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下载本文

高考复习——数学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A;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A?B,同时B?A,那么A = B. 如果A?B,B?C,那么A?C.

[注]:①Z= {整数}(√) Z ={全体整数} (3)

②已知集合S 中A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也是有限集(.3)(例:S=N; A=N?,则Cs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集合B,则CBA = ?, CAB = ? CS(CAB)= D ( 注 :CAB = ?). 3. ①{(x,y)|xy =0,x∈R,y∈R}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y)|xy<0,x∈R,y∈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y)|xy>0,x∈R,y∈R} 一、三象限的点集. [注]:①对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 ??x?y?3 解的集合{(2,1)}.

2x?3y?1?②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 (例:A ={(x,y)| y =x+1} B={y|y =x2+1} 则A∩B =?)

4. ①n个元素的子集有2n个. ②n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③n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5. ?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例:①若a?b?5,则a?2或b?3应是真命题.

解:逆否:a = 2且 b = 3,则a+b = 5,成立,所以此命题为真. ②x?1且y?2, x?y?3. 解:逆否:x + y =3

?x?1且y?2x = 1或y = 2.

x?y?3,故x?y?3是x?1且y?2的既不是充分,又不是必要条件.

?小范围推出大范围;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 3. 例:若x?5,?x?5或x?2. 4. 集合运算:交、并、补.

交:A?B?{x|x?A,且x?B}并:A?B?{x|x?A或x?B} 补:CUA?{x?U,且x?A}5. 主要性质和运算律

第 1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1) 包含关系:

A?A,??A,A?U,CUA?U,A?B,B?C?A?C;A?B?A,A?B?B;A?B?A,A?B?B.

(2) 等价关系:A?B?A?B?A?A?B?B?CUA?B?U (3) 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律:.A?(B?C)?(A?B)?(A?C);A?(B?C)?(A?B)?(A?C) 0-1律:??A??,??A?A,U?A?A,U?A?U 等幂律:A?A?A,A?A?A.

求补律:A∩CUA=φ A∪CUA=U ?CUU=φ ?CUφ=U

反演律:CU(A∩B)= (CUA)∪(CUB) CU(A∪B)= (CUA)∩(CUB)

6. 有限集的元素个数

定义:有限集A的元素的个数叫做集合A的基数,记为card( A)规定 card(φ) =0.

基本公式:

(1)card(A?B)?card(A)?card(B)?card(A?B)(2)card(A?B?C)?card(A)?card(B)?card(C)

?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3) card(?UA)= card(U)- card(A)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

根轴法(零点分段法)

①将不等式化为a0(x-x1)(x-x2)?(x-xm)>0(<0)形式,并将各因式x的系数化“+”;(为了统一方便)

②求根,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经过数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④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x1x2x3xm-3-xm-2xm-1+-xm+x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则不等式a0xn?a1xn?1?a2xn?2???an?0(?0)(a0?0)的解可以根据各区间的符号确定.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2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box>0(a>0)解的讨论.

第 2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二次函数 ??0 ??0 ??0 y?ax2?bx?c (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无实根 ax?bx?c?02?a?0?的根ax2?bx?c?0(a?0)的解集ax2?bx?c?0(a?0)的解集 x1,x2(x1?x2) bx1?x2?? 2a ?xx?x或x?x? 12?b?xx???? 2a?? ? R ? ?xx1?x?x2?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

f(x)f(x)f(x)f(x)>0(或<0); ≥0(或≤0)的形式, g(x)g(x)g(x)g(x)(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f(x)f(x)f(x)g(x)?0

?0?f(x)g(x)?0;?0???g(x)?0?g(x)g(x)(1)公式法:ax?b?c,与ax?b?c(c?0)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2)定义法: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

(3)几何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2

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

(1)根的“零分布”:根据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列式解之.

(2)根的“非零分布”:作二次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列式解之. (三)简易逻辑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或q(记作“p∨q” );p且q(记作“p∧q” );非p(记作“┑q” )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互逆原命题逆命题若p则q若q则p(1)“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的真假相反; 互否为逆互(2)“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互否否逆情况时为假;(3)“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为否互逆否命题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否命题若┐p则┐q互逆若┐q则┐p 第 3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5、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原命题?逆否命题)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若p?q且q?p,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记为p?q.

7、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

(一) 映射与函数 1. 映射与一一映射 2.函数

函数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为这二者确定后,值域也就相应得到确定,因此只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二者完全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3.反函数

反函数的定义

设函数

y?f(x)(x?A)的值域是C,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得到

x=?(y). 若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y),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y) (y?C)叫做函数

y?f(x)(x?A)的反函数,记作x?f?1(y),习惯上改写成y?f?1(x)

(二)函数的性质 ⒈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 ?若当x1f(x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第 4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正确理解奇、偶函数的定义。必须把握好两个问题:(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反之亦真,因此,也可以利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去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同增同减;偶函数在对称区间增减性相反. 4.如果f(x)是偶函数,则f(x)?f(|x|),反之亦成立。若奇函数在x?0时有意义,则f(0)?0。

7. 奇函数,偶函数: ?偶函数:f(?x)?f(x)

设(a,b)为偶函数上一点,则(?a,b)也是图象上一点. 偶函数的判定: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y轴对称,例如:y?x2?1在[1,?1)上不是偶函数. ②满足f(?x)?f(x),或f(?x)?f(x)?0,若f(x)?0时,?奇函数:f(?x)??f(x)

设(a,b)为奇函数上一点,则(?a,?b)也是图象上一点. 奇函数的判定: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例如:y?x3在[1,?1)上不是奇函数. ②满足f(?x)??f(x),或f(?x)?f(x)?0,若f(x)?0时,

y轴对称8. 对称变换:①y = f(x)?? ???y?f(?x)f(x)?1. f(?x)f(x)??1. f(?x)x轴对称②y =f(x)?? ???y??f(x)③y =f(x)?原点对称 ????y??f(?x)9. 判断函数单调性(定义)作差法:对带根号的一定要分子有理化,例如:

(x1?x2)(x1?x2) 222f(x1)?f(x2)?x2?b?x?b?1222 xx?b2?x1?b2在进行讨论.

第 5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10. 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层函数的值域. 例如:已知函数f(x)= 1+

x的定义域为A,函数f[f(x)]的定义域是B,则集合A与集合B之间1?xBA . 的关系是 ?

解:f(x)的值域是f(f(x))的定义域B,f(x)的值域?R,故B?R,而A??x|x?1?,故B?A.

11. 常用变换:

①f(x?y)?f(x)f(y)?f(x?y)?证:f(x?y)?xyf(x). f(y)f(y)?f(x)?f[(x?y)?y]?f(x?y)f(y) f(x)②f()?f(x)?f(y)?f(x?y)?f(x)?f(y) 证:f(x)?f(?y)?f()?f(y) 12. ?熟悉常用函数图象:

?1?例:y?2→|x|关于y轴对称. y????2?|x|▲▲xyxy|x?2|?1??1?→y???→y????2??2?▲|x||x?2|

yyy(0,1)x(-2,1)xx

y?|2x?2x?1|→|y|关于x轴对称.

2

▲ y

?熟悉分式图象:

2x?17例:y? ?定义域{x|x?3,x?R},?2?x?3x?3值域{y|y?2,y?R}→值域?x前的系数之比. x▲y2x3(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xy?a(a?0且a?1)的图象和性质 指数函数

图 象 -4a>1 4.5400时,y>1;x<0时,00时,01. (5)在R上是减函数 第 6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运算:

loga(M?N)?logaM?logaNlogaMNnnN(1)?logaM?logaN?nloga??M?1logaMnlogbNlogbalogaMlogaaloga?12)M?N换底公式:logaN?推论:logab?logbc?logca?1?loga1a2?loga2a3?...?logan?1an?loga1an

(以上M?0,N?0,a?0,a?1,b?0,b?1,c?0,c?1,a1,a2...an?0且?1)

注?:当a,b?0时,log(a?b)?log(?a)?log(?b).

?:当M?0时,取“+”,当n是偶数时且M?0时,Mn?0,而M?0,故取“—”.

2例如:logax?2logax?(2logax中x>0而logax2中x∈R).

?y?ax(a?0,a?1)与y?logax互为反函数.

当a?1时,y?logax的a值越大,越靠近x轴;当0?a?1时,则相反. (四)方法总结 ?对数运算:

yy=logaxa>1图 象 Oxx=1a<1 (1)定义域:(0,+∞) (2)值域:R (3)过点(1,0),即当x=1时,y=0 性 质 (4)x?(0,1)时 y?0 x?(0,1)时 y?0 x?(1,??)时 y>0 (5)在(0,+∞)上是增函数 x?(1,??)时y?0 在(0,+∞)上是减函数 第 7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loga(M?N)?logaM?logaN(1)logaM?logaM?logaNN1logaMn

logaMn?nloga??M?12)loganM?alogaN?NlogbNlogba换底公式:logaN?推论:logab?logbc?logca?1?loga1a2?loga2a3?...?logan?1an?loga1an(以上M?0,N?0,a?0,a?1,b?0,b?1,c?0,c?1,a1,a2...an?0且?1) 注?:当a,b?0时,log(a?b)?log(?a)?log(?b).

?:当M?0时,取“+”,当n是偶数时且M?0时,Mn?0,而M?0,故取“—”. 例如:logax2?2logax?(2logax中x>0而logax2中x∈R). ?y?ax(a?0,a?1)与y?logax互为反函数.

当a?1时,y?logax的a值越大,越靠近x轴;当0?a?1时,则相反.

?.函数表达式的求法:①定义法;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

?.反函数的求法:先解x,互换x、y,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布列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不等关系式,求解即可求得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等.

?.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二次或四次);②“判别式法”;③反函数法;④换元法;⑤不等式法;⑥函数的单调性法.

?.单调性的判定法:①设x1,x2是所研究区间内任两个自变量,且x1<x2;②判定f(x1)与f(x2)的大小;③作差比较或作商比较.

?.奇偶性的判定法:首先考察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计算f(-x)与f(x)之间的关系:①f(-x)=f(x)为偶函数;f(-x)=-f(x)为奇函数;②f(-x)-f(x)=0为偶;f(x)+f(-x)=0为奇;③f(-x)/f(x)=1是偶;f(x)÷f(-x)=-1为奇函数. ?.图象的作法与平移:①据函数表达式,列表、描点、连光滑曲线;②利用熟知函数的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③利用反函数的图象与对称性描绘函数图象.

高中数学 第三章 数列

定义 等差数列 an?1?an?d 等比数列 an?1?q(q?0) an 第 8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 中项 an?an?1?d;an?am?n?md an?a1?(n?1)d an?an?1q;an?amqn?m an?a1qn?1(a1,q?0) A?an?k?an?k(n,k?N*,n?k?0) G??an?kan?k(an?kan?k?0)2(n,k?N*,n?k?0) 前n项和 Sn?n(a1?an) 2n(n?1)d 2?na1(q?1)?Sn??a11?qn a1?anq?(q?2)?1?q?1?q??Sn?na1?重要性质 * am?an?ap?aq(m,n,p,q?N, m?n?p?q)等差数列 {an}为A?P?an?1?an?d(常数) am?an?ap?aq(m,n,p,q?N*,m?n?p?q)1. ?等差、等比数列: 定义 等比数列 {an}为G?P?an?1an ?q(常数)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n-1)d=ak+(n-k)d=dn+a1-d an?a1qn?1?akqn?k an=a1+ n(a1?an)n(n?1)?na1?d22 d2d?n?(a1?)n22sn? A=(q?1)?na1?sn??a1(1?qn)a1?anq ?(q?1)?1?q1?q?中项公式 a?b2 推广:2an=an?m?an?m G2?ab。推广:an?an?m?an?m 2若m+n=p+q,则aman?apaq。 若{kn}成等比数列 (其中kn?N),则{akn}成等比数列。 性质1 2 若m+n=p+q则 am?an?ap?aq 若{kn}成A.P(其中kn?N)则{akn}也为A.P。 ?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an?an?1?d(n?2,d为常数)

第 9 页 共 56 页

3 4 .sn,s2n?sn,s3n?s2n 成等差数列。 sn,s2n?sn,s3n?s2n成等比数列。 d? an?a1am?an?(m?n) n?1m?nqn?1? anan?m , q?n (m?n) a1am高考复习——数学

②2an?an?1?an?1(n?2) ③an?kn?b(n,k为常数).

