者为( ) A.化脓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隐球菌性脑膜炎 D.无菌性脑膜炎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4、属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为( )

A.细菌 B.支衣原 C.病毒 D.真菌 E.放线菌 15、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微生物是( )

A.流感病毒 B.大肠杆菌 C.肺炎支原体 D.真菌 E.脑膜炎奈氏菌 16、不是真菌繁殖方式的为( )

A.出芽 B.产生孢子 C.菌丝分枝 D.菌丝断裂 E.二分裂 17、真菌与下列哪种疾病关系不大( ) A.肝癌 B.鹅口疮和阴道炎

C.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肺泡炎 D.脑膜炎 E.肝炎 18、关于新型隐球菌的致病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 B.广泛分布自然界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C.常先引起肺部感染 D.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 E.免疫力低下者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 四、问答题

l、简述真菌的形态特征。 2、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 3、简述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 4、简述新型隐球菌的致病性。

5、简述皮肤癣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真菌:真菌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

2、二相性真菌:此种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等)的改变,出现两种形态(酵母菌或丝状菌),并可以互变。

3、菌丝体: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营养菌丝体、气中菌丝体和生殖菌丝体。

4、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芽形成菌丝,并发育成菌丝体。

5、无性孢子:是真菌菌丝上的细胞直接分化而成,没有经过细胞融合过程,是较为低级的繁殖方式。病原性真菌的孢子大多为此类。

6、真菌中毒症: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人、畜食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的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中产生的毒素。

二、填空题

l、营养,气中,生殖 2、单,假 3、酵母型,类酵母型,丝状 4、芽生,厚膜,关节,无 5、细胞 6、多,菌丝,孢子 7、22~28 8、多细胞,多核单细胞 9、真核细胞型,菌丝,孢子,酵母样菌落,丝状菌落 10、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 ll、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表皮癣菌,毛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 12、皮下组织 13、中枢神经,慢性脑膜炎 14、墨汁 15、10%KOH 16、真菌小培养法 17、一菌一病,一菌多病,多菌一病

三、最佳选择题

1.B 2.C 3.D 4.B 5.A 6.E 7.D 8.D 9.B 10.D 11.E 12.E 13.C 14.D 15.E 16.E 17.E 18.A

四、问答题

1、简述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按形态可分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又称霉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的改变,出现两种不同形态,称为二相性真菌,如能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的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二相性真菌在病理组织中或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培养时呈酵母型,在普通培养基上,25℃培养时呈丝状菌。

2、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真菌的营养要求不高,常用的是沙保琼脂培养基,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和

琼脂,酸碱度是pH4.0~6.0。浅部感染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生长缓慢,约1~4周才出现典型菌落。深部感染真菌则在37℃生长最好,生长较快,3~4d即可长出菌落。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温度和氧气。真菌容易发生变异,在培养基上传代或培养时间过长,其形态、培养特性及毒力都可以发生变异、

3、简述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多见于菌群失调和免疫功能降低者。白色念珠菌粘附于机体粘膜表面后,即可侵入机体,进入血流并繁殖,引起广泛的扩散性疾病。常见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类型有①皮肤粘膜感染,如鹅口疮、外阴与阴道炎等;②内脏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肠炎、肾盂肾炎等;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等。

4、简述新型隐球菌的致病性:新型隐球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大多经呼吸道吸入,在肺内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感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向全身扩散。其主要致病因素膜。新型隐球菌扩散后,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此外,还可引起肺隐球菌病(支气管肺炎),以及其他感染,如侵害淋巴结、骨、皮肤等引起炎症、脓肿。

5、简述皮肤癣菌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诊断: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故多侵犯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引起手足癣、发癣及甲癣,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引起的。

皮肤癣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是取患者皮屑、指(趾)甲屑或病发,经10%KOH消化后镜检。如见有菌丝和孢子,即可诊断有皮肤癣菌感染。可再经沙保培养基或玻片小培养后,根据菌落特征、菌丝和孢子的特点进一步鉴定。

第四章 病毒

一、名词解释

1.病毒体 2.核衣壳 3.复制周期 4.细胞病变效应(CPE) 5.隐蔽期 6.吸附 7.缺陷病毒 8.突变 9.温度敏感突变株 10.干扰作用 11.病毒灭活 12.壳粒 13.包膜子粒

二、填空题

1.病毒属于——型微生物,必须在——内生存,对抗生素——。 2.病毒体积微小,其测量单位是——,必须在——下观察。 3.病毒基本结构仅由——和 ——构成,又称为——。

