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曲复习 下载本文

元杂剧概述

一、元杂剧的繁荣及原因 作家作品 《录鬼簿》 ;

舞台表演 勾栏瓦舍、山西金元舞台遗迹; 杂剧演员 《青楼集志》。

城市娱乐;社会矛盾;文人地位;文禁不严

二、元杂剧的发展及风格

1.前期鼎盛。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题材多样 2.后期衰落。趋于和缓,多宣传封建伦理、因果报应、神仙道化

三、元杂剧的体制

文本体制:曲辞、宾白、科泛

表演体制:四折一楔子;曲牌联套;一人主唱;分脚色行当。 砌末与化妆:

砌末:道具和简单的布景。如“取砌末上”(《杀狗劝夫》),砌末是指所埋的死狗。“外旦取砌末付净科”(《货郎担》),砌末是指金银财宝。 化妆:青红 粉墨涂面 抹土搽灰 挂髯

四、元杂剧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婚恋戏、历史戏(三国戏)、绿林戏(水浒戏)、公案戏(包公戏)、神道戏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 王实甫:《西厢记》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纪君祥:《赵氏孤儿》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其 他:《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灰阑记》《秋胡戏妻》《李逵负荆》《双献功》

五、杂剧在元代以后的演变

明代:前期内容上贵族化、伦理化,体制上有突破(不囿于四折和一人主唱、音乐上南北合套);中后期文人的抒情剧、讽刺剧和爱情剧较多;出现“南杂剧”。 清代:进一步文人化,多案头剧。

徐渭《四声猿》等重要作家及作品。

1

关汉卿专题

一、“激厉而少蕴藉”的剧作家

号已斋叟,大都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大都一带。玉京书会掌门人。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偶倡优而不辞”(臧懋循《元曲选序》)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熊自得《析津志》)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 ,会弹丝,会品竹,??会围棋,会双陆。”(一枝花套【不伏老】)

杂剧存目60余种,占现存元杂剧全目的1/10,留存18种。 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已知的240余位元代剧作家中首屈一指。

二、作品类型

按题材:公案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爱情婚姻剧(《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

三、《窦娥冤》与中国悲剧的讨论 1.以西方悲剧理论进行解析: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赴汤蹈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意志不敌外力终究出现不完美结局;

钱钟书《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在灾难面前渴望生活,在悲痛中追求享受,这才是属于悲剧的东西”。 2.以政治判别求解悲剧精神

认为《窦》剧不是一般的悲剧,窦娥的悲剧不是她赴汤蹈火的意志造成,而是罪恶的社会制度的陷害,是慷慨悲歌的悲壮剧。

3.“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造就悲剧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前言”:“代表新生力量的人物,他们的英勇斗争,赢得了许多先进人物的同情;他们的失败或牺牲就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的悲痛。作家或诗人把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文艺作品里就成为悲剧性的故事,故事中的矛盾斗争就成为悲剧性的冲突” 4.从中国戏曲史及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解析

周国雄《全面营造中国戏曲艺术范式——论关汉卿的杰出贡献》:“中国悲剧多从群体道德需要的角度表现悲剧人物的社会价值”“通过完整的悲剧结构高扬人伦道德之美”

四、《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流动性 矛盾冲突的集中性 “哀而不伤”的观赏性 语言的雅俗共赏性

2

五、《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等剧作的喜剧精神

与西方喜剧的讽刺传统相较,中国喜剧更具歌颂的传统。正面的肯定多于反面的讽刺与批判。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戏曲发展历程共同塑造的结果。参军戏、宋金杂剧多讽刺,元杂剧则转为以歌颂为主,正面主人公的喜剧性胜利是戏剧表现的主要内容,这是关汉卿的贡献。

六、关汉卿杂剧艺术的成就

鲜明的生命意识引导下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自觉的文体意识引导下的悲、喜剧范式;自觉的场上意识引导下的本色当行语的创立。

王实甫专题

一、王实甫生平及其作品

早年为书会才人,晚年为幽居园林的隐士。

王实甫撰杂剧14种,现存3种:《西厢记》《丽春堂》 《破窑记》。残存《苏小卿月夜贩茶》《韩彩云丝竹芙蓉 亭》各一折。

《西厢记》作者从元末至明初一直未见质疑,皆认定为王实甫,明成化弘治以来有关汉卿作、关作王续、王作关续等说法,但没有十分可靠证据。现存版本皆明刻本,流传中有过修改,但基本保留了王作的风貌。

二、《西厢记》的故事源流

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宋代:赵令畴鼓子词《商调·蝶恋花》、宋杂剧《莺莺六么》。

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令畴鼓子词《商调·蝶恋花》、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前者对莺莺的同情改变了崔张故事的性质,将文人悔过之作注入新的思想;后者则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艺术方面都更加完善。

三、打破了规矩、升华了风俗的爱与欲的故事

“发乎情,止乎礼”是一个规矩。莺莺的故事在以往文人那里只是一个处理得不完美的事故,始乱终弃是女性的悲惨结局,是男性“悔过”的必然选择。《西厢记》打破了规矩,撕破了大防。

金元时期中原民族的风俗为爱欲找到出路,作家把风俗升华为精神的赞歌,创造爱的奇迹。

四、 “假意儿”莺莺、 “至诚种”张生、“擎天柱”红娘

1.莺莺的“假意儿”奏响初涉爱河的不安:试探与摸索、任性与谨慎、纯真与执着; 2.张生的“至诚”唱出风流与痴情、勇敢与怯懦的快乐恋曲; 3.红娘的敢作敢当、机智善良,擎起莺莺与张生自由爱情的天宇。

3

五、艺术特色

1.悬念迭起的戏剧冲突 2.美丽温婉的戏剧意象 3.鲜明动人的戏剧形象 4.自然华美的戏剧语言 5.灵活创新的杂剧体制

宋元南戏专题

一、南戏概说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末叶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亦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南戏文。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二)南戏的体制

结构——以“齣”为单位,齣数不限;第一齣是开场戏,由副末登场介绍剧情和创作意图,称“家门大意”或“副末开场”;正戏从第二齣开始,注重冷热、张弛、脚色行当的配合。

音乐——以南曲为声腔(元末时南北合套);组曲不受宫调限制,一出戏可用不同宫调的曲子,不限韵。

演唱——各种脚色都可以演唱,可以独唱,还可以对唱、合唱、后台伴唱。 (三)南戏与北曲杂剧的差异

剧作家身份的不同是造成二者差异的根本原因。

剧作内容:杂剧自娱、南戏娱人,前者表现文人的自我意识,后者关注大众情趣与观念; 语言风格:杂剧通俗蕴藉,南戏通俗浅露;

艺术形式:杂剧脚色体制上不完备,南戏趋于完备;南戏曲律多民间歌谣,杂剧多讲究音律

流传形式:变异性与经典性 (四)创作概况

宋元南戏多为不得志的下层文人所作。“书会才人”。留存剧目约238种,全本流传17种,基本保留戏文原貌的有5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成化本《白兔记》陆贻典抄本《琵琶记》);佚曲约134种。

题材内容:爱情婚姻(争取婚姻自由、婚变);家庭、社会问题。 著名作品:《琵琶记》;“荆、刘、拜、杀”。

二、《琵琶记》 1.作者:高明

2.版本:古本系统(原本)、通行本系统(阅读本)、舞台改编本系统(演出本)。古本系统:清代陆贻典抄录《元本琵琶记》、明嘉庆年间刊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风月锦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