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级市场的促销推广 下载本文

能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他不低于最低限价,一般不做重点处理。只要被窜的经销商不强烈抗议,一般都是民不告、官不究。

【案例】

徐州下面有个县叫兴宜县,这个地方离山东的临沂很近,一百五十公里不到,离徐州一百八十多公里。临沂是一个集散中心,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建材城都在那里集散。兴宜的经销商到临沂去进货,各种货都有,跑一趟全拿来了,要舍近求远跑徐州去,只能进一种货,别的货没有。所以,他偶尔从徐州进点货,但大部分去临沂。这样就算窜货了。而临沂的经销商的价格比徐州的还低两个点。那么对厂家来说,只能挣只眼闭只眼。只要临沂窜过来的货不低于徐州这边的最低限价,就让他做。如果有低于最低限价的可能,那就把产品型号错开。临沂窜过来的货不是徐州主推的货就行了。

这叫适度控制。

中国市场很大,很多市场不是简单的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的,当地的物流中心、商流中心、进货习惯都不一样,不可能一刀切。所以,要一地一策。

3.竞争性区域暗地纵容

有些地方的经销商求利不求量,玩命的加价卖,导致厂家销量很小,而且还屡教不改。 有的时候我们跟经销商是没法谈判的,造成了既成现实才能谈。所以要把握这样的一个分寸感。

4.操作性区域市场把握尺度 对于操作区域市场的秩序问题,一二级市场大家都能控制住,大卖场价格不能乱,一乱,大卖场会找上门来。国美卖出的东西比苏宁便宜,容易出问题,家乐福的东西比欧尚卖出的便宜,也不好办。因为每个卖场都有严格管理,厂家容易控制秩序。但是一到了三四级市场,通过经销商和网络张开辐射的市场,厂家就很难管。对于这个市场不是全部都要管住,只要把重点市场严抓重管,剩下的市场把握尺度就可以了。

总之,对不同的市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要搞一刀切。想要全国价格统一,模式全国一刀切,显然不可能。这样做,只能牺牲市场的效率。真正灵活的人就是能够一地一策、一时一策,大方向统一、小策略灵活。老外的营销并不比中国人强大,美国、日本、欧洲,他们的市场城乡一体化很严重,市场差异性很低,可以采用统一的模式、策略。但中国城乡差异、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区域差异、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巨大,中国市场上所面临的复杂程度、发展速度是那些老外的营销学家所没见过的,他们的理论不会比我们高明,我们的终端促销手段、陈列手段、运作手段远远超过他们。

【自检5-1】

如何解决市场窜货的问题,请试着做以下的连线题。 1.竞争性区域 A、把握尺度 2.成熟地区 B、适当控制 3.操作性区域市场 C、坚决不能窜 4.辐射地区 D、暗地纵容

见答案5-1

(二)建立窜货问题的管理机制

在处理窜货这个问题也是这样,不是一刀切,总的指导思想是预防为主、处罚为辅、综合治理、措施得当、意识为先、教育宣导、机制优先、管理保障。三四级市场的窜货问题要发动群众,要通过机制来协调,要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

1.相对统一的价格体系和调整策略

这个统一不是只标一个价,是有个价格带。最高限价是统一的,最低限价是统一的,在这之间可以根据市场的差异、市场的运作不同的阶段进行调整。

2.要有科学的市场划分

不能简单地按照行政区域去划分。例如把兴宜这个县划归山东市场管,而不是由苏北的徐州来管。另外,可以按照当地的物流习惯去划分,不要人为地硬卡,那是卡不住的。

例如,江苏的常州是一个建材和工业品的集散地,很多人不去南京打货,而是去常州打货。如果硬要求安徽马鞍山这些地方的经销商去合肥打货,他会觉得不习惯,他愿意跑常州。因为距离差不多,那儿的货还更多。还有吉林和辽宁之间有一个地方叫梅河口,这个地方离沈阳比离长春更近,沈阳是整个东三省的货品集散地,经销商肯定愿意往沈阳跑,而不愿意往长春跑。如果硬要把这个市场划归到吉林省管,他反而不方便。

所以,一定要做到一地一策,要知道怎么去划分这个省,否则自己会发现很被动,很麻烦。

3.渠道结构要合理 要控制好窜货乱价,要有不同的价格梯度,价格梯度混乱了,也容易产生窜货乱价问题。 例如一批商和二批商之间没分清楚,二批商享受一批商的待遇,价格立马就崩盘。

4.有足够的信息监督

出现窜货问题,要能及时地查出来,尤其对于重点运作市场。要对货物的流向、流量、流速有及时的控制。所有这些事情控制住了,对窜货的打击和管理才会到位。

(三)处理窜货的技巧

一个业务员在面对经销商的投诉时,该怎么去处理窜货乱价的渠道冲突问题呢?