?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an?an?1q(n?2,q为常数,且?0)

2②an?an?1?an?1(n?2,anan?1an?1?0)

注①:i. b?ac,是a、b、c成等比的双非条件,即b?acii. b?ac(ac>0)→为a、b、c等比数列的充分不必要. iii. b??ac→为a、b、c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 iv. b??ac且ac?0→为a、b、c等比数列的充要.

a、b、c等比数列.

注意:任意两数a、c不一定有等比中项,除非有ac>0,则等比中项一定有两个. ③an?cqn(c,q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an}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logxan}(x?1)成等比数列.

?s1?a1(n?1)a??数列{an}的前n项和Sn与通项an的关系:n?

?sn?sn?1(n?2)[注]: ①an?a1??n?1?d?nd??a1?d?(d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d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an}前n项和Sn?An2?Bn???n2??a1???d??2??d?d?n →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2?2→若d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

2. ①等差数列依次每k项的和仍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原公差的k2倍Sk,S2k?Sk,S3k?S2k...; ②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n?N?,则S偶?S奇???nd,S奇S偶an?an?1;

S偶?n n?1③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n?1n?N?,则S2n?1??2n?1?an,且S奇?S偶?an,S奇 ?代入n到2n?1得到所求项数. 3. 常用公式:①1+2+3 ?+n =②12?22?32??n2?n?n?1? 2??n?n?1??2n?1?

62?n?n?1??③13?23?33?n3???

?2?[注]:熟悉常用通项:9,99,999,…?an?10n?1; 5,55,555,…?an?5n10?1. 9??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常见应用题:

?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a,年增长率为r,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

第 10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列,公比为1?r. 其中第n年产量为a(1?r)n?1,且过n年后总产量为:

2n?1a?a(1?r)?a(1?r)?...?a(1?r)a[a?(1?r)n]?.

1?(1?r)?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 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a元,利息为r,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a元过n个月后便成为a(1?r)n元. 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121110a(1?r)?a(1?r)?a(1?r)a(1?r)[1?(1?r)12]. ?...?a(1?r)=

1?(1?r)?分期付款应用题:a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元;m为m个月将款全部付清;r为年利率.

a?1?r??x?1?r?mm?1?x?1?r?m?2?......x?1?r??x?a?1?r?mx?1?r?m?1ar?1?r?m??x?

r?1?r?m?15. 数列常见的几种形式:

?an?2?pan?1?qan(p、q为二阶常数)?用特证根方法求解.

具体步骤:①写出特征方程x2?Px?q(x2对应an?2,x对应an?1),并设二根x1,x2②若x1?x2可设

nnan.?c1xn1?c2x2,若x1?x2可设an?(c1?c2n)x1;③由初始值a1,a2确定c1,c2.

?an?Pan?1?r(P、r为常数)?用①转化等差,等比数列;②逐项选代;③消去常数n转化为

an?2?Pan?1?qan的形式,再用特征根方法求an;④an?c1?c2Pn?1(公式法),c1,c2由a1,a2确定.

①转化等差,等比:an?1?x?P(an?x)?an?1?Pan?Px?x?x?②选代法:an?Pan?1?r?P(Pan?2?r)?r???an?(a1??Pn?1a1?Pn?2?r???Pr?r.

r. P?1rr)Pn?1??(a1?x)Pn?1?x P?1P?1③用特征方程求解:

an?1?Pan?r?(P?1)an?Pan?1. ?an?1?an?Pan?Pan?1?an?1??相减,an?Pan?1?r?④由选代法推导结果:c1?rrrr. ,c2?a1?,an?c2Pn?1?c1?(a1?)Pn?1?1?PP?1P?11?P6. 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在d?0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Sn取最大值时的n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求使an?0,an?1?0,成立的n值;二是由Sn?d2dn?(a1?)n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的值. 22?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n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111前n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1?,3,...(2n?1)n,...

242?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

项,公差是两个数列公差d1,d2的最小公倍数.

2. 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

第 11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an?an?1(an)为同一常数。(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an?122an?1?an?an?2(an?1?anan?2)n?N都成立。

3. 在等差数列{an}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1)当a1>0,d<0时,满足??am?0的项数m使得sm取

?am?1?0?am?0最大值. (2)当a1<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sm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

a?0?m?1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三)、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含阶乘的数列等。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anbn?其中{ an}是等差数列,?bn?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1): 1+2+3+...+n =

?c??其中{ an}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aa?nn?1?n(n?1) 222) 1+3+5+...+(2n-1) =n

?1?3)1?2???n??n(n?1)?

?2?3332 4) 1?2?3???n?22221n(n?1)(2n?1) 65)

1111111???(?)

n(n?1)nn?1n(n?2)2nn?21111?(?)(p?q) pqq?ppq6)

高中数学第四章-三角函数

1. ①与?(0°≤?<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与角?的终边重合):?|??k?360???,k?Z ②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 ?|??k?180?,k?Z ③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k?180??90?,k?Z

第 12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3y2sinx1cosxcosx16. 几个重要结论:(1)y(2)y

sinx4cosxcosx1sinx2|sinx|>|cosx|sinx>cosxxO|cosx|>|sinx|xO|cosx|>|sinx|xcosx>sinx|sinx|>|cosx|?(3) 若 o

⑦若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则角?与角?的关系:??360?k?? ⑧若角?与角?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则角?与角?的关系:??360?k?180??? ⑨若角?与角?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与角?的关系:??180?k?? ⑩角?与角?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与角?的关系:??360?k???90?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 180°=? 1°=0.01745 1=57.30°=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rad=180°≈57.30°=57°18ˊ. 1°=?≈0.01745(rad)

?180??????3、弧长公式:l?|?|?r. 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11lr?|?|?r2 22y4、三角函数:设?是一个任意角,在?的终边上任取(异于P(x,y)P与原点的距离为r,则 sin??y; cos??x; rrrrxcot??; sec??;. csc??.

xyy原点的)一点

a的终边P(x,y)rtan??yx;

ox5、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yPT++ox--正弦、余割y-+o-+x余弦、正割y-+ox+-正切、余切OyMAx

6、三角函数线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 AT. 7.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三角函数 f(x)?sinx f(x)?cosx 定义域 ?x|x?R? ?x|x?R? 第 13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f(x)?tanx f(x)?cotx f(x)?secx f(x)?cscx 1???x|x?R且x?k???,k?Z? 2???x|x?R且x?k?,k?Z? 1???x|x?R且x?k???,k?Z? 2???x|x?R且x?k?,k?Z? cos?cos??cot?sin?8、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tan?

??cos??1 tan??cot??1 csc??sin??1 sec

sin2??cos2??1 sec2??tan2??1 csc2??cot2??1

9、诱导公式:

把k? ??的三角函数化为?的三角函数,概括为:2“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角函数的公式:(一)基本关系

公式组二 公式组三 sinxsin(2k??x)?sinxsin?(x)??sinxsinx2cscx=1tanx=sin2x+cos2x=1cosxcos(2k??x)?cosxcos?(x)?cosx cos x 2

x=cosx2secx=11+tanx=sec2xtan(2k??x)?tanxtan?(x)??tanxsinxcot(2k??x)?cotxcot?(x)??coxttanx2cotx=1 1+cot2x=csc2x公式组一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 公式组六 sin(??x)??sinxsin2?(?x)??sinxsin?(?x)?sinxcos(??x)??cosxcos2?(?x)?cosxcos?(?x)??cosx

tan(??x)?tanxtan2?(?x)??tanxtan?(?x)??tanxcot(??x)?cotxcot2?(?x)??coxtco?t(?x)??coxt(二)角与角之间的互换

公式组一 公式组二

?co?s cos(???)?cos?cos??sin?sin? sin2??2sins??co2s??si2n??2co2s??1?1?2si2n? cos(???)?cos?cos??sin?sin? co2sin(???)?sin?cos??cos?sin? tan2??2tan?1?tan?2

sin(???)?sin?cos??cos?sin? sin??2?1?co?s 2tan(???)?tan??tan??1?cos? cos??

1?tan?tan?22tan??tan??1?cos?sin?1?cos? tan ????1?tan?tan?21?cos?1?cos?sin?tan(???)?公式组三 公式组四 公式组五 11?sin??????sin??????cos(???)?sin?2tan222 sin??1cos?sin???sin??????sin???????11?tan22sin(???)?cos?221cos?cos???cos??????cos??????21sin?sin????cos??????cos??????2 第 14 页 共 56 页

?sin?cos??高考复习——数学

1?tan2cos??1?tan2??2 2sin??sin??2cossin??sin??2sincos??cos??2cos

???2sincos??????222???2222tantan??1?tansin15??cos75???22???cos??????21tan(???)?cot?21cos(???)??sin?21tan(???)??cot?21sin(???)?cos?22?cos??cos???2sin???sin6?2,sin75??cos15??46?2,tan15??cot75??2?3,tan75??cot15??2?3. 410.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定义域 值域 周期性 奇偶性 单调性 y?sinx y?cosxR [?1,?1] y?tanx1? ??x|x?R且x?k???,k?Z?2?? y?cotx ?x|x?R且x?k?,k?Z?R ? y?Asin??x??? (A、?>0) R R [?1,?1] R ? ??A,A? 2? 2? 奇函数 2? 偶函数 [?2k?1??,2k?]奇函数 ???????k?,?k??2?2?奇函数 ?当??0,非奇非偶 当??0,奇函数 ??2k?????2k?????2(A),????1?????2(?A)?????? [??2?2k?,?k?,?k?1???上为减函数(k?Z) ??2上?2k?]为增函数;[?2k?,2上3??2k?]2?;上为增上为增函数函数(k?Z) [2k?, ?2k?1??]上为减函数 (k?Z) 上为增函数; ???2k????为减函数(k?Z) ??2(A),???????3?2k??2????(?A)?????上为减函数(k?Z) 注意:①y??sinx与y?sinx的单调性正好相反;y??cosx与y?cosx的单调性也同样相反.一般地,若y?f(x)在[a,b]上递增(减),则y??f(x)在[a,b]上递减(增). ②y?sinx与y?cosx的周期是?.

?x??)或y?cos(?x??)(??0)的周期T?③y?sin(y?tan2?▲y?.

xOx的周期为2?(?T??T?2?,如图,翻折无效).

2??x??)的对称轴方程是x?k??④y?sin(?2(k?Z),对称中心(k?,0);y?cos(?x??)的对称轴方

第 15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k?程是x?k?(k?Z),对称中心(k??1?,0);y?tan(?x??)的对称中心(,0).

