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吉林省延边汪清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吉林省延边汪清县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

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及课内知识(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俗小说,应是以民间最喜爱的题材,以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所写的,目前还不为纯文学家和理论家看重的小说。通俗小说是个相对概念,若要较为准确地把握通俗小说,不能不与“纯文学”小说从整体上作一番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分。从两种小说的源流看,虽然共同发端于上古神话,通俗小说却是沿着传说口传历史市人小说说话话本小说通俗小说一脉发展而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通俗小说的文化积淀主要是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纯文学”小说是沿着先秦散文志人、志怪唐人传奇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一脉发展而来,它的文化积淀形式主要表现为文人墨客的雅趣、奇趣。从创作方法上看,“纯文学”小说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通俗小说则偏重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偶见的、特殊的、曲折的、新奇的素材,选材面相对较窄,故而情节和人物多有似曾相识之感。“纯文学”小说不屑于程式化,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注重文字的精美,结构的精巧,内涵的深刻,情节不构成它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纯文学”小说不是靠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来媚悦读者。通俗小说则往往是遵循传统模式、情节密集、悬念迭起,富有浓厚的戏剧性色彩,娱乐消遣性表现得更为强烈。为增强传播效果,通俗小说比较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尽可能用村言但语、浅近易懂的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语言创作,但语言不构成它的本质特征。从创作动机看,“纯文学”小说追求审美趣味的雅致,蕴藉含蓄地表达作者对人类、对社会乃至自然界的某些总是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考,因而“纯文学”小说能表现出鲜明的美文学风貌。,币通俗小说主要是满足和适应世俗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并不看重对个人性灵的抒发,故而作者常常为某种实利主义目的驱使,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编派一些富有传奇性、趣味性的故事,因此通俗小说表现出厚重的商品属性。从价值取向上看,“纯文学”小说常常流溢出理性的美感,具有塑造人类灵魂、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意义。币通俗小说有时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但不具有向社会提供启发性或隐喻性艺术形象的任务,它主要是弘扬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通俗文化和民族精神,表现人世间的道德美、人性美、世情美、风俗美。

通过对两种小说样式的对比,我们基本能看出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重大差别,这两种形态的小说是不能混淆的,有了这种差别,对“什么是中国通俗小说”问题,就可以作出这样的解答或界定:通俗小说是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和一定程式创作的,以较大密度的情节,艺术地表现世俗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伦理观念,并以此为特征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文学样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小说是相对于“纯文学”小说而言的一个概念,选材具有宽广性、典型性的特点。 B.通俗小说是沿着传说日传历史市人小说传奇话本小说通俗小说而趋于完善的。

C.通俗小说表现世俗民众的奇趣、俗趣,具有风俗美;“纯文学”小说追求雅致美和蕴藉美。D.通俗小说有时向社会提供启发和隐喻,能起到人生教科书的作用,而“纯文学”小说则 不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比较论证的方法,分析了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不同,旨在阐明“纯文学”小说的特点。

B.文章从发展轨迹、创作方法、创作动机、价值取向等方面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进行了比较。

C.文章不仅从文学的要素上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进行比较,还阐释了其对民族文化 的深层意义。

D.作者通过对通俗小说与“纯文学”小说的比较分析,对中国通俗小说作了比较科学、完整的界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的适俗性是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仅从语言是自话文体或文言文体来识别小 说的属性是不科学的。

B.通俗小说是靠丰富、新奇、大密度情节取悦读者的,如果用心理时空、意识流、情节淡化等艺术乎法将会丰富其创作乎段。

C.由于通俗小说主要是满足和适应世俗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常常为某种实利主义日 的驱使,因此表现出厚重的商品属性。

D.“纯文学”小说虽然不是靠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来媚悦读者,但仍然讲究文章的精巧构思来吸引读者。

(二)课内文言知识(每题3分,共12分)

4.下列画线字“之”的用法,与“其翼若垂天之云”相同的一项是( ) A.水之积也不厚 B.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不过数仞而下 C.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顺流而东也

