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曲复习 下载本文

摘汇本《蔡伯喈》、凌初成朱墨刻本。通行本系统:明中叶的删改本,是一种新的写定本,盛行于晚明,但并不承认自己是改写本,而是标称“古本”“元本”。如汲古阁本。 舞台本系统:根据戏班演出需要删改,不以元本为号召,只关注声腔需要。如众多的戏曲选本。 3.主题思想

宣扬忠孝节义:“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抨击科举制度:“文章误我,我误爹娘”(作者认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是造成忠孝难全的原因)

伦理道德悲剧: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道德规范下的无奈 4.人物形象

赵五娘:美贞美孝的典型

蔡伯喈:“三被强”与“三不从”的矛盾 5.南戏中兴之祖 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双线结构;

曲白通俗而富有文采。

明清传奇专题

一、明清传奇概述

传奇:明清两代主要以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 明代传奇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1.明代前期——南戏向传奇过渡时期。作品题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或元代杂剧,文辞质朴,音乐多样,南戏的 痕迹较深,传奇模式尚未建立。

2.明代中期——传奇进入成熟阶段。大批文人涉足文坛;文学体制基本定型;音乐体制逐渐规范;文辞典雅绮丽。

明中叶三大传奇:《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

3.明代后期——传奇繁荣期。作家作品大量涌现(作家近百人,作品近千种);曲论著作蔚然可观(对戏曲源流、表演、声律等都有精辟论述,尤其声律研究对明清传奇音乐唱腔的格律化和规范化贡献很大);风格流派激烈争论(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前者尚趣,后者守法;前者追求文学精神,后者主张格律至上;前者强调主观意趣,后者重视本色原貌;前者创新,后者保守)。

(二)清代传奇的发展以康熙末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1.传奇全盛期(清初至康熙末约一百年)——专业作家异军突起(苏州派为代表);研究成果显著(李渔《闲情偶记》);南洪北孔(《长生殿》《桃花扇》)

2.传奇衰落期(雍正至嘉庆)——体制宫廷化;内容伦理化;风格诗文化。

5

二、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

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反对专制,主张宽厚 爱民,嫉恨朝政腐败;拥护公安三袁,反对模拟,提倡创造,注重作家才情真性的自由发挥。

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二)个性解放精神与“至情”意识

个性解放精神——对做作的道德与教条的反叛(两个内容:自我生命的把握与情欲的肯定)

“至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两个层次:情、欲;对此二者的执着与深情)

三、洪昇与《长生殿》 (一)洪昇

生不逢时(1645年)、书香门第、天伦之变、为人疏狂、才高招妒、困顿潦倒 诗词:《啸月楼集》《稗畦集》

戏曲:名目可考者12种,仅传世《长生殿》《四婵娟》(谢道韫、卫茂漪、李易安、管仲姬;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离合夫妻) (二)题材来源与发展 1.题材来源:

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宋笔记小说《杨太真外传》、元人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元代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惊鸿记》 2.创作历程:

1674年(29岁)《沉香亭》;1680年(35岁)《舞霓裳》;1688年(44岁)《长生殿》 3.突破与发展:

摒弃以往作品“不精不诚”的成分,专写“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爱情;在爱情的悲欢离合中表达“情缘总归虚幻”的慨叹,反映出深厚的社会政治内容。 (三)主题思想

政治主题说:兴亡之感与民族意识。

爱情主题说:强调李、杨爱情具有的人格独立、平 等意识;情欲泛滥导致的幻灭。 双重主题说:借爱情理想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兴亡之感 。 多重意蕴: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人生不永的命运悲剧。

1.“至情”思想——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忠臣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传概》【满江红】)

6

自然之情的礼赞(感性欲望的男女之情;至情天然化)

人伦之情的讴歌(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夫妻伦常之情;至情伦理化)

钗盒情缘(翠阁交收,固宠;马嵬殉葬,志恨;墓门夜玩,写怨;仙山携带,守情;旋宫呈示,求缘;道士寄将,征信。钗盒为经,盟言为纬,织女为梭)

2.“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政治悲剧。《弹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

“情缘总归虚幻”的结局与人生不永的感叹。情缘易逝、世事沧桑,倏忽幻灭的失落感。在人物悲剧命运中咀嚼人生的苦涩,在对历史的反观中品味时代的悲哀。

(四)“长生殿”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深厚的意蕴

1.剔除前代创作中影响情节完整性、一致性的情节,使之紧凑和谐,为主题与意绪的表达营造流畅的故事背景。

2. “肯綮在死生之际”的结构。

3 .将人生的失落感与故事人物的悲剧命运相联系,以同情和共鸣建立同构。运用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手法,展开悲剧过程,并使之达到了无限缠绵无比沉痛的程度,抒写出一种失意无法排遣不可挽回的情绪。

(五)文学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

(六)曲词优美。清丽优美、自然流畅,能紧扣人物性格和心境,富于性格化和个性化。以旧诗写景绘情,增加戏剧史实感 ,有“唐朝气息”。

四、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孔尚任 (二)主题思想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三)艺术特色

1.鲜明的“历史精神”

吴梅——东塘此作,阅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做信史。自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

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 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桃花扇考据》又详列创作传奇所依据的文献细目,突出作家鲜明的“历史精神”。 2.新奇的“副末开场”:

《试一齣 先声》中老礼赞及其所提及之张道士不仅仅只作一般的传奇剧情介绍,更成为剧中人物(第三、三十二、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齣)。既表达了创作宗旨,又起到见证事件,点拨迷局的作用。

7

“首一折《先声》与末一折《余韵》相配 ,从古传奇有如此开场否?然可一不可再也。”(演得快意演得伤心,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 3.打破才子佳人的团圆模式,借情言政,借情写心 。 “存道”与侍清的矛盾。 4.曲辞优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