22y?cos2x?原点对称????y??cos(?2x)??cos2x

tan??1,????k??⑤当tan?·

?2tan???1,????k??(k?Z);tan?·

?2(k?Z).

??⑥y?cosx与y?sin??x??2k??是同一函数,而y?(?x??)是偶函数,则

2??1y?(?x??)?sin(?x?k???)??cos(?x).

2⑦函数y?tanx在R上为增函数.(×) [只能在某个单调区间单调递增. 若在整个定义域,y?tanx为增函数,同样也是错误的].

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奇偶性的两个条件:一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都要),二是满足奇偶性条件,偶函数:f(?x)?f(x),奇函数:f(?x)??f(x))

1奇偶性的单调性:奇同偶反. 例如:y?tanx是奇函数,y?tan(x??)是非奇非偶.(定义域不关于

3原点对称)

奇函数特有性质:若0?x的定义域,则f(x)一定有f(0)?0.(0?x的定义域,则无此性质)

▲⑨y?sinx不是周期函数;y?sinx为周期函数(T??); y?cosx是周期函数(如图);y?cosx为周期函数(T??); y▲yx1/2xy=cos|x|图象1y?cos2x?的周期为?(如图),并非所有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例如:

2y=|cos2x+1/2|图象y?f(x)?5?f(x?k),k?R.

⑩y?acos??bsin??a2?b2sin(???)?cos??4、反三角函数: 函数y=sinx,?是?-?,??.

??22??b 有a2?b2?y. a?????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弦函数,记作???x???2,?2?????y=arcsinx,它的定义域是[-1,1],值域

函数y=cosx,(x∈[0,π])的反应函数叫做反余弦函数,记作y=arccosx,它的定义域是[-

1,1],值域是[0,π].

函数y=tanx,?值域是???,??.

???22?记作?????的反函数叫做反正切函数,?x??,??????22???y=arctanx,它的定义域是(-∞,+∞),

函数y=ctgx,[x∈(0,π)]的反函数叫做反余切函数,记作y=arcctgx,它的定义域是(-∞,

+∞),值域是(0,π).

高中数学第五章-平面向量

(1)向量的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2)向量的表示:几何表示法 AB;字母表示:a;

坐标表示法 a=xi+yj=(x,y).

第 16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3)向量的长度: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4)特殊的向量:零向量a=O?|a|=O.

单位向量aO为单位向量?|aO|=1.

(5)相等的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x1,y1)=(x2,y2)???x1?x2

?y1?y2(6) 相反向量:a=-b?b=-a?a+b=0 (7)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向量.记作a∥b.平行向量也称为共线向量. 3.向量的运算 运算类型 几何方法 坐标方法 运算性质 ????a?b?b?a 向量的 加法 1.平行四边形法则 2.三角形法则 ??a?b?(x1?x2,y1?y2) ??????(a?b)?c?a?(b?c) AB?BC?AC 向量的 减法 三角形法则 ??a?b?(x1?x2,y1?y2) ????a?b?a?(?b) ????????AB??BA,OB?OA?AB ?1.?a是一个向量,满数 乘 向 量 ??足:|?a|?|?||a| ??2.?>0时, ?a与a同向; ???<0时, ?a与a异向; ???=0时, ?a?0. ??a?b是一个数 ???(?a)?(??)a ??a?(?x,?y) ???(???)a??a??a ?????(a?b)??a??b ????a//b?a??b ????a?b?b?a ??????(?a)?b?a?(?b)??(a?b) 向 量 的 数 量 积 ????1.a?0或b?0时, ??a?b?0. ????a?0且b?0时,2.???? a?b?|a||b|cos(a,b)??a?b?x1x2?y1y2 ???????(a?b)?c?a?c?b?c ?2?2??a?|a|即|a|=x2?y2 ????|a?b|?|a||b| 4.重要定理、公式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个平面内任一向量,有且仅有一对实数λ1, λ2,使a=λ1e1+λ2e2.

(2)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a∥b?a=λb(b≠0)?x1y2-x2y1=O.

第 17 页 共 56 页

1图高考复习——数学

(3)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a2b=O?x1x2+y1y2=O. (4)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

设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为λ,即P1P=λPP2,则

OP=

?x?????y???11+OPOP2 (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 11??1??x1??x2,1?? (线段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 y1??y2.1??当λ=1时,得中点公式:

x1?x2?x?,?1?2 OP=(OP1+OP2)或?y?y22?y?1.?2? (5)平移公式

设点P(x,y)按向量a=(h,k)平移后得到点P′(x′,y′),

?x??x?h,则OP?=OP+a或?

?y?y?k.?曲线y=f(x)按向量a=(h,k)平移后所得的曲线的函数解析式为:

y-k=f(x-h)

(6)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abc???2R. sinAsinBsinC2

2

2

余弦定理:a=b+c-2bccosA, 222

b=c+a-2cacosB, 222

c=a+b-2abcosC.

(7)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ABC的三边为a,b,c,其高分别为ha,hb,hc,半周长为P,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为R,r. ①S△=1/2aha=1/2bhb=1/2chc ②S△=Pr ③S△=abc/4R

④S△=1/2sinC2ab=1/2ac2sinB=1/2cb2sinA ⑤S△=P?P?a??P?b??P?c? [海伦公式] ⑥S△=1/2(b+c-a)ra[如下图]=1/2(b+a-c)rc=1/2(a+c-b)rb

[注]: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4个,一个是内心,其余3个是旁心.

A如图: AA AcbcE cbaBODCFbED rFIBaCNrC aErBI

aaaFCB 图2 图3 图4

第 18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图1中的I为S△ABC的内心, S△=Pr

图2中的I为S△ABC的一个旁心,S△=1/2(b+c-a)ra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

?已知⊙O是△ABC的内切圆,若BC=a,AC=b,AB=c [注:s为△ABC的半周长,即

a?b?c] 2则:①AE=s?a=1/2(b+c-a) ②BN=s?b=1/2(a+c-b) ③FC=s?c=1/2(a+b-c)

综合上述:由已知得,一个角的邻边的切线长,等于半周长减去对边(如图4). 特例:已知在Rt△ABC,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r=

a?b?cab(如图3). ?2a?b?ctanA?tanB??tanC,?结论!

1?tanAtanB?在△ABC中,有下列等式成立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因为A?B???C,所以tan?A?B??tan???C?,所以

2AC2BD?AB2BC?BD?DC. ?在△ABC中,D是BC上任意一点,则AD?BC证明:在△ABCD中,由余弦定理,有AD2?AB2?BD2?2?AB?BDcosB?①

AB2?BC2?AC2?②,②代入①,化简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有cosB?2AB?BCAC2BD?AB2BC?BD?DC(斯德瓦定理) 可得,AD?BC2A图5①若AD是BC上的中线,ma?②若AD是∠A的平分线,ta?③若AD是BC上的高,ha??△ABC的判定:

2a12b2?2c2?a2; 2BDC2bc?p?p?a?,其中p为半周长; b?cp?p?a??p?b??p?c?,其中p为半周长.

c2?a2?b2?△ABC为直角△?∠A + ∠B =?

2c2<a2?b2?△ABC为钝角△?∠A + ∠B<c2>a2?b2?△ABC为锐角△?∠A + ∠B>

? 2? 2a2?b2?c2附:证明:cosC?,得在钝角△ABC中,cosC?0?a2?b2?c2?0,?a2?b2?c2

2ab?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定理: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的平方和.

a?b2?a?b2?2(a2?b2)

第 19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高中数学第五章空间向量

1.空间向量的概念:

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注:?空间的一个平移就是一个向量 ?向量一般用有向线段表示同向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或相等的向量 ?空间的两个向量可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2.空间向量的运算

定义:与平面向量运算一样,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向量运算如下

??OB?OA?AB?a?b ??BA?OA?OB?a?b

?OP??a(??R)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数乘分配律:?(a?b)??a??b

3 共线向量

?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a平

???????行于b记作a//b.

??????当我们说向量a、b共线(或a//b)时,表示a、b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

也可能是平行直线.

4.共线向量定理及其推论:

????????共线向量定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a//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λb.

?推论:如果l为经过已知点A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a的直线,那么对于任意一点O,点P在直线

l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t满足等式

OP?OA?ta.

其中向量a叫做直线l的方向向量. 5.向量与平面平行:

?????????已知平面?和向量a,作OA?a,如果直线OA平行于?或在?内,那么我们说向量a平行于平

?面?,记作:a//?.

通常我们把平行于同一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说明: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6.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a,b不共线,p与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x,y使p?xa?yb 第 20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推论: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

?????????????????????????????MP?xMA?yMB或对空间任一点O,有OP?OM?xMA?yMB ①

①式叫做平面MAB的向量表达式 7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

????????p?xa?yb?zc 推论:设O,A,B,C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都存在唯一的三个 有序实数x,y,z,使OP?xOA?yOB?zOC ????????????????8 空间向量的夹角及其表示:

??????????????已知两非零向量a,b,在空间任取一点O,作OA?a,OB?b,则?AOB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记作?a,b?;且规定0??a,b???,显然有?a,b???b,a?;若?a,b??,则称a与b互相

2??垂直,记作:a?b.

9.向量的模:

???????????设OA?a,则有向线段OA的长度叫做向量a的长度或模,记作:|a|. ??????10.向量的数量积: a?b?|a|?|b|?cos?a,b?.

??????已知向量AB?a和轴l,e是l上与l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作点A在l上的射影A?,作点B在l上

?????????????BABAB的射影,则叫做向量在轴l上或在e上的正射影.

??????????????????可以证明A?B?的长度|A?B?|?|AB|cos?a,e??|a?e|.

11.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2??(1)a?e?|a|cos?a,e?.(2)a?b?a?b?0.(3)|a|?a?a.

12.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1)(?a)?b??(a?b)?a?(?b).(2)a?b?b?a(交换律)(3)a?(b?c)?a?b?a?c(分配

律).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一.知识回顾:

(1)空间向量的坐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是横轴(对应为横坐标),y轴是纵轴(对应为纵轴),z轴是竖轴(对应为竖坐标). ①令a=(a1,a2,a3),b?(b1,b2,b3),则

第 21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a?b?(a1?b1,a2?b2,a3?b3)?a?(?a1,?a2,?a3)(??R)a?b?a1b1?a2b2?a3b3

a∥b?a1??b1,a2??b2,a3??b3(??R)?a1a2a3?? a?b?a1b1?a2b2?a3b3?0 b1b2b3a?a?a?a12?a22?a32(用到常用的向量模与向量之间的转化:a2?a?a?a?a?a)

??a1b1?a2b2?a3b3??a?b cos?a,b?????222222|a|?|b|a1?a2?a3?b1?b2?b3②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d?(x2?x1)2?(y2?y1)2?(z2?z1)2.

(2)法向量:若向量a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记作a??,如果a??那么向量a叫做平面?的法向量.

(3)用向量的常用方法:

①利用法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定理:如图,设n是平面?的法向量,AB是平面?的一条射线,其中A??,则点B到平面?的距离为|AB?n||n|. ②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理:设n1,n2分别是二面角??l??中平面?,?的法向量,则n1,n2所成的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大小(n1,n2方向相同,则为补角,n1,n2反方,则为其夹角). ③证直线和平面平行定理:已知直线a??平面?,A?B?a,C?D??,且CDE三点不共线,则a∥?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使AB??CD??CE.(常设AB??CD??CE求解?,?若?,?存在即证毕,若?,?不存在,则直线AB与平面相交).

An▲BB?CA▲n1CDE?n2??