1.要辨析冲突、及时响应

首先要判断这个冲突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发生在地级市场,还是发生在跑马圈地的市场。如果重要市场,恶性窜货要及时解决,当机立断、不要手软。也许有的经销商是重点经销商,一年能够帮销两百万。但是对企业来说,重要的还是整个网络,整个市场。如果他屡教不改,最好一刀剁掉,越姑息越完蛋。很多经销商都认为,厂家对窜货问题管得越狠、越到位,他们越有信心。如果厂家天天打马虎眼、走后门、和稀泥,他们就对这个厂家很失望。

2.先易后难、控制事态 一旦出现窜货问题,一定要把它压缩在可控制的状态中。中国人有一句话叫:法不责众。一旦价格成片地烂掉,窜货会成片的发生。例如总共才50个客户,就有38个卷入窜货,那企业就完蛋,因为总不能把这38个经销商全扔掉吧。当出现全面窜货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控制不了的,这就叫囚徒困境。

比如下雨时我们开着车,肯定有点堵车。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是文明人,受过高等教育,不能加塞,窜到。可是还等没我们说服自己,旁边过去一辆车,加塞了。前面就一警察,他一加塞,扣两百块、罚三分。如果警察不管,或者左边又来一辆车要加塞。这回警察还不管。

紧接着我们肯定是告诉自己:别傻了,要老在这里等,一辈子也过不去。于是乎方向盘一转,

油门一加 ,也往前冲。可问题坏就坏在,当我们想往前冲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往前冲,所有人的一起往前冲,把路口堵死了,这回谁也走不了。有的人骂别人没素质,其实自己就在加塞的位置上。到了这种局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个警察能够罚款的,因为路全堵上了,他的主要任务就不是以罚款为主了,而是赶快疏通道路。假如第一个加塞的哥们被警察就当场拿下,后面的谁还敢加塞?没人敢!

窜货问题也是这样,当有一个窜货,又在重点区域,厂家又不能及时去处理,剩下的人会很快跟进。《博弈学》里面有个原理:当竞争对手通过违规获得竞争优势而没有人来阻止他的时候,你唯一的方法就是比竞争对手更严重的违规,这才保证博弈的平衡。当一个人通过窜货乱价赚便宜了,厂家又不管,那他的竞争对手以后比他违规更严重。他降价5块钱,别人就降价10块。我窜货窜到旁边那个县,他就敢全国窜货,就这个道理。

所以,对窜货问题一定要控制事态。刚开始出现几次要抓住,对于那些棘手的问题要因势利导逐步解决。比如武汉的货经常会窜,窜到常德地区,而且还屡教不改。因为武汉的经

销商盘子拿得大,他们的返点多,而且武汉从津门的高速公路就到常德那边,比从长沙去常德方便多了。这时候要因势利导,尽可能的把长沙和武汉的货品种错开。当武汉往我们的三级市场窜货的时候,我们就去安抚县里的经销商,让他们别跟他们窜,由厂家补偿县里的经销商。常德的东西比县里的便宜50块,那厂家就在县里做个促销,别降价,厂家再送他们一个外面的市值80块钱的促销品,实际上这个东西是厂家是30块钱买来的。这就给他们一个安慰。我们以通过这种慢慢平衡、逐步梳理与经销商的关系。

3.假以时日、逐步解决

解决窜货问题,不管我们的手段多么严厉,都要保持经销商的界面。中国人做生意讲究面子,所以不要把面子捅破,要做到内方外圆,内心要是方的,要有规则、有底线,外表要是圆的。内方外圆,方孔兄也,那是钱。

我们在处理经销商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给人面子。处理是一定的,但是要给他留足够的面子,不要搞僵矛盾。

【案例】

某小家电企业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把当地的一个经销商惹毛了,结果这个经销商把当地所有的家电经销商请来一块吃饭。常德那边经销商都是邵阳人,邵阳那地方民风彪悍。席间这个经销商说:在这个厂家没有处理完我的存货之前,在座各位兄弟不要去接他们的生意做,如果不接,那是给我面子,我给你们敬酒,如果谁要接了,别怪我梁某人不客气。黑白两道。

结果两年之内,就没有别的经销商去做这个厂家的品牌。第一是因为老乡,第二是谁也不愿意惹这麻烦。这么多品牌可以接,干嘛非接这个品牌?

因此,在经销商处理的问题上,要坚守原则,态度要和气,保留面子。即使不跟他们做了,也要把货清完,同时请他吃顿饭,当面感激人家曾经的合作。做生意就是这样:和气生财。我们很多企业的业务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很吝啬和生硬,大品牌的就直接剁,一点面子也不给,小品牌的没原则。

第十一讲 如何建立有效的营销区域性组织(上)

一、三四级市场营控的难点

(一)组织营销的重心比较高

三四级市场营销职能缺失、反应比较迟钝。一般情况下,很多企业在设立营销分支机构的时候,最多设到地级市,在县一级市场已经没有常驻的办事处和机构了,都是业务员出差跑一圈。这样的响应时间、服务周期很长。再加上三四级市场不是很多领导干部亲自去跑的市场,大部分都是业务员在跑,业务员往往没有充分的授权,他跑完后有问题还得早请示晚汇报,等他一级一级汇报上去,再一级一级的把它传达下去,时间周期拖得很长。