4.某些病毒在核衣壳外有——包绕,其上的突起结构称为——。

5.病毒侵入细胞后,以——方式增殖,感染细胞产生的——可抑制其增殖。 6.构成病毒的基本化学物质为——和——。

7.动物病毒的形态多为——;植物病毒的形态多为 ——。

9.病毒衣壳的排列方式有——、——和——。

10,构成病毒包膜的类脂来源于——,而蛋白由——编码。

11.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五个阶段。

12.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不耐——。加热——℃——min可使大多数病毒失去——。 13.保存含病毒的组织块可用——,病毒污染器具的消毒可用——浸泡。 14.包膜病毒体对——剂敏感,用其处理后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 15.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导致细胞的病理变化,称为——。 16.病毒的生物合成包括——和——二大重要步骤。 17.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和——两类。 18.病毒的穿人方式主要有——和——两种。

19.病毒复制周期中,启动感染的第一步是——期,隐蔽期是——期。

24.逆转录病毒的核酸可通过——将其——逆转录成——后与宿主基因整合。 28.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 三、最佳选择题

1.可以直接测量病毒体大小的方法是( )

A.电镜观察法 B.光镜观察法 C.X线衍射法 D.超速离心法 E.超过

滤法

2.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 C.核衣壳+刺突 D.核心+衣壳 E.核酸十蛋白质 3.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刺突 E.包膜 4.不属于病毒体特征的是 A.非细胞结构 D.对抗生素不敏感 5.下列对病毒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信息

D.每个病毒只有一种类型核酸 6.可直接作为 A. 7.对病毒包膜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化学成分是多糖异性

D.包膜被溶解可使病毒灭活 8.对病毒体特性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以复制方式繁殖 D.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9.可将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的是 A.( )

B.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 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 E.对干扰素敏感 ( )

B.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 C.RNA可携带遗传 E.决定病毒包膜所有成分的形成。 mRNA翻译蛋白质的核酸类型是( )

dsDNA B.dsRNA C.ss(一)RNA D.ss(+)RNA E.ssDNA ( )

B.表面凸起称为壳粒 C.具有病毒的种、型抗原特 E.可以保护病毒 ( )

B.测量单位是μm C.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E.对抗生素不敏感 ( )

ss(一)RNA B.ssDNA C.dsRNA D.ss(+)RNA E.逆转录病毒

10.对病毒体最正确的叙述是( )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病毒核酸 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 D.可独立存在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 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11.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是( )

A.保护病毒核酸 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 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

D.本身具有抗原性 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 12.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

A.磷酸 B.蛋白质 C类脂 D.肽聚糖 E.核酸 13.对病毒衣壳的错误叙述是( )

A.由多肽构成的壳粒组成 B.表面凸起称刺突 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 D.呈对称方式排列 E.可抵抗核酸酶和脂溶剂 14.对病毒干扰现象的错误叙述是( )

A.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 B.可以使感染自然终止 C.与干扰素产生有关 D.与病毒竞争吸附细胞受体有关 E.与缺损干扰颗粒有关 15.释放子代病毒的途径不包括( )

A.细胞裂解释放 B.细胞融合释放 C.通过细胞间桥释放 D.出芽释放 E.整合释放

16.与病毒复制中的隐蔽期有关的是( )

A.吸附 B.穿人 C.脱壳 D.生物合成 E.装配和释放 17.病毒感染细胞的宿主范围,主要取决于( )

A.细胞表面受体 B.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 C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D.病毒的衣壳 E.病毒的包膜

18.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类型为( )

A.单股负链RNA B.单股正链RNA C.单股正链DNA D.单股负链DNA E.单股正链RNA,二聚体 19.逆转录病毒的核酸复制过程中不包括( )

A.以病毒RNA为模板转录DNA,形成RNA—DNA杂交链。 B.降解杂交链中的RNA链

C.以杂交链中的负链DNA为模板,合成mRNA D.将病毒的DNA双链整合至宿主细胞DNA中 E.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子代RNA 20.多数病毒的脱壳有赖于( )

A.病毒的脱壳酶 B.病毒的溶酶体酶 C.病毒的蛋白酶 D.细胞的溶酶体酶 E.细胞的核酸酶 21.分离病毒时,处理杂菌污染的标本应用( )

A.抗毒素 B.抗生素 C.强酸强碱 D.过氧乙酸 E.以上都不对 22.病毒的强毒株变成减毒株后可用来制备( )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疫苗 D.类毒素 E.以上都不是 23.逆转录病毒特有的酶是( )

A.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B.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C.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D.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E.胸腺嘧啶激酶 24.病毒遗传信息从RNA转为DNA的过程称为( )

A.基因变异 B.基因转化 C.噬菌体转导 D.逆转录 E.基因重组 25.缺陷病毒的产生是由于( )