高中数学第六章-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1) 不等(等)号的定义:a?b?0?a?b;a?b?0?a?b;a?b?0?a?b. (2) 不等式的分类:绝对不等式;条件不等式;矛盾不等式. (3) 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

(4) 同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b?b?a(对称性)

(2)a?b,b?c?a?c(传递性)

(3)a?b?a?c?b?c(加法单调性)

(4)a?b,c?d?a?c?b?d(同向不等式相加) (5)a?b,c?d?a?c?b?d(异向不等式相减)

第 22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6)a.?b,c?0?ac?bc

(7)a?b,c?0?ac?bc(乘法单调性)

(8)a?b?0,c?d?0?ac?bd(同向不等式相乘)

(9)a?b?0,0?c?d?ab?cd(异向不等式相除)

(10)a?b,ab?0?11(倒数关系) ?ab(11)a?b?0?an?bn(n?Z,且n?1)(平方法则) (12)a?b?0?na?nb(n?Z,且n?1)(开方法则)

3.几个重要不等式

(1)若a?R,则|a|?0,a2?0

(2)若a、b?R?,则a2?b2?2ab(或a2?b2?2|ab|?2ab)(当仅当a=b时取等号) (3)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 ab?a?b.(当仅当a=b时取等号)

2极值定理:若x,y?R?,x?y?S,xy?P,则:

1如果P是定值, 那么当x=y时,S的值最小; ○

2如果S是定值, 那么当x=y时,P的值最大. ○

利用极值定理求最值的必要条件: 一正、二定、三相等.

(4)若a、b、c?R?,则a?b?c3?abc(当仅当a=b=c时取等号) 3ba(5)若ab?0,则??2(当仅当a=b时取等号)

ab(6)a?0时,|x|?a?x2?a2?x??a或x?a;|x|?a?x2?a2??a?x?a

(7)若a、b?R,则||a|?|b||?|a?b|?|a|?|b| 4.几个著名不等式

(1)平均不等式: 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

211?ab?ab?a?ba2?b2(当仅当?.22a=b时取等号)即:

平方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a、b为正数):

2222a?ba?ba?ba?b22特别地,ab?((当a = b时,()?)??ab)

2222a2?b2?c2?a??b?c????(a,b,c?R,a?b?c时取等) 33??22?...?an??幂平均不等式:a12?a221(a1?a2?...?an)2 n2注:例如:(ac?bd)?(a?b)(c?d).

22221111111常用不等式的放缩法:①???2???(n?2)

nn?1n(n?1)nn(n?1)n?1n②n?1?n?1n?n?1?12n?1n?n?1?n?n?1(n?1)

(2)柯西不等式: 若a1,a2,a3,?,an?R,b1,b2,b3?,bn?R;则2222222(a1b1?a2b2?a3b3???anbn)2?(a1?a2?a3???an)(b12?b2?b3??bn)aaaa当且仅当1?2?3???n时取等号b1b2b3bn 第 23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3)琴生不等式(特例)与凸函数、凹函数

若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f(x),对于定义域中任意两点x1,x2(x1?x2),有

f(x1?x2f(x1)?f(x2))?或22f(x1?x2f(x1)?f(x2)

)?.22则称f(x)为凸(或凹)函数.

5.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

6.不等式的解法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根轴法).

步骤:正化,求根,标轴,穿线(偶重根打结),定解.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2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a≠0)解的讨论.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

f(x)?0?f(x)g(x)?0;g(x)?f(x)g(x)?0 f(x)?0??g(x)?g(x)?0(3)无理不等式:转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 ○1

?f(x)?0????定义域

f(x)?g(x)??g(x)?0??f(x)?g(x)? ○2

?f(x)?0?f(x)?0 ○3f(x)?g(x)??g(x)?0或??g(x)?02???f(x)?[g(x)]?f(x)?0? f(x)?g(x)??g(x)?02??f(x)?[g(x)](4).指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

af(x)?ag(x)(a?1)?f(x)?g(x);af(x)?ag(x)(0?a?1)?f(x)?g(x)

af(x)?b(a?0,b?0)?f(x)?lga?lgb(5)对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

?f(x)?0?logaf(x)?logag(x)(a?1)??g(x)?0;?f(x)?g(x)??f(x)?0? logaf(x)?logag(x)(0?a?1)??g(x)?0?f(x)?g(x)?(6)含绝对值不等式

1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去绝对值; ○2应用数形思想; ○

3应用化归思想等价转化 ○

g(x)?0|f(x)|?g(x)????g(x)?f(x)?g(x)?

g(x)?0|f(x)|?g(x)?g(x)?0(f(x),g(x)不同时为0)或??f(x)??g(x)或f(x)?g(x)?注:常用不等式的解法举例(x为正数): ①x(1?x)2?1124 ?2x(1?x)(1?x)?()3?2232722x2(1?x2)(1?x2)123423②y?x(1?x)?y? ?()??y?2232792 第 24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类似于y?sinxcos2x?sinx(1?sin2x),③|x?1|?|x|?|1|(x与1同号,故取等)?2

xxx高中数学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0????180?(0????). 注:①当??90?或x2?x1时,直线l垂直于x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x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a,0),(0,b),即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b(a?0,b?0)时,直线方程是:

xy??1. ab注:若y??222x?2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y??x?2,但若y??x?2(x?0)则不是333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kx?b,当k,b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k,b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b为定植,k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b)的直线束.②当

k为定值,b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平行直线.

3. ?两条直线平行:

l1∥l2?k1?k2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①l1和l2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l1和l2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l1,l2,它们在y轴上的纵截距是b1,b2,则l1∥l2?k1?k2,且b1?b2或l1,l2的斜率均不存在,即A1B2?B1A2是平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C1?C2)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l1,l2的倾斜角为?1,?2则l1∥l2??1??2.

?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则有l1?l2?k1k2??1这里的前提是l1,l2的斜率都存在. ②l1?l2?k1?0,且l2的斜率不存在或k2?0,且l1的斜率不存在. (即A1B2?A2B1?0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直线l1到l2的角(方向角);直线l1到l2的角,是指直线l1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2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0,?),当??90?时tan??k2?k1.

1?k1k2?两条相交直线l1与l2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指由l1与l2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

k2?k1??????900,tan??的正角?,又称为l1和l2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2?1?kk??12?l1:A1x?B1y?C1?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A2x?B2y?C2)?0(?为参数,

l:Ax?By?C?022?225. 过两直线?A2x?B2y?C2?0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 25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P(x0,y0),直线l:Ax?By?C?0,P到l的距离为d,则有d?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P1P2|?(x2?x1)2?(y2?y1)2.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OP|?Ax0?By0?CA?B22.

x2?y2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PP,其中P1(x1,y1),P2(x2,y2).则 12所成的比为?即PP1??PP2x1??x2y??y2 ,y?11??1??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k?tan?

x?4. 过两点Pk?1(x1,y1),P2(x2,y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当x1y2?y1.

x2?x1(x1?x2)

?x2,y1?y2(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90?,没有斜率 王新敞?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平行直线l1:Ax?By?C1?0,l2:Ax?By?C2?0(C1?C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则有d?C1?C2A?B22.

注;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x+By+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 m?R, C≠m). 2. 与直线:Ax+By+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m=0.( m?R)

3. 过定点(x1,y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x1)+B(y-y1)=0 (A,B不全为0)

4. 过直线l1、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 A2x+B2y+C2)=0 (λ?R) 注:该直线系不含l2.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对称直线也平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平分线.

?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y??x?b)对称的解法:y换x,x换y. 例:曲线f(x ,y)=0关于直线y=x–2对称曲线方程是f(y+2 ,x –2)=0.

②曲线C: f(x ,y)=0关于点(a ,b)的对称曲线方程是f(a – x, 2b – y)=0. 二、圆的方程.

1. ?曲线与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上的 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建立了如下关系: ①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②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图形). ?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实质上是曲线上任一点M(x,y)其坐标与方程f(x,y)?0的一种关系,曲线上任一

第 26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点(x,y)是方程f(x,y)?0的解;反过来,满足方程f(x,y)?0的解所对应的点是曲线上的点. 注:如果曲线C的方程是f(x ,y)=0,那么点P0(x0 ,y)线C上的充要条件是f(x0 ,y0)=0 2. 圆的标准方程:以点C(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x?a)2?(y?b)2?r2. 特例: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是:x2?y2?r2.

注:特殊圆的方程:①与x轴相切的圆方程(x?a)2?(y?b)2?b2 [r?b,圆心(a,b)或(a,?b)] ②与y轴相切的圆方程(x?a)2?(y?b)2?a2 [r?a,圆心(a,b)或(?a,b)] ③与x轴y轴都相切的圆方程(x?a)2?(y?a)2?a2 [r?a,圆心(?a,?a)] 3.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

?DE?当D?E?4F?0时,方程表示一个圆,其中圆心C??,??,半径r?2??222D2?E2?4F.

2当D2?E2?4F?0时,方程表示一个点???DE?,??. 2??2当D2?E2?4F?0时,方程无图形(称虚圆).

?x?a?rcos?注:①圆的参数方程:?(?为参数).

?y?b?rsin?②方程Ax2?Bxy?Cy2?Dx?Ey?F?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B?0且A?C?0且D2?E2?4AF?0. ③圆的直径或方程:已知A(x1,y1)B(x2,y2)?(x?x1)(x?x2)?(y?y1)(y?y2)?0(用向量可征). 4.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定点M(x0,y0)及圆C:(x?a)2?(y?b)2?r2.

①M在圆C内?(x0?a)2?(y0?b)2?r2 ②M在圆C上?(x0?a)2?(y0?b)2?r2 ③M在圆C外?(x0?a)2?(y0?b)2?r2 5.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圆C:(x?a)2?(y?b)2?r2(r?0); 直线l:Ax?By?C?0(A2?B2?0); 圆心C(a,b)到直线l的距离d?①d?r时,l与C相切;

22??x?y?D1x?E1y?F1?0附:若两圆相切,则??相减为公切线方程.

22?x?y?Dx?Ey?F?0222?Aa?Bb?CA?B22.

②d?r时,l与C相交;

附:公共弦方程:设 C1:x2?y2?D1x?E1y?F1?0 C2:x2?y2?D2x?E2y?F2?0 第 27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有两个交点,则其公共弦方程为(D1?D2)x?(E1?E2)y?(F1?F2)?0. ③d?r时,l与C相离.

22??x?y?D1x?E1y?F1?0附:若两圆相离,则??相减为圆心O1O2的连线的中与线方程.

22??x?y?D2x?E2y?F2?0??(x?a)2?(y?b)2?r2 由代数特征判断:方程组?用代入法,得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

?Ax?Bx?C?0?式为?,则:

??0?l与C相切; ??0?l与C相交; ??0?l与C相离.

注:若两圆为同心圆则x2?y2?D1x?E1y?F1?0,x2?y2?D2x?E2y?F2?0相减,不表示直线. 6. 圆的切线方程:圆x2?y2?r2的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是y?kx?1?k2r过圆x2?y2?Dx?Ey?F?0 上一点P(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Dx?x0y?y0?E?F?0. 22①一般方程若点(x0 ,y0)在圆上,则(x – a)(x0 – a)+(y – b)(y0 – b)=R2. 特别地,过圆x2?y2?r2上一点

AP(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

2?y1?y0?k(x1?x0)?b?y1?k(a?x1),联立求出k?切线方程. ②若点(x0 ,y0)不在圆上,圆心为(a,b)则?R??R2?1?BCD(a,b)7. 求切点弦方程:方法是构造图,则切点弦方程即转化为公共弦方程. 如图:ABCD四类共圆. 已知?O的方程x2?y2?Dx?Ey?F?0…① 又以ABCD为圆为方程为(x?xA)(x?a)?(y?yA)(x?b)?k2…② (xA?a)2?(yA?b)2…③,所以BC的方程即③代②,①②相切即为所求. R?4三、曲线和方程

21.曲线与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C和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 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纯粹性);

2) 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上(完备性)。则称方程f(x,y)=0为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 2.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建系设点,列式表标,简化检验; 2)参数法; 3)定义法, 4)待定系数法.