很多经销商都说,你们的业务员来了,态度挺好,也很勤奋,就是做不了主,跟他谈太累,有这工夫,还不如抓起电话直接跟领导说。而业务员什么都做不了主,什么都得请示汇报,他也很郁闷。

(二)职能针对性差、系统协作成本高

业务员贴近市场,如果他答应了经销商的什么请求,他得下去向人家答复,所以业务员有时候很着急。而职能部门却没感觉,按部就班,一个一个来,等他把东西整完,黄花菜都凉了。所以,造成了前后台不协同的情况。一线的人骂后台官僚主义,天天就知道让人填表格,做杂事,一天要把同样的信息在七张不同的表格上填一遍,一会儿人力资源让填,一会儿企划部让填,一会儿导购员让填,一会儿会计让填,把人都填晕了,事情还没办好。有的人干脆一咬牙一生气一跺脚,请了一个人专门来填表,简称表妹。

而后台的人说一线的人像散兵游勇,连张表都不会填,一到了市场就跟风筝断了线一样,找不着人,有一沓没一沓,没执行力。前线反馈的问题都是我们的针对性不够,很多促销活动、策略方法是一级市场上搬到二三级市场上,文不对题。一线的很多问题反映到后台,它的反应周期、反应信息的传真度又产生很多折扣,于是就出现上下扯皮的现象。

(三)体系规范落后、系统执行力差 执行力是没有止境的,什么时候都有执行力强和弱的问题。这里讲的执行力不是单兵的执行力,而是整个营销体系的执行力。

1.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

目前,我们缺乏的是相应的管理体系。

三四级市场的业务员,他是一个人去跑市场,不是一个团队,单兵作业,他必须是个万能胶、万金油,什么都得懂一点,终端、推广、导购员培训、仓库库存管理、经销商理念沟通??他都得懂。如果一个业务员不是全才,厂家要有足够的方法、工具和策略去指导他,但是企业目前没有这样的操作规范。例如经销商拜访的管理规范,五准备、四必到、三必谈;终端拜访和管理的五大规范;乡镇市场推广的五种策略;终端动销的八大主题;经销商常问的五句话;终端老板常问的三个要求,等等这些策略和要求,怎么回答?目前恰恰缺乏这样的精细的指南性文件,导致厂家的指导方法很差。

2.缺乏检查监督

另外,再加上地域广,管理幅度大,经理又跑不过来,就会导致系统执行力很差。既没有标准规范,也没有检查监督,于是业务员到了那个地方就等于放了羊。

3.队伍成长能力、发育速度太慢

三四级市场是要靠业务员单兵作业,所以对业务的全面素质和业务技能要求水平比较高,而营销能力的培养是不容易的。

山东临沂有一个经销商,号称山东灯王,是山东最大的灯具经销商。有一天他让财务人员把他10多年来所有在他这里发过工资的员工花名册找出来,一加起来,发现有两千多人,他很奇怪,因为他手下现在有几百号人,真正管用的就50个人。这意味着这十几年来,从2千多人的员工里面筛选、淘汰、培养、保留,只留下了50个人。所以,一个人营销人员的成本是很高的,光招聘成本就很多了,还有很多人干了两三个月就跑了。

【案例1】

国内某家电品牌的营销总监说:“我的营销分公司的经理就是用白金做的,培训成本非常高。把他从菜鸟培养成一个优秀业务员,100个业务人员中能培养出1个就算不错了,剩下99个都是废品,废品的成本得要这一个成品承担。而且流失率太大,好不容易把他培养起来了,有的人心态不好,说老板黑,再加上竞争对手频送秋波,很多业务员忍不住就跳槽。好不容易留下的几个,培养起来了,得让他当经理。 没有几个业务员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会当经理的,得犯错误。例如派一个人去一个省当分公司经理或一个地级市当分公司经理,一年的营销费用都是几百万。如果他做十件事,做对九件做错一件,那叫优秀经理。而做错一件事情的成本代价是很高的,假如五百万的营销费用,做错一件事情的代价就是50万,还不是间接损失。他得做错很多事才能学会当经理。”

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将功成万骨枯,万骨枯的代价当然是由企业来承担。这就是营销组织管理的难点。其实很多企业能控制住生产管理,但是对营销管理却摸不着头脑。如何驾驭营销人员,这是营销组织管理的基本难题。

二、如何解决营销组织的问题

三四级市场变化多端、差异很大,要想能够管住它,就必须把营销组织改造成有机性营销组织才有可能实现。

1.什么叫有机性组织

打个比喻,老师讲课时,窗户突然开了,一阵狂风吹来,降温20度。人的第一反应是打个冷战,第二个反应是休息一下,大家去把衣服穿上。打冷战是下意识的,不受大脑控制。第二个动作是通过大脑,这就叫有机性组织,它既能够对外界的环境迅速地反应,又能够有组织、有安排、有意识的进行战略转型。

现实中很多营销组织要么就不知道穿衣服,只知道打哆嗦,没有统一的战略,没有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