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检测 1-2诗两首 新人教版必修1 下载本文

第二课 诗两首

一、课内双基

1.关于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括号内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比喻) B.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拟人、顶真)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

D.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葬的年代。(排比、拟物) 【答案】 D(拟物→拟人)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雨巷》一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B.《再别康桥》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情感温柔细腻,节奏轻缓、徐舒。 C.《再别康桥》全诗表达出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D.“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活泼。 【答案】 D(活泼——静美)

3.对《再别康桥》中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第三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的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第四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中,离情缕缕,别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从以上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答案】 D(“无限的伤感”一语不对,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回答4~6问题。 4.下面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时的美好情景。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答案】 D(诗第五节写诗人寻梦,找回当年美好生活的印记,回忆当年在康河的无比惬意与快乐。)

5.下面对诗歌写作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逐节换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答案】 B(这首诗在修辞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真,“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没有借代。)

6.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给人一种清新感。 D.《再别康桥》全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答案】 A(“招摇”描绘出水草仿佛向诗人招手示意的情态,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充满诗情画意。)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10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自己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的一种深深的眷恋。 8.第二小节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康桥在我的思念中。

9.诗人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提示: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两个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意象看,在灿烂的晚霞的映照下,潭水一片金碧辉煌,就像天上的彩虹揉碎在

浮藻中间。从意境看,这一潭清泉,与夕照晚霞辉映,就像“彩虹似的梦”,是诗人美好愿望和理想的象征。

10.“夏虫也我为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提示:注意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去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顶真、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紧凑自然。衬托的写作手法,渲染出寂静的氛围,渲染出诗人的离情别绪。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1.诗的开头一节在全篇中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开头一节交代了“梦”的奇妙与娇艳,提示了人们向往“梦”的原因,并总结了“梦”的特点,即“无价”“珍宝”,让读者体会到“梦”的可贵性、重要性,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以实写虚的手法,将虚幻的“梦”写成了实实在在的“花”,构思新颖奇特。

(应抓住“娇艳”“珍宝”等关键词语考虑,由此可见梦的可贵。表现手法回答出虚(“梦”)实(“花”)结合即可。)

12.作者是怎样来写寻梦的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把梦比成“金色的贝一枚”,说它在“大海里”,且在“大海的底里”,并加上“深藏”一词,以此来突出它的难寻;又用“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两句,“九”极言寻梦岁月的久长,“冰山”“瀚海”说道路的难行,可见寻梦的艰难。

(应仔细研读二、三两节内容,把握比喻的含义,结合主要词语的阐释即可得出答案。) 13.诗中色彩的描写非常巧妙,使诗美不胜收,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涛翻滚,波浪声声;“金色的贝”,绚丽夺目,令人珍爱;“鬓发斑斑”使人叹息。而且“金色的贝”从“青色的大海”里涌起,非常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既有叹惋,又有一种无限的幸福感升起。诗人如此用心地描写色彩,足见其对美的追求是非常刻意的。

(诗中的色彩是多样炫目的,每一种色彩代表了一种心情与感想。诗人之所以这样描绘色彩,源于其对美的刻意追求。)

14.有人说这首诗的内容具有“哀而不伤”的特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寻梦者的旅途是充满忧愁苦闷的,他有着太多的寂寞,也有着太多的伤感;但是寻梦者的追求和向往,在“会开出花来的”这种执著中,越来越明晰和有力,并有一种愉悦的享受,因此说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具有“哀而不伤”的特点。

(回答本题既要答出“哀”在何处〈旅途充满忧愁、寂寞、伤感〉,也要回答清楚“不伤”的原因〈寻梦者有着追求和向往,有一种愉悦的享受〉。) 四、高考热点

1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答案】 ④①②⑤③

16.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四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