6.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C.彼且奚适也

B.既自以心为形役 D.而莫之夭阏者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他和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B.月相纪日,就是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C.旬,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旬是十天。《逍遥游》中“旬有五日而后反”,意思就是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在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如“年过六旬”,就是60多岁。

D.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其他长度单位还有咫、尺、寻、常等,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来客 沈从又

说着船已拢了岸,翠翠抢先帮祖父搬东西,两人刚把新买的东西搬运到家中,对溪就有人喊过渡,祖父要翠翠看着肉菜免得被野猫施去,争着下溪去做事,一会儿,便同那个过渡人嚷着到家中来了。原来这人便是送酒葫芦的。

翠翠来不及向灶边走去,祖父同一个年纪轻轻的脸黑肩膀宽的人进到屋里了。 翠翠同客人皆笑着,让祖父把话说下去。客人又望着翠翠笑,翠翠仿佛明白为什么被人望着,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走到灶边烧火去了。溪边又有人喊过渡,翠翠赶忙跑出门外船上去,把人渡过了溪。不知怎么的,从城里被人打发来送酒葫芦的,她觉得好像是个熟人,却不明白在什么地方见过面。

祖父在岩坎上边喊:“翠翠,翠翠,你上来歇歇,陪陪客!”本来无人过渡,翠翠便想上岸去烧火,但经祖父一喊,反而不上岸了。

来客问祖父“进不进城看船”,老渡船夫就说“应当看守渡船”。两人又谈了些别的话。到后来客方言归正传:

“伯伯,你翠翠像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

撑渡船的笑了,说:“二老,这地方配受人称赞的只有你,人家都说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全是特为颂扬你这个人好处的警句!” “但是,这很不公平。”

写民公平的!我听船上人说,你上次钾船,船到三门下面白鸡关滩出了事,从急浪中你援救过三个人。你们在滩上过夜,被村子里女人见着了,人家在你栩子边唱歌一整夜,是不是真有其事?”

“不是女人唱歌一夜,是狠啤。那地方著名多狠,只想得机会吃我们!我们烧了一大堆火,吓住了它们,才不被吃掉!”

老船夫笑了:“那更妙!人家说的话还是很对的。”

那二老说:“伯伯,你到这里见过两万个日头,别人家全说我们这个地方风水好,出大人,不知为什么原因,如今还不出大人?”

“你是不是说风水好应出有大名头的人?我以为这种人不生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不碍事。

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轻人,就够了。像你们父子兄弟,为本地也增光彩已经很多很多!”

“伯伯,你说得好,我也是那么想。地方不出坏人出好人,如伯伯那么样子,人虽老了,还硬明得同探楠木树一样,稳稳当当的活到这块地面,又正经,又大方,难得的咧。” “我是老骨头了,还说什么。日头,雨水,走长路,挑分量沉重的担子,大吃大喝,挨饿受寒,自己分上的都拿过了,不久就会躺到这冰凉土地上喂蛆吃的。这世界有得是你们小伙子分上的一切,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伯伯,看你那么勤快,我们年轻人不敢辜负日头!”

二老想走了,老船夫便站到门口去喊叫翠翠,要她到屋里来烧水煮饭,掉换他自己看船。翠翠不肯上岸,客人却已下船了,翠翠把船拉动时,祖父故意装作埋怨神气说: “翠翠,你不上来,难道要我在家里做媳妇煮饭吗?”

翠翠抖晚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

“翠翠,吃了饭,同你爷爷去看划船吧?”

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 “你呢?”

“爷爷不去我也不去。” “你也守船吗?” “我陪我爷爷。”

“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

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岸了。二老向岸上一跃,站在抖坡上说: “翠翠,难为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你们快吃饭,一同到我家里去看船,今天人多咧,热闹咧!”

翠翠不明白这陌生人的好意,抿着小嘴笑笑,就把船拉回去了。回转家中,到灶口边去烧火,把客人带回的那一葫芦酒试着向祖父询问:

“爷爷,那人说回去就要人来替你,要我们两人去看船,你去不去?” “你高兴去吗?”

“两人同去我高兴。那个人很好,我像认得他,他是谁?” 祖父心想:“这倒对了,人家也觉得你好!”祖父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