高中数学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

一、椭圆方程.

1. 椭圆方程的第一定义:

PF1?PF2?2a?F1F2方程为椭圆,PF1?PF2?2a?F1F2无轨迹,PF1?PF2?2a?F1F2以F1,F2为端点的线段

?①椭圆的标准方程:

第 28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i.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xa22?y2b2y?1(a?b?0). ii.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

a22?x2b2?1(a?b?0).

②一般方程:Ax?By?1(A?0,B?0).③椭圆的标准参数方程:

22x2a2?y2b2?x?acos??1的参数方程为?(一

y?bsin??象限?应是属于0???).

2?①顶点:(?a,0)(0,?b)或(0,?a)(?b,0).②轴:对称轴:x轴,y轴;长轴长2a,短轴长2b.③焦点:(?c,0)(c,0)或(0,?c)(0,c).④焦距:F1F2焦点半径: i. 设P(x0,y0)为椭圆

x2a2?a2a2c准线:x??或y??.⑥离心率:e?(0?e?1).⑦?2c,c?a?b.⑤

cca22?y2b2PF1?a?1(a?b?0)上的一点,F1,F2为左、右焦点,则 ?ex0,PF2?a?ex0?由椭圆方程的第二定义可以推出. ii.设P(x0,y0)为椭圆

x2b2?y2a2PF1??1(a?b?0)上的一点,F1,F2为上、下焦点,则 a?ey0,PF2?a?ey0?由椭圆方程的第二定义可以推出.

由椭圆第二定义可知:pF1?e(x0?a)?a?ex0(x0?0),pF2?e(a?x0)?ex0?a(x0?0)归结起来为―左加右减‖.

cc22注意:椭圆参数方程的推导:得N(acos?,bsin?)?方程的轨迹为椭圆. ⑧通径:垂直于x轴且过焦点的弦叫做通经.坐标:d??共离心率的椭圆系的方程:椭圆

x2a2?y2b2x2a2?y2b22b2a2b2b2(?c,)和(c,)

aa?1(a?b?0)的离心率是e?c(c?a2?b2),方程a?t(t是大于0的参数,a?b?0)的离心率也是e?x2a2?y2b2c 我们称此方程为共离心率的椭圆系方程. a?若P是椭圆:

?1上的点.F1,F2为焦点,若?F1PF2??,则?PF1F2的面积为b2tan?2(用余

弦定理与PF1?PF2?2a可得). 若是双曲线,则面积为b2?cot二、双曲线方程.

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PF1?PF2?2a?F1F2方程为双曲线PF1?PF2?2a?F1F2无轨迹?2.

▲y(bcos?,bsin?)(acos?,asin?)Nx

N的轨迹是椭圆PF1?PF2?2a?F1F2以F1,F2的一个端点的一条射线?①双曲线标准方程:

x2a2?y2b2?1(a,b?0),y2a2?x2b2?1(a,b?0). 一般方程:Ax2?Cy2?1(AC?0).

?①i. 焦点在x轴上:

a2x2y2xy顶点:(a,0),(?a,0) 焦点:(c,0),(?c,0) 准线方程x?? 渐近线方程:??0或2?2?0

cababa2yx(0,?a),(0,a). 焦点:(0,c),(0,?c). 准线方程:y??ii. 焦点在y轴上:顶点:. 渐近线方程:??0cab或

y2a2?x2b2?x?asec??x?btan??0,参数方程:?或? .

y?btan?y?asec??? 第 29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2a2c②轴x,y为对称轴,实轴长为2a, 虚轴长为2b,焦距2c. ③离心率e?. ④准线距(两准线的

ca2b2x2y2c222距离);通径. ⑤参数关系c?a?b,e?. ⑥焦点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方程2?2?1(F1,F2aaab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或分别为双曲线的上下焦点)

“长加短减”原则: MF1?ex0?aMF2?ex0?a 构成满足MF1?MF2?2a

▲M?F1??ex0?aM?F2??ex0?ay(与椭圆焦半径不同,椭圆焦半径要带符号

计算,而双曲线不带符号)

MF1?ey0?aMF2?ey0?aM?F1??ey0?a?M?F2??ey0?a?M'▲yF1MM

xF1F2M'F2x?等轴双曲线:双曲线x2?y2??a2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y??x,离心率e?2. ?共轭双曲线:以已知双曲线的虚轴为实轴,实轴为虚轴的双曲线,叫做已知双曲线的共轭双曲

x2y2x2y2x2y2线.2?2??与2?2???互为共轭双曲线,它们具有共同的渐近线:2?2?0.

ababab?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

x2a2?y2b2??(??0)的渐近线方程为

x2a2?y2b2?0如果双曲线的渐近线为

▲x2y2xy??0时,它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2?2??(??0). ababy4311例如:若双曲线一条渐近线为y?x且过p(3,?),求双曲线的方程?

22x2y21x22??1. 解:令双曲线的方程为:?y??(??0),代入(3,?)得8224?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F121F2x533区域①:无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②:即定点在双曲线上,1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3条; 区域③:2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4条;

区域④:即定点在渐近线上且非原点,1条切线,1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⑤:即过原点,无切线,无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

小结:过定点作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可以作出的直线数目可能有0、2、3、4条. (2)若直线与双曲线一支有交点,交点为二个时,求确定直线的斜率可用代入法与渐近线求交和“?”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同号. ?若P在双曲线n.

PF1d1m?e = . d2PF2nex2a2?y2b2?1,则常用结论1:P到焦点的距离为m = n,则P到两准线的距离比为m︰

简证:

常用结论2:从双曲线一个焦点到另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b.

三、抛物线方程.

第 30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3. 设p?0,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类型及其几何性质:

y2??2px x2?2py y2?2px 图形 ▲x2??2py ▲y▲y▲yyxOxOxOxO 焦点 准线 范围 对称轴 顶点 离心率 焦点 F(p,0) 2F(?x?p,0) 2 F(0,p) 2 F(0,?y?p) 2 p 2x?0,y?R x??p 2x?0,y?R p 2x?R,y?0 y??p 2x?R,y?0 x轴 y轴 (0,0) e?1 PF?2p?x1 2PF?p?x1 2PF?p?y1 2PF?p?y1 24ac?b2b?). 注:①ay?by?c?x顶点(4a2a②y2?2px(p?0)则焦点半径PF?x?P;x2?2py(p?0)则焦点半径为PF?y?P.

22③通径为2p,这是过焦点的所有弦中最短的.

?x?2pt2?x?2pt④y?2px(或x?2py)的参数方程为?(或?)(t为参数). 2y?2pty?2pt??22四、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4.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平面内到定点F和定直线l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的点的轨迹. 当0?e?1时,轨迹为椭圆;当e?1时,轨迹为抛物线; 当e?1时,轨迹为双曲线;当e?0时,轨迹为圆(e?c,当c?0,a?b时). a5. 圆锥曲线方程具有对称性. 例如:椭圆的标准方程对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是关于原点对称 因为具有对称性,所以欲证AB=CD, 即证AD与BC的中点重合即可. 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定义 椭圆 1.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a(2a>|F1F2|)的点的轨迹 双曲线 1.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2a(0<2a<|F1F2|)的点的轨迹 抛物线 2.与定点和直线的距离之比2.与定点和直线的距离之为定值e的点的轨迹(.01) 图形 方 标准方程 与定点和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y2=2px x2y2?2?1(a?b>0) 2abx2y2?2?1(a>0,b>0) 2ab 第 31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程 参数方程 ?x?acos??y?bsin? ?(参数?为离心角)─a?x?a,─b?y?b 原点O(0,0) (a,0), (─a,0), (0,b) , (0,─b) x轴,y轴; 长轴长2a,短轴长2b F1(c,0), F2(─c,0) ?x?asec??y?btan? ?(参数?为离心角)|x| ? a,y?R 原点O(0,0) (a,0), (─a,0) x轴,y轴; 实轴长2a, 虚轴长2b. F1(c,0), F2(─c,0) ?x?2pt2(t为参?y?2pt?数) x?0 (0,0) x轴 范围 中心 顶点 对称轴 焦点 焦距 离心率 准线 pF(,0) 2 e=1 2c (c=a?b) 222c (c=a?b) 22e?c(0?e?1) ae?c(e?1) aa2x=? c a2x=? cy=±x?? p 2渐近线 焦半径 通径 bx ar?a?ex 2r??(ex?a) r?x? 2p P p 22b aa2 c2b aa2 c2焦参数 1.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其他形式及相应性质. 2. 等轴双曲线 3. 共轭双曲线

5. 方程y2=ax与x2=ay的焦点坐标及准线方程. 6.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

高中数学第九章-立体几何

一、 平面.

1.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注: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2. 两个平面可将平面分成3或4部分.(①两个平面平行,②两个平面相交)

3. 过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可以确定1或3个平面.(①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平行,②三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内平行)

[注]: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三个平面,三条直线的公共点有0或1个. 4. 三个平面最多可把空间分成 8 部分.(X、Y、Z三个方向) 二、 空间直线.

1. 空间直线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反且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

第 32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

[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3)(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

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

③若直线a、b异面,a平行于平面?,b与?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

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3)(射影不一定只有直线,也可以是其他图形)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3)(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

⑦a,b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a?b,则a,b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

2.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3. 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如下图).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0?,180??) (直线与直线所成角???0?,90??) 1 1 2 (斜线与平面成角???0?,90??) 2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0?,90??)

方向相同方向不相同(向量与向量所成角??[0?,180?])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 5. 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的长度.

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

l1,l2是异面直线,则过l1,l2外一点P,过点P且与l1,l2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有,但与l1,l2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 (L1或L2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L1与L2平行的平面)

三、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

1. 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2.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注]:①直线a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a∥?. (3)(平面外一条直线) ②直线a与平面?内一条直线相交,则a与平面?相交. (3)(平面外一条直线)

③若直线a与平面?平行,则?内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a平行. (√)(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可利用平行的传递性证之)

④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 (3)(可能在此平面内) ⑤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3)(两个平面可能相交)

⑥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3)(两直线可能相交或者异面) ⑦直线l与平面?、?所成角相等,则?∥?.(3)(?、?可能相交)

3. 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4. 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

P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

? 若PA⊥?,a⊥AO,得a⊥PO(三垂线定理), aOA得不出?⊥PO. 因为a⊥PO,但PO不垂直OA. ?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

第 33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直于这个平面.(“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注]: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3)(可能相交,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的一个平面,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5. ?垂线段和斜线段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中,①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较长;②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相等,较长的斜线段射影较长;③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短.

[注]:垂线在平面的射影为一个点. [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直线.(3)] ?射影定理推论: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四、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

1. 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 2. 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哪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注]:一平面间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3.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4.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一: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两个平面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二:如果一个平面与一条直线垂直,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注:如果两个二面角的平面对应平面互相垂直,则两个二面角没有什么关系.

5.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另

P一个平面.