A.基因的缺陷 B.包膜缺陷 C.衣壳的缺陷 D.复制酶的缺陷 E.刺突的缺陷

26.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是( )

A.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B.60℃30min能杀死所有病毒 C.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能耐受反复冻融 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 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 27.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 )

A.抗原性 B.感染性 C.血凝特性 D.诱生干扰素的能力 E.融合细胞特性

28.常用于制备灭活疫苗的理化因素是( )

A.乙醚 B.紫外线 C.3%盐酸 D.甲醛 E.反复冻融 29.对突变的错误叙述项是( )

A.突变是病毒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最常见的变异

B.可自发产生,亦可人工诱导产生 C.突变包括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D.突变的分子机制是病毒之间的基因交换 E.人工诱导突变常用于疫苗制备

30.病毒基因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称为( )

A.互补作用 B.交叉复活 C.多层复活 D.增强作用 E.整合作用

四、问答题

1.病毒的遗传物质有何特点?

2.病毒携带遗传信息的方式与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3.简述病毒衣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物学意义。 4.病毒有哪些主要的性状变异?各有何实际应用意义?

5.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哪些消毒方法灭活病毒。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其实是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可短暂独立存在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粒。

2.核衣壳:由核心(仅由一种核酸构成的基因组)和衣壳(包绕核酸基因组的一层蛋白质)两种结构组成。裸露病毒体仅有核衣壳而无包膜。

3.复制周期:从病毒体入侵到子代病毒体释放出来,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人、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五个阶段。

4.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细胞出现病理变化。例如:细胞变圆、脱落、坏死等。

5.隐蔽期:在病毒复制周期内的生物合成期,子代病毒还没有装配,因而在被感染的细胞内还不能检测到新的、完整的病毒颗粒,所以此期又称为隐蔽期。

6.吸附:是指病毒体借助其表面接触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的结合过程,这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每种细胞表面具有的受体不同,因而对病毒的感染性也不同,即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宿主范围。

7.缺陷病毒: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种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颗粒,称为缺陷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缺陷病毒往往缺少结构蛋白基因,当与能够为其提供结构蛋白的病毒(辅助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便能够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

8.突变:是指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核酸复制发生错误。核酸的碱基的组成和序列改变导致新病毒发生遗传变异。突变可自然发生,也可因诱导而生。根据发生的分子变化,可将突变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根据其表现型,可将突变分为条件致死性突变、缺损性干扰突变等。

9.温度敏感突变株:是指在许可温度下(28~35℃)可增殖,在非许可温度下(37~40℃)不能增殖的变异株。其产生机制是,病毒基因发生点突变,造成病毒蛋白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使病毒蛋白只能在较抵温度下发挥正常功能,在较高温度时功能受到限制进而使病毒不能增殖。温度敏感突变株伴有毒力降低,可用于制备疫苗。

10.干扰作用: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个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称为干扰作用。干扰现象非常普遍,可发生在同一种、型、株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种、型、株之间,还可发生在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干扰作用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明了。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可终止感染,使宿主康复。接种疫苗时,应注意避免干扰作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11.病毒灭活:指的是在一定理化因素如加热、辐射、化学试剂等作用下,破坏了病毒的结构和组成,使病毒失去了感染性。被灭活的病毒仍然保留着抗原性和血凝特性。

12.壳粒:指的是构成衣壳的蛋白质亚单位,一个壳粒由一条或数条多肽链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成。 13.包膜子粒:包膜子粒和刺突是同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某些包膜病毒体的包膜表面上,插着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呈棒状或蘑菇状凸起在包膜表面之外。

二、填空题

1.非细胞,易感活细胞,不敏感 2.nm,电子显微镜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包膜,刺突(包膜子粒) 5.复制,干扰素 6.核酸,蛋白质 7.球形,杆 8.类病毒,朊粒 9.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10.宿主细胞,病毒 11.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2.冷,热,56,30,感染性 13.50%中性甘油盐水,1~3%盐酸溶液 14.脂溶,灭活 15.细胞病变效应 16.核酸复制,蛋白质合成 17.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 18.吞饮,融合 19.吸附,生物合成 20.细胞裂解,出芽 21.蛋白,受体 22.mRNA,核糖体 23.单股正链RNA病毒,单股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24.逆转录酶,RNA,DNA 25.RNA,DNA 26.毒力变异,抗原变异 27.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28.干扰现象

三、最佳选择题

1.A 2.D 3.B 4.C 5.E 6.D 7.B 8.B 9.E 10.E 11.D 12.E 13.B 14.A 15.E 16.D 17.A 18.E 19.C 20.D 21.B 22.C 23.D 24.D 25.A 26.A 27.B 28.D 29.D 30.E

