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全册导学案 下载本文

课 题: 1.5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2. 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4.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结论.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1)强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2)要把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特点、条件、结论及作用交代清楚: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答案如图)

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二、引入新课 1. 三角形中位

线: . 2.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

定理符号语言的表达:

A 如图,在△ABC中

∵D、E是AB、AC的中点

D E ∴

B C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

第 25 页三探索活动

已知: 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

12BC. 分析: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把要证明的内容转化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结论成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平行四边形.

方法1:如图(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也可以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

方法2:如图(2),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CD和AF,

【思考】:

(1)想一想: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拓展〗已知:△ABC的周长为a,面积为s,连接各边中点得△A1B1C1,再连接△A1B1C1各边中点得△A2B2C2……,

则(1) 第3次连接所得△A3B3C3的周长= ,面积= (2)第n次连接所得△AnBnCn的周长= ,面积= 四典型例题

1、 如图,△ABC中,AD是BC的中线,EF是中位线, 求证:AD、EF互相平分。

2、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D平分∠ABC,AD ⊥BD,F为AC的中点,

共78页

求证:DE∥BC,DF=12(BC-AB) A

D E

B C

3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思 顺次连结矩形菱形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等腰梯形呢?(学生边画图边观察,请学生猜想)

2、猜测:当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为矩形、菱形、正方形?

AH

D E G B F C

五、课堂练习

第 26 页(一)填空

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

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 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 m,理由是 .

2.△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1)若EF=5cm,则AB= cm;若BC=9cm,则DE= cm; (2)中线AF与DE中位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证明你的猜想.

3.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35cm,过三角形各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则这三条平行线所组成的三角形

的周长是 cm. (二)解答

1已知:如图点E. F .G. H分别是线段 AB. BC. C D. AD的中点

当四边形DBCA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

六小结与作业

评价与反思

共78页

课 题: 1.5 梯形的中位线

学习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S 梯=(a+b)h 设中位线长为l ,则l =(a+b), S=l*h

22

三、典例分析

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AB=AD+BC,E为CD的中点,求证:AE⊥BE

2如图,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A,B,C,D分别做四条平行线L1// L2// L3 //L4 设

L1,L2,L3,L4 与平行四边形ABCD外的一条直线交于 A1,B1,C1,D1 证明AA1+CC1=BB1+DD1

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对角线BD,AC的中点, 求证:MN∥BC,MN=

学习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

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再认识,知道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会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如果我顺次连接的是矩形,菱形或正方形,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 二、引入新课

1.梯形中位线定义: 2.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下图所示:EF是 △ABC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AD∥BC,那么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

(3)EF与AD、BG有何关系?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A D

定理符号语言表达:

在梯形ABCD中,AD∥BC

∵ ;

∴ 。

3 归纳总结出梯形的又一个面积公式:

E FA DB G CE F1(BC-AD) 2

B C

第 27 页 共78页

四、巩固练习

1.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为24厘米,上、下底的比为1:3,则梯形的上、 下底之差是( ) A.24厘米 B.12厘米; C.36厘米 D.48厘米 2.若梯形的上底长为8cm,,中位线长10cm,则下底长为 3 ,等腰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6,腰AD的长为5,则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 为

4.一个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梯形的高为2cm,,则梯形的面积为

5若梯形的周长为80cm, 中位线长于腰长相等,高为12cm,则它的面积为

6有一个木匠想制作一个木梯,共需5根横木共200cm,其中最上端的横木长20cm,其他四根横木的长度(每两根横木的距离相等)

7如图:在Rt△ABC中,AB是斜边,DE∥FG∥BC,且AE=EG=GC=3,DE=2。 求:(1)FG;

(2)BC;

(3)SA 梓形BCED

3

D 2 E

3

F G

3

B C

8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且AC=BD,E、F是AD、BC中点,EF分别交AC、BD于M、N ,求证:OM=ON

C D O F

EMN第 28 页AB 五拓展提高

1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 ,顶点B、C到AD的距

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六小结:

1、基本知识:梯形中位线定理(位置关系: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上、下底;数量关系: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把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比较,三角形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上底为零的一种特殊的梯形)

2梯形另一面积计算公式

3数学思想方法:化归、几何建模、数形结合 七布置作业

评价与反思

共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