?推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平面,则它们交线垂直于第三平面. ?BMA证明:如图,找O作OA、OB分别垂直于l1,l2,

O因为PM??,OA??,PM??,OB??则PM?OA,PM?OB. θ6. 两异面直线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l?m2?n2?d2?2mncos?(?为锐角取加,?为钝取减,综

???上,都取加则必有???0,?)

2??7. ?最小角定理:cos??cos?1cos?2(?1为最小角,如图)

图2?最小角定理的应用(∠PBN为最小角)

图1简记为: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且又比交线夹角补角一半长,一定有4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又比交线夹角补角小,一定有2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又与交线夹角相等,一定有3条或者2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小,又与交线夹角一半小,一定有1条或者没有. 五、 棱锥、棱柱. 1. 棱柱.

?①直棱柱侧面积:S?Ch(C为底面周长,h是高)该公式是利用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矩形得出的. ②斜棱住侧面积:S?C1l(C1是斜棱柱直截面周长,l是斜棱柱的侧棱长)该公式是利用斜棱柱的侧

θθ1θ2面展开图为平行四边形得出的.

?{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

第 34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直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 四棱柱底面是侧棱垂直底面是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底面矩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底面是正方形正四棱柱侧面与正方体底面边长相等

?棱柱具有的性质:

①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矩形;正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

②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③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注:①棱柱有一个侧面和底面的一条边垂直可推测是直棱柱. (3) (直棱柱不能保证底面是钜形可如图)

②(直棱柱定义)棱柱有一条侧棱和底面垂直. ?平行六面体:

定理一: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交于一点,并且在交点处互相平分. .............[注]:四棱柱的对角线不一定相交于一点.

定理二: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的平方和.

推论一: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为?,?,?,则cos2??cos2??cos2??1. 推论二: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各侧面所成的角为?,?,?,则cos2??cos2??cos2??2. [注]:①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3)(斜四面体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可以为矩形) ②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3)(应是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直棱柱才行) .③对角面都是全等的矩形的直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3)(只能推出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底面为矩形) ④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 (两条边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若两条边相交,则应是充要条件)

2. 棱锥:棱锥是一个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注]:①一个棱锥可以四各面都为直角三角形.

②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V棱柱?Sh?3V棱柱.

?①正棱锥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的中心. [注]:i. 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ii. 正四面体是各棱相等,而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侧棱与底棱不一定相等

iii. 正棱锥定义的推论:若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即侧棱相等);底面为正多边形.

②正棱锥的侧面积:S?1Ch'(底面周长为C,斜高为h') 2S底cos?(侧面与底面成的二面角为?)

③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射影公式:S侧?附: c 以知c⊥l,cos??a?b,?为二面角a?l?b.

S底1b1则S1?a?l①,S2?l?b②,cos??a?b③ ?①②③得S侧?.

22cos?la注:S为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可分别多个三角形的方法).

第 35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棱锥具有的性质: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I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 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3)(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

A不知是否全等) baii. 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c简证:AB⊥CD,AC⊥BD? BC⊥AD. 令AB?a,AD?c,AC?b

BCDEF得BC?AC?AB?b?a,AD?c?BC?AD?bc?ac,已知a?c?b?0,b?a?c?0

A????DO'HBGC?ac?bc?0则BC?AD?0.

iii. 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 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O',则oo??AC,BO??AC?AC?平面OO?B?AC?BO??FGH?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EF?FG?EFGH为正方形. 3. 球:?球的截面是一个圆面. ①球的表面积公式:S?4?R2.

4②球的体积公式:V??R3.

3Or?纬度、经度:

①纬度:地球上一点P的纬度是指经过P点的球半径与赤道面所成的角的度数. ②经度:地球上A,B两点的经度差,是指分别经过这两点的经线与地轴所确定的二个半平面的二面角的度数,特别地,当经过点A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时,这个二面角的度数就是B点的经度. 附:①圆柱体积:V??r2h(r为半径,h为高)

1②圆锥体积:V??r2h(r为半径,h为高)

31③锥形体积:V?Sh(S为底面积,h为高)

3RO

4. ①内切球:当四面体为正四面体时,设边长为a,h?得

63232a,S底?a,S侧?a 344326321322426a?a?a?R??a?R?R?a/3?a?3?a. 434344344 第 36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11V??S?R?3?S底?R?S底?h 注:球内切于四面体:B?ACD侧33②外接球:球外接于正四面体,可如图建立关系式.

六. 空间向量.

1. (1)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亦称平行向量,指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注:①若a与b共线,b与c共线,则a与c共线.(3) [当b?0时,不成立] ②向量a,b,c共面即它们所在直线共面.(3) [可能异面]

③若a∥b,则存在小任一实数?,使a??b.(3)[与b?0不成立] ④若a为非零向量,则0?a?0.(√)[这里用到?b(b?0)之积仍为向量]

(2)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a ∥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具有唯一性),使a??b.

(3)共面向量:若向量a使之平行于平面?或a在?内,则a与?的关系是平行,记作a∥?. (4)①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b不共线,则向量P与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x、y使P?xa?yb.

②空间任一点、B、C,则OP?xOA?yOB?zOC(x?y?z?1)是PABC四点共面的充...O.和不共线三点......A.....要条件.(简证:OP?(1?y?z)OA?yOB?zOC?AP?yAB?zAC?P、A、B、C四点共面) 注:①②是证明四点共面的常用方法.

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a,b,c不共面...组x、y、z,使p?xa?yb?zc.

推论:设O、A、B、C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 都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 OP?xOA?yOB?zOC(这里隐含x+y+z≠1).

A注:设四面体ABCD的三条棱,AB?b,AC?c,AD?d,其

BM1中Q是△BCD的重心,则向量AQ?(a?b?c)用AQ?AM?MQ即证. 3GCD3. (1)空间向量的坐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轴是横轴(对应为横坐标),y轴是纵轴(对应为纵轴),z轴是竖轴(对应为竖坐标). ①令a=(a1,a2,a3),b?(b1,b2,b3),则 a?b?(a1?b1,a2?b2,a3?b3)?a?(?a1,?a2,?a3)(??R)a?b?a1b1?a2b2?a3b3

第 37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a∥b?a1??b1,a2??b2,a3??b3(??R)?a1a2a3?? a?b?a1b1?a2b2?a3b3?0 b1b2b3a?a?a?a12?a22?a32(用到常用的向量模与向量之间的转化:a2?a?a?a?a?a)

???a1b1?a2b2?a3b3?a?b cos?a,b?????222222|a|?|b|a1?a2?a3?b1?b2?b3②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d?(x2?x1)2?(y2?y1)2?(z2?z1)2.

(2)法向量:若向量a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记作a??,如果a??那么向量a叫做平面?的法向量.

(3)用向量的常用方法:

①利用法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定理:如图,设n是平面?的法向量,AB是平面?的一条射线,其中A??,则点B到平面?的距离为|AB?n||n|. ②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理:设n1,n2分别是二面角??l??中平面?,?的法向量,则n1,n2所成的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大小(n1,n2方向相同,则为补角,n1,n2反方,则为其夹角). ③证直线和平面平行定理:已知直线a??平面?,A?B?a,C?D??,且CDE三点不共线,则a∥?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使AB??CD??CE.(常设AB??CD??CE求解?,?若?,?存在即证毕,若?,?不存在,则直线AB与平面相交).

An▲BB?CA▲n1CDE?n2??

常用结论、方法和公式

1.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2. 已知:直二面角M-AB-N中,AE ? M,BF? N,∠EAB=?1,∠ABF=?2,异面直线AE与BF所成的角为?,则cos??cos?1cos?2;

3.立平斜公式:如图,AB和平面所成的角是?1,AC在平面内,BC和AB的射影BA1成?2,设∠ABC=?3,则cos?1cos?2=cos?3;

BDAA1C?4.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

(2)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第 38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5.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 6.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2)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

(4)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S射=S原cos?,其中?为平面角的大小,此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

特别: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交出现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7.空间距离的求法

(1)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 8.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则S侧cos?=S底;

9.已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因此有

cos2?+cos2?+cos2?=1; 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则有cos2?+cos2?+cos2?=2;

10.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与其体对角线长;

11.欧拉公式:如果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为V,面数为F,棱数为E.那么V+F-E=2;并且棱数E=各顶点连着的棱数和的一半=各面边数和的一半;

12.柱体的体积公式:柱体(棱柱、圆柱)的体积公式是V柱体=Sh.其中S是柱体的底面积,h是柱体的高.

13.直棱柱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S直棱柱侧= c? (c表示底面周长,?表示侧棱长) 14.棱锥的体积:V棱锥=

S棱柱全=S底+S侧

1Sh,其中S是棱锥的底面积,h是棱锥的高。 3215.球的体积公式V=?R3,表面积公式S?4?R;掌握球面上两点A、B间的距离求法:(1)计算线段AB的长,(2)计算球心角∠AOB的弧度数;(3)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AB的长;

43

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二项定理

一、两个原理.

1. 乘法原理、加法原理. 2. 可以有重复元素的排列. .......

从m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n个元素,元素可以重复出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那么第一、

第 39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第二……第n位上选取元素的方法都是m个,所以从m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n个元素可重复排列数m·m·… m = mn.. 例如:n件物品放入m个抽屉中,不限放法,共有多少种不同放法? (解:m种) 二、排列. 1. ?对排列定义的理解.

定义: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相同排列.

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也必须完全相同. ?排列数.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

m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数,用符号An表示.

n?排列数公式:

Am?n(n?1)?(n?m?1)?n!(m?n,n,m?N)

(n?m)!注意:n?n!?(n?1)!?n! 规定0! = 1

mmmm?1mm?1mm?10 An 规定Cn?CnAn??nAnn?1 1?An?Am?Cn?An?mAn?12. 含有可重元素的排列问题. ......

对含有相同元素求排列个数的方法是:设重集S有k个不同元素a1,a2,…...an其中限重复数为n1、n2……nk,且n = n1+n2+……nk , 则S的排列个数等于n?n!.

n1!n2!...nk!例如:已知数字3、2、2,求其排列个数n?(1?2)!?3又例如:数字5、5、5、求其排列个数?其排列

1!2!个数n?3!?1.

3!三、组合. 1. ?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Amn(n?1)?(n?m?1)n!m?组合数公式:C?n? C?nmm!m!(n?m)!Ammn?两个公式:①Cn?Cmn?mn; ②Cm?1mmn?Cn?Cn?1

①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后就剩下n-m个元素,因此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n-m个元素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是一样多的就是说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n-m个元素的唯一的一个组合.

(或者从n+1个编号不同的小球中,n个白球一个红球,任取m个不同小球其不同选法,分二类,一

1m?1m类是含红球选法有Cm?n?C11?Cn一类是不含红球的选法有Cn)

②根据组合定义与加法原理得;在确定n+1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方法时,对于某一元素,只存在

1取与不取两种可能,如果取这一元素,则需从剩下的n个元素中再取m-1个元素,所以有Cm?n,如果

第 40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不取这一元素,则需从剩余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所以共有Cn种,依分类原理有

1mCm?n?Cmn?Cn?1.

m?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

区别:前者是―排成一排‖,后者是―并成一组‖,前者有顺序关系,后者无顺序关系. ?①几个常用组合数公式 012nCn?Cn?Cn???n?2 n024135Cn?Cn?Cn???Cn?Cn?Cn???2n?1mmmm?1Cm?C?C?C?Cnm?1m?2m?nm?n?1k?1kCkn?nCn?1

11?1Ck?Cknn?1k?1n?1②常用的证明组合等式方法例. i. 裂项求和法. 如:

123n1n?111?????1???) (利用2!3!4!(n?1)!(n?1)!n!(n?1)!n!ii. 导数法. iii. 数学归纳法. iv. 倒序求和法.

m?1mC3?C4?C5??Cn?Cn?1. v. 递推法(即用Cmn?Cn?Cn?1递推)如:

33334vi. 构造二项式. 如:(Cn)?(Cn)???(Cn)?C2n

证明:这里构造二项式(x?1)n(1?x)n?(1?x)2n其中xn的系数,左边为

01n?12n?2n00212n2?C2n Cn?Cnn?Cn?Cn?Cn?Cn???Cn?Cn?(Cn)?(Cn)???(Cn),而右边

0212n2nn四、排列、组合综合.