四、问答题

1.病毒遗传物质的特点:

(1)只有一种核酸,但是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病毒的DNA或RNA可以是双链或单链,单链可以分为正链和负链,可以分节段或不分节段,可以呈环状或线状。

(2)基因数目少,结构简单。

(3)复制方式多种多样,如半保留复制、经过复制中间型、逆转录复制等等。

(4)较大的变异性,尤其是RNA病毒的变异性更大。 2.病毒携带遗传信息方式的特点: (1)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DNA病毒在DNA上携带遗传信息,RNA病毒也可用RNA携带遗传信息。其他微生物含有两种核酸,但是仅由DNA携带遗传信息。

(2)翻译蛋白质时,其他微生物仅有DNA→RNA(正向)一种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向,而RNA病毒特别是逆转录病毒可RNA→DNA逆向传递遗传信息。

3.病毒衣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物学意义:

(1)衣壳是包绕在病毒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是病毒的基本结构之一。

(2)由一条或数条多肽按一定的方式对称排列构成壳粒,一定数量的壳粒按螺旋对称、立体对称、复合对称方式排列包绕在核心之外,即形成衣壳。

(3)衣壳的生物学意义是:①保护病毒核酸。②裸露病毒体的衣壳可吸附易感细胞,构成感染的第一步;某些病毒的衣壳蛋白对细胞有毒性。③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④可用于病毒的鉴别。

4.常见的病毒变异现象及医学意义有:

(1)毒力变异人工诱导毒力减弱变异可用于制备减毒活疫苗,如牛痘疫苗。

(2)抗原性变异如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常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在体内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使感染慢性化;同时也给疫苗研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3)表型混合:两种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时,发生装配错误。一种病毒的核心可能装配在另一种病毒的衣壳里面,一种病毒的包膜表面插着另一种病毒的刺突。这种变异是不稳定的,因为其基因还没有改变;但是其抗原性改变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4)对宿主范围适应及理化因素抵抗力的变异:如温度敏感突变株、宿主适应突变株;常伴有毒力减弱,可用于疫苗制备。

5.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灭活病毒的方法有: (1)对医院病房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

(2)对病毒污染器具的消毒,可采用1~3%盐酸溶液浸泡。

(3)对肠道病毒感染者的餐具消毒,可采用100℃10min煮沸消毒、160℃1h干烤消毒等方法。其排泄物的消毒可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

(4)传染科大夫的手消毒可采用过氧乙酸、新洁而灭溶液浸泡等方法。

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2.灭菌 3.防腐 4.无菌操作 5.消毒剂 6.卫生清理 二、填空题

1.常用的干热灭菌法有 ——、——和——。

2.湿热消毒灭菌法有——、——、——、——和——。

3.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波长是——,杀菌机制是干扰细菌——的合成,导致细菌——或——。 4.手术室、无菌室的空气常用——消毒。巴氏消毒法常用于—— 和——消毒。

5.仅有抑制细菌作用的化学药物称——,在低浓度时亦可作为——使用,但防腐剂的关键应是——。 6.0.1~0.5%的高锰酸钾常用于——消毒。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感染常用——滴眼剂。 7.氧化剂能使一SH基氧化为——基,致使——丧失,引起代谢障碍。 8.醇类、酚类、表面活性剂等能损伤细菌——。

9.结核分枝杆菌对化学消毒剂——特别敏感,浓度为——在15~30s内即可被杀死。

10.浓度为5%的石炭酸在——内可杀死——菌,而——则需10~15min。——球菌在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

11.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温度可达——℃,维持时间是——。 12.不耐热的营养培养基可用——法灭菌。 三、最佳选择题

1.消毒是指( )

A.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B.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在内的方法

C.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D.使物体上不存在活的微生物E.以上都不对

2.下述不可能杀灭细菌芽胞的方法是(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干热灭菌法 E.高压蒸气灭菌法

3.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而又最常用的方法是( ) A.巴氏消毒法 B.煮沸法 C.流通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E.高压蒸气灭菌法 4.巴氏消毒法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是( )

A.100℃ 5min B.121.3℃ 15~30min C.61.1~62.8℃ 30min D.80~100℃ 15~30min E.100℃ 30min 5.高压蒸气灭菌法所需的温度和时间是( ) A.80~100℃ 15~30min B.100℃ 5~15min

C.121.3℃ 15~30min D.61.1~62.8℃ 30min E.71.1℃ 15~30s 6.下列对紫外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扰DNA的合成 B.穿透力弱 C.对眼、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 D.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 E.穿透力强 7.血清、抗生素、生物药品常用的除菌方法是( )

A.高压蒸气灭菌 B.紫外线照射 C.巴氏消毒 D.超声波 E.滤过除菌 8.常用于饮水、游泳池水消毒的消毒剂是( )

