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访谈的次数和时间长短问题也需要与受访者进行磋商,一般每次访谈时间以1~2小时为宜。
九)、在使用访谈法进行调查时,在操作上需要注意些什么(即如何提问、如何记录): 一、访谈中的提问:
1、提问、倾听、回应被认为是访谈中的三项主要工作: 1)、 提问的类型主要有:
A:开放型和封闭型问题:尽量少用封闭型问题它带有提问者的“偏见或倾向”会限制受访者的思路,尽量使用开放型问题但也须考虑受访者的特点。
B:具体型与抽象型问题 C:清晰型和含混型问题 2)、如何追问:
A:追问的基本原则:使用受访者自己的语言来询问他们曾经表达过的看法和行为。
B:追问不要在访谈的开始阶段频繁进行
C:访谈中最忌讳的追问方式是:只按照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把问题挨个抛出去。 2、倾听对提问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听的态度,从认知层面上看有以下三种:)
1)、主观判断式的听:把受访者的回答内容,按自己的观念、价值观、思维习惯等去理解,迅速作出自己的判断。
2)、客观接受式的听:访谈者尽量把自己的观念暂时存放起来,客观地接受被访者的话,尤其重视被访者自己使用的一些独特的感念,尽可能理解其真实的意义。它是开放型访谈中最基本的倾听方式,是访谈者理解受访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3)、意义建构式的听:访谈者在倾听的同时,积极地与对方对话,与对方共同建构事物、概念等的意义。
3、有时,回应的方式就是提问的方式,回应更强调与受访者已说内容之间的关联,而提问更多地指向以后的方向。(回应的主要方式:)
1)、呼应:表示听到了受访者所说的话,希望对方继续说下去。 2)、重复、重组和总结。
3)、自诉:访谈者在受访者的话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时,适当地诉说自己的相关情况和自己的感受、体验。 二、访谈中的记录:
1、用笔记录:要注意:提高记录速度、事后要进行整理、处理好笔记于听的关系。 2、用录音机或者采访机记录声音。
第六章 实验法 一、名词解释:
1、实验变量:实验研究就是通过设置、操作、控制一些变量,观察另一些变量的变化,来探索变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2、实验控制: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一些无关因素加以控制,努力将自变量的作用分离出来,以保证实验结果确实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17
3、匹配: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4、随机指派:是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5、排除控制法:在设计实验时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预先排除于实验条件之外,使自变量简化,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
6、配对控制法:是力图使实验变量之外其他变量发生相等影响的一种方法。
7、单组实验设计:向一个或一组研究对象施加某一个或数个实验因子,然后测量其所产生的一种或数种变化,借以确定实验因子的效果如何。
8、等组实验设计: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分别实施于两个或N个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等的组,然后比较其产生的变化。
9、轮组实验设计:采用循环实验法,也就是把各实验因子轮换施行于各组,然后根据每个实验因子所发生变化的总和来决定实验结果。
二、简答题:
一、实验法的定义以及其优缺点:
1、定义: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而产生的不同的现象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这里,被操纵的因素被称为“实验变量”,要研究的变化的结果被称为“因变量”。 2、优点:
A:它是教育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最好方法。 B:获得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况和情境 C:可以重复验证
D: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3、缺点:
A: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幼儿,他们生活、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实验环境要复杂的多。 B:很难做到对无关因素的绝对控制,从而影响结果的推断能力与真实可靠性。
C:在实验中不给控制组施加对其发展有益的因素或对实验组施加对其发展不利的因素,都是很不公平的。
二、实验法的逻辑和三对基本要素:
1、实验法的认知逻辑:实验法的产生本质上是人类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把握。(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标准:)
18
A:共变关系
B:在时间上,原因应当先于结果,或结果瞬时产生。 C:排出其他因素的影响。 2、实验法的三对基本要素
A:自变量与因变量 B:前测与后测 C:实验组与控制组
三、实验的分类:
1、实验室实验与实地试验: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是在实验室进行,当然实验也可以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前者称为实验室实验,后者称为实地试验。
2、标准实验和准实验:实验设计必须具有一些必备条件,这样的实验通常称为标准实验;教育研究常常无法对实验环境进行高度的控制,准实验设计是在更好的实验设计无法进行的时候所使用的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它处在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之间。
3、双盲实验: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
四、实验控制的目的是为尽可能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那该如何进行实验的控制: 一)、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1、匹配
2、随机指派(具体操作方法有:)
A: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 B:按单、双号来简单地决定
C:按照排列的顺序或实际抽取实验对象的先后顺序来决定。 二)、实验控制:
1、实验控制的原则:最大最小控制原则
A:对自变量的操纵 B:控制无关变量 C:控制测量工具 2、实验控制的方法:
A:随机控制法,从理论上说,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佳方法
B:物力控制法 C:排除控制法 D:纳入控制法 E:配对控制法、
19
五、实验研究的基本结构:
1、实验假设 2、实验被试 3、实验变量 4、实验控制 5、实验步骤 6、实验结果 7、结论
六、影响实验的因素: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它分内在和外在两种效度。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
1、历史 2、成熟 3、测验 4、工具 5、统计回归 6、差异的选择 7、受试者的流失 8、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
七、教育实验设计的分类:
1、根据自变量的数目分为:单因素设计、双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 2、根据分组情况划分:单组实验设计、等组实验设计、轮祖实验设计
八、教育实验设计的模式:
1、单组实验设计:其模式是,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A:其优点是,差异的选择和受试的流失两因素可被控制。 B:其缺点是,内在效度很差,少用为宜。
2、等组实验设计:(它是实验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设计模式)其模式是, 模式一:实验组 随机分组—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 随机分组—控制,无实验处理—后测 模式二:实验组 随机分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控制组 随机分组—前测—控制,无实验处理—后测 A:模式一的测验和工具两个因素容易控制,模式二的内在效度很高
九、动手做自己的实验,实验的问题一般来源有: 1、验证性的实验
2、自己的生活(要注意的是:) A:多观察
B:有关实验的想法经常是这样开始 “为什么我(他们)要/如果这样结果会怎样的”思考C:一旦有了基本的想法,我们就要尝试去找答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