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三)、裴娣娜提出的在教育研究中经常出现选题不当的情况有: 1、范围太大,无从下手 2、主攻目标不十分清楚
3、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 4、在现有的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 5、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四)、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一般有:
1、初步选定研究问题 2、对初步选定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3、对所选的问题进行陈述 4、对选定的问题惊醒论证,并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五)、我们可以从那里寻找到研究问题:
1、从学前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问题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
A:研究者可以从某一时期影响学前教育的关键问题中选则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
B:研究者可以从自身时间实践工作中发现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 2、从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 A:为证实某种理论观点而选择研究课题。
B:从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中发现研究的问题。 C:寻找有关理论的薄弱点和空白点。 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课题
A:研究者可以在查阅文献的时候去发现问题。
B: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所能收集到的资料,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特殊现象”,也可能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C:研究者还可以从课题指南或规划中、科学发展和进步提供的心得认识角度来提出问题。
六)、初步了解文献法的一般步骤:
1、要分析特定的研究问题,明确文献检索的要求和范围。
2、按图索骥,寻找综述文章阅读,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大致情况,要注意其中提及的资料来源。 3、研究者还需要对已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加工。
9
七)、对所选的问题进行陈述:
1、威廉·维尔斯曼认为:问题陈述应该指明总体的中心议题和问题的前后背景,即研究的具体问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陈述研究的问题时可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 3、在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陈述时,出要注意具体和精确外,还强调简洁明了。
八)、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论证,并撰写课题论证报告:
1、课题论证是对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研究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以避免其盲目性。它主要要回答以下问题:
A:该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B:该课题研究的价值、目的和意义 C:该研究课题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 D:对该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的可行性的分析E:该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和成果形式
2、课题论证报告的完成是确定研究课题这一环节结束的标志,即进一步完善了课题方案,落实了研究活动的一些重要条件。
第四章 观察法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又称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直接性、情感性、重复性和目的与计划性的特点。
它包含三个要素:观察的手段、观察的对象(包含:教育活动中的人和教育活动)和观察对象的状态。
它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资料可靠性较强。
2、参与性观察: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去,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观察他们的言行,这种观察的情景比较自然。
3、非参与性观察:研究者不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是通常置身于被观察的活动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
4、结构性观察:在正式进入观察现场前的步骤是:确定观察项目、选定观察对象、规定记录方法。
5、非结构性观察:中的现场观察记录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时间;研究者观察到的事件;观察者个人的感受、疑问或解释。
叙兹曼和斯特劳斯提出一种现场观察记录的格式:实地笔记、个人笔记、方法笔记、理论笔记。
10
6、实况详录法: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观察对象自己的言行以及他人的互动。
7、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长期跟踪、反复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它分为综合性日记和主题日记两种类型。
8、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不限于观察与记录儿童显著的新行为或言语反映,还可以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可表现儿童个性或某方面发展的情景。
9、理论性偏见:观察者因受某种理论观念的影响,而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评判与解释的现象。
10、角色性偏见:观察者因受社会对某类研究对象的“角色定位”的影响,而对观察到的研究对象的行为,作出不客观的评判与解释的现象。
11、期待性偏见:观察者因受对研究对象期望值较高(低)的影响,而在观察时对研究对象的行为,作出与事实不符的评判和解释的现象,较易出现在对被观察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
12、时间取样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13、事件取样法:注重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时间的完整过程,它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在自然情景中目标时间一旦出现,便立即进行记录。
14、等级评估记录:在观察的同时,对目标行为的表现程度作出登记评定。
二、简答类:
一)、观察法的类型: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3、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4、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5、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二)、非结构性观察的设计: 1、指定观察计划:
A:观察的内容、对象和范围 B:地点 C: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和次数
D:方式、手段 E:效度 F:伦理道德问题 2、设计观察提纲:
A谁? B:什么? C:何时? D:何地? E:如何? F:为什么?
11
三)、观察如何实施: 1、位置的选择:
A:位置的选择包括:方位和距离
B:距离的标准是:保证被观察的现象能够清晰的落在观察者的视野内;保证被观察者保持常态,不受干扰。
2、观察的记录,其原则是:清楚,有条理,便于今后查找。
四)、非结构性观察法的类型: 1、实况详录法:
A:优点:可提供详尽丰富的有关儿童行为及其发生环境的背景资料,并可长久保留;一次记录可为多种目的的研究提供资料,十分经济。
B:缺点:一般笔录较为困难,需要与现代观察技术相结合;需花费较多时间进行人力记录和处理资料;只有大量的资料才能获得有关某些行为有代表性的样本。 2、日记描述法:
A:优点:它是对儿童研究的最古老的方法,方便易行,能记录详细而长期的资料,便于反复利用,并可以与常模对照。
B:缺点:它常用于对个别对象的日常观察,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 3、轶事记录法:它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记录的可以是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
五)、观察中的自我反思:
在观察中,我们除了对看到和听到的事实进行描述外,还应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些“事实”的。
1、对推论的反省:在对观察对象,作出自己的推论、评价和解释时可能会出现的三种主观偏见:理论性偏见、角色性偏见、期待性偏见。
2、对叙述角度的反省:在事实性笔记中,观察者应该保持第三人称的角度,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记载;另外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学前教育工作,在这一“我们自己的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时,还可能出现视角混淆现象。
六)、在结构性观察中如何确定观察项目:
1、观察项目不是空泛的概念,而应把研究问题从概括到具体直至转化为操作性定义。 2、观察项目应该是具体的、外显的、可以被观察到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