A.高锰酸钾 B.石炭酸 C.氯化物 D.过氧乙酸 E.环氧乙烷 9.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是( )

A.使菌体蛋白变性 B.使菌体蛋白凝固 C.干扰细菌酶系统 D.损伤细胞膜 E.以上全是

10.影响消毒剂的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是( )

A.性质与浓度 B.温度和酸碱度 C.细菌的性质 D.环境有机物的存在 E.全

11.关于煮沸消毒法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煮沸100℃、5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 B.可用于食具的消毒 C.可用于一般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消毒 D.煮沸100℃、15min可杀死细菌及芽胞 E.加入2%Na2CO3可使沸点提高至105℃ 12.乙醇消毒最适宜的浓度是( )

A.100% B.95% C.75% D.50% E.40% 13.塑料和玻璃器材常用的消毒剂是( )

A.石炭酸 B.高锰酸钾 C.过氧化氢 D.70~90%乙醇 E.过氧乙酸 14.杀死细菌芽胞最常用而有效的消毒方法是( )

A.煮沸 B.干烤灭菌 C.流通蒸气灭菌 D.高压蒸气灭菌 E.超声波 15.对消毒剂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于皮肤粘膜消毒 B.用于塑料和玻璃器材消毒 C.用于对地面、器具消毒

D.只能用于体外 E.能用于体外、也能用于体内 16.下列消毒灭菌方法选择,那种是错误的( )

A.金属器械一漂白粉 B.排泄物一漂白粉 C.饮水一氯气 D.含糖培养基一间歇灭菌 E.人和动物血清一滤过除菌

17.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这是因为湿热灭菌( ) A.水份多,蛋白质易凝固 B.穿透力强 C.能放出潜热 D.A+B E.A+B+C 18.与芽胞耐热特性无关的因素是( )

A.有特殊物质吡啶二羧酸 B.芽胞的位置 C.含水量少 D.有多层致密物质 E.有耐热酶

19.不可与红汞同用的消毒剂是( )

A.新洁而灭 B.乙醇 C.杜灭芬 D.碘酒 E.洗必泰 20.常用的高压蒸气灭菌法的特点是( )

A.温度升高至121.3℃ B.压力为大气压 C.原理与家用高压锅不同 D.优于干热灭菌 E.以上都不是

四、问答题

1.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好? 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3.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4.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5.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2.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3.防腐:是指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4.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污染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无菌指灭菌后的无活菌状态。 5.消毒剂:是指用于消毒即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物。

6.卫生清理:将被微生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还原为安全水平的处理过程。 二、填空题

1.焚烧,烧灼,干烤 2.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灭菌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 3.265—266nm,DNA,死亡,变异 4.紫外线,酒类,奶类 5.防腐剂,防腐,无毒性 6.皮肤粘膜,硝酸银 7.一S—S一,酶活性 8.细胞膜 9.乙醇,酶活性,70%乙醇 10.5min,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03.4kPa,121.3℃,15~30min 12.流通蒸气法 三、最佳选择题

l.A 2.B 3.E 4.C 5.C 6.E 7.E 8.C 9.E 10.E 11.D 12.C 13.E 14.D 15.E 16.A 17.E 18.B 19.D 20.A 四、问答题

1.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法的效果比干热法好,原因是:(1)在湿热条件下,细菌吸收水份,菌体蛋白质易于凝固变性。(2)湿热蒸气的穿透力比干热空气强,能较快提高灭菌物体的内部温度。(3)热蒸气与物品接触,由汽态变液态时可放出大量潜热,能迅速提高灭菌物体的温度

2.紫外线波长在200~300nm时具有杀菌作用,以265~266nm波长杀菌力最强。紫外线的杀菌机制主要是损伤细菌的DNA构型,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从而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在使用紫外线灭菌时,应注意:紫外线的穿透力较弱,不能透过玻璃和纸张等,因此紫外线杀菌法仅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和眼角膜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所以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时应注意防护。

3.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主要包括:

(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化学消毒剂通过与菌体蛋白结合或使蛋白质脱水,导致细菌蛋白质变性或凝固而死亡。

(2)干扰细菌的酶系统通过改变或破坏胞内酶活性基团的功能,使酶活性丧失,导致细菌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

(3)损伤细菌胞膜通过改变细胞膜结构,干扰其正常功能,使细菌死亡。有的化学消毒剂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菌内容物外流,菌外的液体进人细菌,导致细菌破裂。