1. I. 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题方法及题型: ①直接法. ②排除法. ③捆绑法:在特定要求的条件下,将几个相关元素当作一个元素来考虑,待整体排好之后再考虑它们―局部‖的排列.它主要用于解决―元素相邻问题‖,例如,一般地,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列,要求其中某m(m?n)?m?1mn?m?1m个元素必相邻的排列有Ann?m?1?Am个.其中An?m?1是一个―整体排列‖,而Am则是―局部排列‖.

22又例如①有n个不同座位,A、B两个不能相邻,则有排列法种数为An. ?An?11?A2?12. ②有n件不同商品,若其中A、B排在一起有Ann?1?A22?1. ③有n件不同商品,若其中有二件要排在一起有An?Ann?1注:①③区别在于①是确定的座位,有A2种;而③的商品地位相同,是从n件不同商品任取的2个,2有不确定性.

④插空法:先把一般元素排列好,然后把待定元素插排在它们之间或两端的空档中,此法主要解决―元素不相邻问题‖.

第 41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mm例如:n个元素全排列,其中m个元素互不相邻,不同的排法种数为多少?An(插空法),n?m?An?m?1当n – m+1≥m, 即m≤n?1时有意义.

2⑤占位法:从元素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元素应优先排列,然后再排其他一般元素;从位置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位置应优先考虑,然后再排其他剩余位置.即采用―先特殊后一般‖的解题原则.

⑥调序法:当某些元素次序一定时,可用此法.解题方法是:先将n个元素进行全排列有Ann种,m(m?n)个元素的全排列有Amm种,由于要求m个元素次序一定,因此只能取其中的某一种排法,可以利用除法起到去调序的作用,即若n个元素排成一列,其中m个元素次序一定,共有例如:n个元素全排列,其中m个元素顺序不变,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m解法一:(逐步插空法)(m+1)(m+2)…n = n!/ m!;解法二:(比例分配法)Ann/Am.

nnCkn?C(k?1)nn?CnAnnAmm种排列方法.

⑦平均法:若把kn个不同元素平均分成k组,每组n个,共有

Akk.

C2例如:从1,2,3,4中任取2个元素将其平均分成2组有几种分法?有4?3(平均分组就用不着管

2!组与组之间的顺序问题了)又例如将200名运动员平均分成两组,其中两名种子选手必在一组的概率是多少? (P?82C18C210C20/2!)

注意:分组与插空综合. 例如:n个元素全排列,其中某m个元素互不相邻且顺序不变,共有多少种排法?有An?m?An?m?1/Am,当n – m+1 ≥m, 即m≤n?1时有意义.

n?mmm2⑧隔板法:常用于解正整数解组数的问题.

例如:x1?x2?x3?x4?12的正整数解的组数就可建立组合模型将12个完全相同的球排成一列,在它们之间形成11个空隙中任选三个插入3块摸板,把球分成4个组.每一种方法所得球的数目依次为x1,x2,x3,x4显然x1?x2?x3?x4?12,故(x1,x2,x3,x4)是方程的一组解.反之,方程的任何一组解(y1,y2,y3,y4),对应着惟一的一种在12个球之间插入隔板的方式,故方程的解和插板的方法一一对应. 即方程的解的组

3数等于插隔板的方法数C11.

注意:若为非负数解的x个数,即用a1,a2,...an中ai等于xi?1,有

x1?x2?x3...?xn?A?a1?1?a2?1?...an?1?A,进而转化为求a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CA?n .

n?1⑨定位问题: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元素作排列规定某r个元素都包含在内,并且都排在某r个指定位置则有

?rArrAkn?r.

例如: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其中某个元素必须固定在(或不固定在)某一

位置上,共有多少种排法?

第 42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1m1m?1固定在某一位置上:Am不在某一位置上:An?An?1或An?(一类是不取出特殊元素a,n?1;1?Am?1?An?1mm?1有

mAn?1,一类是取特殊元素a,有从m-1个位置取一个位置,然后再从n-1个元素中取m-1,这与用

插空法解决是一样的) ⑩指定元素排列组合问题.

i. 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的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r个元素都包含在内 。先C

k?rkrk?r后A策略,排列CrrCn?rAk;组合CrCn?r.

ii. 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r个元素都不包含在内。先C

k后A策略,排列Cn?rkAkk;组合Cn?r.

iii 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k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每个排列(或组合)都只包含某

sk?ssk?skCCCAr个元素中的s个元素。先C后A策略,排列rn?rk;组合rCn?r.

II. 排列组合常见解题策略:

①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策略;②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策略;③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的策略(处理排列组合综合性问题一般是先选元素,后排列);④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策略;⑤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策略;

⑥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策略;⑦定序问题除法处理策略;⑧分排问题直排处理的策略;⑨―小集团‖排列问题中先整体后局部的策略;⑩构造模型的策略. 2. 组合问题中分组问题和分配问题. ①均匀不编号分组: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不编号的m组,假定其中r组元素个数相等,不管是否分尽,其分法种数为A/Ar(其中A为非均匀不编号分组中分法数).如果再有K组均匀分组应再除以Ak. rk244例:10人分成三组,各组元素个数为2、4、4,其分法种数为C10C8C4/A22?1575.若分成六组,各组1122224人数分别为1、1、2、2、2、2,其分法种数为C10C9C8C6C4C2/A22?A4

②非均匀编号分组: n个不同元素分组,各组元素数目均不相等,且考虑各组间的顺序,其分法种数为

A?Amm233例:10人分成三组,各组人数分别为2、3、5,去参加不同的劳动,其安排方法为:C10?C8?C55?A3种.

若从10人中选9人分成三组,人数分别为2、3、4,参加不同的劳动,则安排方法有C10C8C5?A3种 ③均匀编号分组:n个不同元素分成m组,其中r组元素个数相同且考虑各组间的顺序,其分法种数为

m. A/Arr?Am2343244C10C8C43?A3 例:10人分成三组,人数分别为2、4、4,参加三种不同劳动,分法种数为2A2④非均匀不编号分组: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不编号的m组,每组元素数目均不相同,且不考虑各组间

m2m1mkCA?C顺序,不管是否分尽,其分法种数为nn-m1…Cn-(m1?m2?...?mk-1)

235例:10人分成三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3、5,其分法种数为C10C8C5?2520若从10人中选出6人分成

第 43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3三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2、3,其分法种数为C101C92C7?12600.

五、二项式定理.

0n01n?1rn?rrn0n1. ?二项式定理:(a?b)n?Cnab?Cnab???Cnab???Cnab.

展开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项数:共有n?1项;

012r② 系数:依次为组合数Cn,Cn,Cn,?,Cn,?,Cnn;

③ 每一项的次数是一样的,即为n次,展开式依a的降幕排列,b的升幕排列展开.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

(a?b)n展开式中的第r?1项为:Tr?1?Cnarn?rrb(0?r?n,r?Z).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①在二项展开式中与首未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②二项展开式的中间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nI. 当n是偶数时,中间项是第?1项,它的二项式系数C2n最大;

2n?1n?1II. 当n是奇数时,中间项为两项,即第项和第?1项,它们的二项式系数C22③系数和:

01nCn?Cn???Cnn?202413Cn?Cn?Cn???Cn?Cn???2n?1n?1n?12?C2最大. nnn

附:一般来说(ax?by)n(a,b为常数)在求系数最大的项或最小的项时均可直接根据性质二求解. 当...........

?Ak?Ak?1,?Ak?Ak?1或?(Ak为Tk?1的系数或系数的绝对值)的办法a?1或b?1时,一般采用解不等式组?A?AA?Ak?1k?1?k?k来求解.

?如何来求(a?b?c)n展开式中含apbqcr的系数呢?其中p,q,r?N,且p?q?r?n把

r先找出含有Cr的项Cn另一方面在(a?b)n?r中含有bq(a?b?c)n?[(a?b)?c]n视为二项式,(a?b)n?rCr,pqrnqn?r?qqqpq的项为Cn?rab?Cn?rab,故在(a?b?c)中含abc的项为CnCn?rabc.其系数为

rqpqrrCnCn?qr?(n?r)!n!n!pqr???CnCn?pCr.

r!(n?r)!q!(n?r?q)!r!q!p!2. 近似计算的处理方法.

当a的绝对值与1相比很小且n不大时,常用近似公式(1?a)n?1?na,因为这时展开式的后面部分

2233nnCna?Cna???Cna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类似地,有(1?a)n?1?na但使用这两个公式时应注意a的

条件,以及对计算精确度的要求.

高中数学第十一章-概率

第 44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1. 概率: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反之,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

1m,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P(A)?. nn3. ①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即

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推广:P(A1?A2???An)?P(A1)?P(A2)???P(An).

②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 例如:从1~52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抽到...............―红桃‖与抽到―黑桃‖互为互斥事件,因为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又不能保证其中一个必然发生,故不是对立事件.而抽到―红色牌‖与抽到黑色牌―互为对立事件,因为其中一个必发生.

互斥注意:i.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P(A)?P(A)?P(A?A)?1.

对立ii.互为对立的两个事件一定互斥,但互斥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③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如果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由此,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等于这两个事件发生概率之和,这时我们也可称这两个事件为独立事件.例如:从一副扑克牌(52张)中任抽一张设A:―抽到老K‖;B:―抽到红牌‖则 A应与B互为独立事件[看上去A与B有关系很有可能不是独立事件,但

P(A)?412611.又事件AB表示―既抽到老K对抽到红牌‖即―抽到红桃老K?,P(B)??,P(A)?P(B)?5213522265226或方块老K‖有P(A?B)?2?1,因此有P(A)?P(B)?P(A?B).

推广:若事件A1,A2,?,An相互独立,则P(A1?A2?An)?P(A1)?P(A2)?P(An).

注意:i. 一般地,如果事件A与B相互独立,那么A 与B,A与B,A与B也都相互独立.

ii. 必然事件与任何事件都是相互独立的.

iii. 独立事件是对任意多个事件来讲,而互斥事件是对同一实验来讲的多个事件,且这多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故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必然影响,因此互斥事件一定不是独立事件. ④独立重复试验: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次试验是独立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

kn?k发生k次的概率:Pn(k)?Ck. nP(1?P)4. 对任何两个事件都有P(A?B)?P(A)?P(B)?P(A?B)

第十二章-概率与统计

一、随机变量.

1. 随机试验的结构应该是不确定的.试验如果满足下述条件: ①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情形下重复进行;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③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这些结果中的一个,但在一次试验之前却不能肯定这次试验会出现哪一个结果. 它就被称为一个随机试验.

2. 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若ξ是一个随机变量,a,b是常数.则??a??b也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地,若ξ是随机变量,f(x)是连续函数或单调函数,则f(?)也是随机变量.也就是说,随机变量的某些函数也是随机变量.

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x1,x2,?,xi,?