4.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 ①作用时间,在一定消毒剂浓度下,作用时间愈长,效果愈好。②消毒剂的浓度,一般而言消毒剂的浓度与消毒效果成正比,但乙醇例外。浓度为70~75%的乙醇杀菌力最强,高浓度时效果反而较差。原因是高浓度乙醇使蛋白质迅速脱水而凝固,影响乙醇继续向菌体内渗入,故杀菌效果较差。

2.温度和酸碱度 杀菌过程是一种生化反应,其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温度高时效果较好。当PH值偏低或偏高时,细菌就容易被消毒剂迅速杀死。

3.细菌种类与数量 同一种消毒剂对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类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菌,其杀菌效果不尽相同。芽胞比繁殖体抵抗力强,老龄菌比幼龄菌抵抗力强,细菌数量越多抵抗力越强。

4.环境中有机物与拮抗物的影响 细菌与某些有机物混在一起,影响消毒剂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5. 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方 法 要 求 适用范围 1.干热灭菌法 焚烧法 直接燃烧或焚烧 废弃的污染物或死于传染病的人及动物尸体 烧灼法 火焰中直接烧灼 接菌环、试管口或瓶口等 干烤法 干烤箱内160~170℃2h 耐高温物品如玻璃试管、瓷器等 2.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 61.1~62.8℃30min 牛奶或啤酒的消毒或71.7℃15~30s 煮沸法 l00℃5min可杀死繁殖体、 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胶管等 杀死芽胞需1~3h 流通蒸气法 用蒸笼或蒸气灭菌器 常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品 间歇灭菌法 反复三次流通蒸气达到彻底灭菌 不耐热物品或特殊条件下的灭菌 高压蒸气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器内1.05kg/cm2 耐高温并不怕潮湿的物品的灭菌如手术衣、 121.3℃ t5--30min 敷料、手术器械等 3.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 空气或物品表面消毒 4.电寓辐射法 包括X射线γ射线和阴极射线 一次性注射器、敷料、内镜插管、导管、中成药等 5.超声波 20kHZ的声波 仅用于菌体破碎以及提取细胞组分 6.滤过除菌法 细菌滤器 不耐热的血清、抗毒素、生物药品

第七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性变异 2.温和噬菌体 3.溶原性细菌 4.基因突变 5.转化 6.接合 7.转导 8.高频重组菌 9.转位因子 l0.转座噬菌体 二、填空题

1、细菌的变异分为——和——·

2、细菌性状变异实例有 ——、——、——和——。

3、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菌体内的—— 和——,其化学本质都是——。 4、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和——。

5、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 6、基因突变的机理包括——、——、——以及——因子的转位。 7、细菌的遗传性变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8、普遍性转导是将供体菌染色体上——基因转导给受体菌,局限性转导是将供体菌染色体上——基因转导给受体菌。

9、侵袭细菌、真菌、螺旋体的病毒是——。

10、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 1l、L型细菌指——细菌,培养应选用——培养基。

12、卡介苗是用失去毒力的——菌制成的活疫苗,可预防——病。 13、溶原性细菌的特征是——、——、——、——。

14、温和噬菌体既有——周期又有——周期。毒性噬菌体只有——周期。 15、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 16、噬菌体参与重组的方式有——和——。 l7、基因突变规律有——、——、——、——。 18、有F质粒的细菌有——,亦称——。

19、F菌亦称——,可经——方式变为F+菌。

20、发生接合性传递的R质粒的基因是由——和——组成。 2l、转座噬菌体可在遗传物质转移过程中起——作用。 三、最佳选择题

1.H—O变异属于( )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 D.形态变异 E.耐药性变异 2.关于耐药性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自然发生 B.可以诱导发生 C.具有相对稳定性 D.可由噬菌体介导发生 E.是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已经发生 3.细菌突变的发生是由于( )

A.基因重组 B.基因交换 C.质粒丢失 D.溶原性转换 E.核质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 4.溶原性转换( )

A.由R质粒参与 B.由性菌毛介导 C.由毒性噬菌体参与 D.由温和噬菌体参与 E.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 5.能产生外毒素的白喉杆菌,是因为其有( )

A.R质粒 B.F质粒 C.Vi质粒 D,Col质粒 E.前噬菌体 6.细菌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 )

A.需质粒参与 B.需性菌毛介导 C.需毒性噬菌体介导 D.需温和噬菌体参与 E.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 7.关于R质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R质粒是编码细菌耐药的基因

B.一种R质粒只含有针对一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C.R质粒可分为接合性R质粒和非接合性R质粒

D.接合性R质粒是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 E.非接合性R质粒可经转化或转导方式进人受体菌 8.细菌的性菌毛( )

A.化学成分为多糖 B.与细菌的运动有关 C.是接合时必要的结构 D.是转导时必要的结构 E.是细菌吸附易感细胞的结构 9.介导细菌间接合的物质是( )

A.鞭毛 B.普通菌毛 C.性菌毛 D.中介体 E.核糖体 10.Hfr菌是( )

A.溶原性细菌 B.含有R质粒的细菌 C.整合有F质粒的细菌 D.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E.不产生性菌毛的细菌 11.关于L型细菌的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呈多形态性 B.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油煎蛋”菌落 C.仍保留亲代特性

D.除去抑制物可以返祖 E.分离L型细菌必须用高渗培养基 12.“流产转导”指噬菌体携带的外源DNA( )

A.未能进入受体菌 B.进入受体菌后复制 C.进入受体菌后未能与染色体重组

D.进人受体菌与染色体重组后未能表达其特性 E.进入受体菌后被降解 13.携带β一棒状杆菌噬菌体的白喉杆菌能产生白喉毒素,这种现象称为( ) A.转导 B.转化 C.基因转换 D.溶源性转换 E.以上都不是 14.不属于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是( )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溶原性转换 E.L型变异 15.下述除哪项外,均为噬菌体的特性( )

A.通过细菌滤器 B.严格宿主特异性 C.只含有一种核酸

D.有溶原性周期与溶菌性周期 E.抵抗力比细菌繁殖体弱 16.下述除哪项外,均为噬菌体的应用范围( )

A.细菌的鉴定 B.细菌的分型 C.检测标本中未知的细菌 D.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 E.测定细菌的相容性 1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细菌变异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 ) A.病原菌诊断、治疗 B.基因工程 C.制造活疫苗用于预防 D.测定致癌物质 E.以上都不是 18.下列错误的是( )

A.R质粒为耐药性因子 B.Col质粒编码大肠菌素 C.Vi质粒编码细菌毒力

D.F质粒编码性菌毛 E.以上都不对 19.关于质粒的叙述,下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 B.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 C.可以丢失 D.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 E.与某些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20.关于转位因子,下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 B.可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至另一个位置 C.转座子不携带信息

D.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三类 E.转位因子的转移可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 21.不产生性菌毛的细菌有( )

A.F+菌 B.Hfr菌 C.雌性菌 D.雄性菌 E.有接合性R质粒的细菌 22.关于细菌变异,下述错误的是( )

A.H—O变异属于鞭毛变异 D.R—S变异属于菌落变异

C.BCG的制备属于毒力变异 D.细菌L型属于荚膜变异 E.芽胞变异属于形态、结构变异

四、问答题

1.简述L型细菌的形成、特点及临床意义。

2.简述常见的细菌形态与结构变异现象及其意义。 3.简述质粒的概念及主要特性。

4.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 5.简述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6.溶原性细菌有哪些基本特征。 7.简述R质粒决定耐药性的机制 8.基因工程有哪些步骤。 9.简述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遗传性变异:又称基因型变异,是由于细菌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变异的性状可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而且为不可逆性。

2.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侵袭细菌后,不能复制增殖,而将其基因整合于细菌的DNA上,成为细菌DNA的一部分,并随细菌分裂分布于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3.基因突变: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称为基因突变。

4.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己菌体基因中去,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称为转化。

5.接合:接合是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质粒)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称为接合。

6.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导。

7.溶原性转换:当噬菌体感染细菌而使之成为溶原状态时,噬菌体不携带供体菌的任何基因,只是将其本身的基因重组到细菌DNA中去,使细菌DNA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遗传性变异,称为溶原性转换。

8.高频重组菌:整合F质粒的细菌能通过性菌毛高效率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给另一个F菌称高频重组菌。

9.转位因子: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核苷酸序列片段,可在DNA分子中移动,可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并能不断改变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10.转座噬菌体:是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当以前噬菌体的形式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时,能改变溶原性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 二、填空题

1、遗传性变异,非遗传性变异 2、形态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3、染色体,质粒,DNA 4、F质粒,R质粒,细菌素质粒,毒力质粒 5、病毒,特异性 6、碱基置换,插入,缺失,转位因子 7、基因突变,基因转移与重组 8、任何一个或数个,个别特定 9、噬菌体 10、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 11、细胞壁缺陷,高渗低琼脂 12、牛型结核杆菌,结核病 13、溶原菌正常分裂,产生免疫力,表达新的遗传性状可终止溶原状态 14、溶原,溶菌,溶菌 15、温和噬菌体16,转导,溶原性转换 17、自然突变,诱导

突变,突变选择,回复突变 18、性菌毛,F菌 19、雌性菌,接合 20、耐药决定因子,耐药传递因子 2l、载体

三、最佳选择题

1.C 2.D 3.E 4.D 5.E 6.D 7.B 8.C 9.C 10.C 11.C 12.C 13.D 14.E 15.E 16.E 17.E 18.E 19.D 20.C 21.C 22.D 四、问答题

l、简述L型细菌的形成、特点及临床意义。

在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的影响下,某些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受抑制,可使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也称为L型细菌。