ξ取每一个值x1(i?1,2,?)的概率P(??xi)?pi,则表称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第 45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 x1 x2 … xi … p1 p2 pi P … … 有性质①p1?0,i?1,2,?; ②p1?p2???pi???1. 注意:若随机变量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例如:??[0,5]即?可

以取0~5之间的一切数,包括整数、小数、无理数. 3. ?二项分布: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

kn?k生k次的概率是:P(ξ?k)?Ck[其中k?0,1,?,n,q?1?p] npq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B(n·p),其

kn?k中n,p为参数,并记Ck?b(k;n?p). npq?二项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①二项分布,实际是对n次独立重复试验.关键是看某一事件是否是进行n次独立重复,且每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如果不满足此两条件,随机变量就不服从二项分布. ②当随机变量的总体很大且抽取的样本容量相对于总体来说又比较小,而每次抽取时又只有两种试验结果,此时可以把它看作独立重复试验,利用二项分布求其分布列.

4. 几何分布:―??k‖表示在第k次独立重复试验时,事件第一次发生,如果把k次试验时事件A发生记为Ak,事A不发生记为Ak,P(Ak)?q,那么P(ξ?k)?P(A1A2?Ak?1Ak).根据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分式:P(ξ?k)?P(A1)P(A2)?P(Ak?1)P(Ak)?qk?1p(k?1,2,3,?)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列. ? 1 q 2 qp 3 q2p … … k qk?1p … … P 我们称ξ服从几何分布,并记g(k,p)?qk?1p,其中q?1?p.k?1,2,3?

5. ?超几何分布:一批产品共有N件,其中有M(M<N)件次品,今抽取n(1?n?N)件,则其中的次品数ξ是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为P(ξ?k)?kkCM?CNn??MnCN?(0?k?M,0?n?k?N?M).〔分子是从M件

r次品中取k件,从N-M件正品中取n-k件的取法数,如果规定m<r时Cm?0,则k的范围可以写为

k=0,1,…,n.〕 ?超几何分布的另一种形式:一批产品由 a件次品、b件正品组成,今抽取n件(1≤n≤a+b),则次品数ξ的分布列为P(ξ?k)?n?kCka?CbCa?nbk?0,1,?,n..

?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

设一批产品由a件次品、b件正品组成,不放回抽取n件时,其中次品数ξ服从超几何分布.若放回式抽取,则其中次品数?的分布列可如下求得:把a?b个产品编号,则抽取n次共有(a?b)n个可能结果,等可能:(η?k)含CabB(n?knkn?k个结果,故P(η?k)?kn?kCknab(a?b)n?Ckn(akan?k)(1?),k?0,1,2,?,n,即?~a?ba?ba).[我们先为k个次品选定位置,共Ckn种选法;然后每个次品位置有a种选法,每个正品位置a?b有b种选法] 可以证明:当产品总数很大而抽取个数不多时,P(ξ?k)?P(η?k),因此二项分布可作为

超几何分布的近似,无放回抽样可近似看作放回抽样.

第 46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二、数学期望与方差.

1. 期望的含义: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 ? x1 x2 … xi … p1 p2 pi P … … 则称E??x1p1?x2p2???xnpn??为ξ的数学期望或平均数、均值.数学期望又简称期望.数学期望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2. ?随机变量??a??b的数学期望:E??E(a??b)?aE??b ①当a?0时,E(b)?b,即常数的数学期望就是这个常数本身. ②当a?1时,E(??b)?E??b,即随机变量ξ与常数之和的期望等于ξ的期望与这个常数的和. ③当b?0时,E(a?)?aE?,即常数与随机变量乘积的期望等于这个常数与随机变量期望的乘积. ?单点分布:E??c?1?c其分布列为:P(??1)?c. ξ 0 1 ?两点分布:E??0?q?1?p?p,其分布列为:(p + q = 1)

P q p ?二项分布:E???k?k!(n?k)!pn!k?qn?k?np 其分布列为

?~B(n,p).(P为发生?的概率)

?几何分布:E??1 其分布列为?~q(k,p).(P为发生?的概率) p3.方差、标准差的定义:当已知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为P(??xk)?pk(k?1,2,?)时,则称

D??(x1?E?)2p1?(x2?E?)2p2???(xn?E?)2pn??为

ξ的方差. 显然D??0,故???D?.??为ξ的根方差或标

准差.随机变量ξ的方差与标准差都反映了随机变量ξ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D?越小,...稳定性越高,波动越小. ...........4.方差的性质.

?随机变量??a??b的方差D(?)?D(a??b)?a2D?.(a、b均为常数) ?单点分布:D??0 其分布列为P(??1)?p ?两点分布:D??pq 其分布列为:(p + q = 1) ?二项分布:D??npq ?几何分布:D??qp2ξ P 0 q 1 p

5. 期望与方差的关系. ?如果E?和E?都存在,则E(???)?E??E? ?设ξ和?是互相独立的两个随机变量,则E(??)?E??E?,D(???)?D??D? ?期望与方差的转化:D??E?2?(E?)2 ?E(??E?)?E(?)?E(E?)(因为E?为一常数)?E??E??0. 三、正态分布.(基本不列入考试范围)

1.密度曲线与密度函数: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ξ,位于x轴上方,ξ落在任一区间[a,b)内的概率等于它与x轴.直线x?a与直线x?b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如图阴影部分)的曲线叫ξ的密度曲线,以其作为 图像的函数f(x)叫做ξ的密度函数,由于―x?(??,??)‖ 是必然事件,故密度曲线与x轴所夹部分面积等于1.

ab▲yy=f(x)x(x??)22?22. ?正态分布与正态曲线:如果随机变量ξ的概率密度为:f(x)?12??e?. (x?R,?,?为常数,

第 47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且??0),称ξ服从参数为?,?的正态分布,用?~N(?,?2)表示.f(x)的表达式可简记为N(?,?2),它的密度曲线简称为正态曲线.

?正态分布的期望与方差:若?~N(?,?2),则ξ的期望与方差分别为:E???,D???2.

?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在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 ②曲线关于直线x??对称. ③当x??时曲线处于最高点,当x向左、向右远离时,曲线不断地降低,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钟形曲线. ④当x<?时,曲线上升;当x>?时,曲线下降,并且当曲线向左、向右两边无限延伸时,以x轴为渐近线,向x轴无限的靠近. ⑤当?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

3. ?标准正态分布:如果随机变量ξ的概率函数为?(x)?12?e?x22(???x???),则称ξ服从标准正态

分布. 即?~N(0,1)有?(x)?P(??x),?(x)?1??(?x)求出,而P(a<ξ≤b)的计算则是P(a???b)??(b)??(a).

注意:当标准正态分布的?(x)的X取0时,有?(x)?0.5当?(x)的X取大于0的数时,有?(x)?0.5.比如?(0.5??0.5???)?0.0793?0.5则

?必然小于0,如图.

▲yS?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间的关系:若?~N(?,?2)则ξ的分布函数通

x常用F(x)表示,且有P(ξ?x)?F(x)??(x?μ). σa标准正态分布曲线S阴=0.5Sa=0.5+S4.?―3?‖原则.

假设检验是就正态总体而言的,进行假设检验可归结为如下三步:①提出统计假设,统计假设里的变量

服从正态分布N(?,?2).②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a是否落入范围(??3?,??3?).③做出判断:如果

a?(??3?,??3?),接受统计假设. 如果a?(??3?,??3?),由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就拒绝统计假设.

?―3?‖原则的应用: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2)则 ξ落在(??3?,??3?)内的概率为99.7% 亦即落在(??3?,??3?)之外的概率为0.3%,此为小概率事件,如果此事件发生了,就说明此种产品不合格(即ξ不服从正态分布).

高中数学第十三章-极 限

1. ?第一数学归纳法:①证明当n取第一个n0时结论正确;②假设当n?k(k?N?,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设P(n)是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当n?n0(n0?N?)时,P(n)成立;

②假设当n?k(k?N?,k?n0)时,P(n)成立,推得n?k?1时,P(n)也成立.

第 48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自然数n?n0时,P(n)都成立. 2. ?数列极限的表示方法: ①liman?a

n??②当n??时,an?a. ?几个常用极限: ①limC?C(C为常数)

n??②limn??1kn③对于任意实常数,

n???0(k?N,k是常数)

当|a|?1时,liman?0

当a?1时,若a = 1,则liman?1;若a??1,则liman?lim(?1)n不存在

n??n??n??当a?1时,liman不存在

n???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liman?a,limbb?b,那么

n??n??①lim(an?bn)?a?b

n??②lim(an?bn)?a?b

n??③limana?(b?0)

n??bnb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n??lim(C?an)?limC?liman?Ca.

n??n???数列极限的应用:

求无穷数列的各项和,特别地,当q?1时,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为S?a1(q?1). 1?q(化循环小数为分数方法同上式) 注:并不是每一个无穷数列都有极限. 3. 函数极限;

?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x0(但不等于x0)时,如果函数f(x)无限趋进于一个常数a,就是说当x趋近于x0时,函数f(x)的极限为a.记作limf(x)?a或当x?x0时,f(x)?a.

x?x0注:当x?x0时,f(x)是否存在极限与f(x)在x0处是否定义无关,因为x?x0并不要求x?x0.(当然,

f(x)在x0是否有定义也与f(x)在x0处是否存在极限无关.?函数f(x)在x0有定义是limf(x)存在的

x?x0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如P(x)???x?1x?1在x?1处无定义,但limP(x)存在,因为在x?1处左右极限均等于零.

?x?1x?1x?1??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第 49 页 共 56 页

高考复习——数学

如果limf(x)?a,limg(x)?b,那么

x?x0x?x0①lim(f(x)?g(x))?a?b

x?x0②lim(f(x)?g(x))?a?b

x?x0③limx?x0f(x)a?(b?0) g(x)b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x?x0lim(C?f(x))?Climf(x).

x?x0x?x0lim[f(x)]n?[limf(x)]n(n?N?)

x?x0注:①各个函数的极限都应存在.

②四则运算法则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极限的情况,但不能推广到无限个情况. ?几个常用极限: ①lim1?0 n??xx???x???②limax?0(0<a<1);limax?0(a>1) ③limsinxx?1?lim?1

x?0xx?0sinx11④lim(1?)x?e,lim(1?x)x?e(e?2.71828183)

x?0x??x4. 函数的连续性:

?如果函数f(x),g(x)在某一点x?x0连续,那么函数f(x)?g(x),f(x)?g(x),处都连续.

?函数f(x)在点x?x0处连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函数f(x)在点x?x0处有定义;②limf(x)存在;③函数f(x)在点x?x0处的极限值等于该点的

x?x0f(x)(g(x)?0)在点x?x0g(x)函数值,即limf(x)?f(x0).

x?x0?函数f(x)在点x?x0处不连续(间断)的判定:

如果函数f(x)在点x?x0处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则称x0为函数f(x)的不连续点.

①f(x)在点x?x0处没有定义,即f(x0)不存在;②limf(x)不存在;③limf(x)存在,但

x?x0x?x0x?x0limf(x)?f(x0).

5. 零点定理,介值定理,夹逼定理: ?零点定理:设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那么在开区间(a,b)内至少有函数f(x)的一个零点,即至少有一点?(a<?<b)使f(?)?0.

?介值定理:设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在这区间的端点取不同函数值,f(a)?A,f(b)?B,那么对于A,B之间任意的一个数C,在开区间(a,b)内至少有一点?,使得f(?)?C(a<?<b).

第 50 页 共 5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