L型细菌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多呈球形,有时可呈巨球状或长丝状;革兰染色均呈阴性;需用高渗培养基培养。

临床上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可使患者体内细菌发生L型变异。某些L型细菌有致病性,可引起肾盂肾炎、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

2、简述常见的细菌形态与结构变异现象及其意义。 常见的细菌形态与结构变异有:

(1)细胞壁缺陷型(L型)变异:临床上由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使患者体内细菌发生L型变异。某些L型细菌有致病性,可引起肾盂肾炎、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

(2)荚膜变异:例如从患者标本中分离的肺炎球菌有较厚的荚膜,致病性强,但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传代数次后,可失去荚膜,致病性亦随之减弱。

(3)鞭毛变异:例如将有鞭毛的变形杆菌接种在普通固体培养基表面,由于鞭毛的动力作用,细菌呈播散生长;若将此变形杆菌接种于含1%石炭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则鞭毛生长受抑制,生长仅限于接种部位。

(4)芽胞变异:例如将能形成芽胞,毒力强的炭疽杆菌置42℃培养10~20d后,则丧失形成芽胞的能力,毒力也随之减弱。

3、简述质粒的概念及主要特性。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量为核质的0.5~1%,主要特性如下: (1)质粒可以赋予细菌某些遗传性状:例如:①F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②R质粒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可使细菌获得对抗茵药物的耐药性。③Vi质粒编码细菌毒力。④Col质粒使大肠杆菌产生大肠菌素。

(2)质粒可以自主复制,可以不依赖染色体而独立进行复制。有的质粒既能独立复制,又能整合到宿主细菌的染色体上,与其共同复制,随细菌分裂传人子代菌。

(3)质粒不是细菌必备的结构,可以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消除。失去质粒的细菌,其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4)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在细菌间转移。

(5)一个细菌可带有一种或几种质粒。

4、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

细菌从外源取得DNA,并与自身染色体DNA进行重组,引起细菌原有基因组的改变,导致细菌遗传性状的改变,称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是: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其具体内容见学习指导:四、细菌变异机制。

5、简述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1)普遍性转导:与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有关。在裂解期的后期,噬菌体的DNA已大量复制,噬菌体外壳蛋白已经合成。在噬菌体的DNA装配入外壳组成新的噬菌体时,可误将细菌的DNA片段装入噬菌体外壳中,成为一个转导性噬菌体。误装入的DNA片段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同时质粒也可以装入,称为普遍性转导。

(2)局限性转导:与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期有关。当温和噬菌体进入溶原期时,以前噬菌体形式整合在细菌染色体的某一位置,当其自发或经诱导中止溶原状态,前噬菌体脱离细茵染色体时,携带出与它紧密连锁的细菌DNA片段,并转移、整合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种遗传性状。由于所转移的只限于供体菌DNA上的个别特定的基因,所以称为局限性转导。例如大肠杆菌温和噬菌体可整合入大肠杆菌染色体上半乳糖基因(gal)及生物素基因(big)之间,则该噬菌体只能转导半乳糖基因或生物素基因进入受体菌中。

6、溶原性细菌的特性是:

(1)溶原菌仍能正常分裂,并将前噬菌体转至子代细菌中。

(2)溶原菌携带的前噬菌体编码的阻遏蛋白能抑制后进人菌体的毒性噬菌体的生物合成,使溶原菌产生了所谓的免疫力。

(3)细菌染色体中整合的前噬菌体给细菌带来新的遗传性状。 (4)溶原性细菌中有个别细菌可中止溶原状态。 7、R质粒决定耐药的机制:

(1)使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类,水解抗生素,使其失去作用。 (2)控制细菌改变接受药物作用的靶位,使其不能与细菌结合。

(3)控制细菌细胞对药物的通透性,使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内发挥作用。 8、基因工程的步骤是:

(1)从供体细胞DNA上切取一段需要表达的基因,即目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结合在合适的载体(质粒或噬菌体)上。

(3)通过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随着细菌的大量繁殖,可表达出大量的目的基因产物。 9、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1)在传染性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细菌可发生形态、结构、生化特性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改变,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到变异性。由于细菌可发生耐药性变异,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必要时做药敏试验。细菌可发生毒力变异。据此可将强毒株变成弱毒株,制备活疫苗,预防疾病。

(2)在测定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凡是能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的物质,都可能是致癌物。 (3)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基因工程:就是根据细菌基因可通过转移与重组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原理来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