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2006年~2010年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分别为157、1650.06、4296.76、974.21和3819.8吨。处臵利用量分别为114、1641.4、4269.26、972.68和3819.8吨。处臵利用率分别为72.61%、99.48%、99.99%、99.84%和100%。

3.医疗废物

遵义市高度重视对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监管机制,2006年在全省率先建成投运设计日处理能力10吨的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臵中心,结束了医疗废物简易焚烧等不安全的处理方式,有效减少了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和潜在的环境风险。“十一〃五”期间,医疗废物无害化处臵收集范围由中心城区逐步扩大到全市14个县(区、市)。

2006年~2010年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分别为554.58、840.8、587.23、554.58和1733吨。无害化处臵率均达到100%。

4.生活垃圾

2006年以前,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绝大部分实现集中堆放和无害化处理,各县(市)生活垃圾只作到集中堆放,乡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则随意堆放,既污染水环境又带来系列环境卫生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共投资5.4亿余元建设中心城区及各县城垃圾处理工程,相继完成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二期工程,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和遵义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其余各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中。

2006年~201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24.21、26.84、27.12、24.21和28.20万吨,无害化处臵率均达到100%。

第二节 “十二·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

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目标

201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95%;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

—29—

害化处臵率达到100%;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率达到100%;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90%。塑料包装物与农用薄膜广泛使用可降解塑料;医疗废物收集、处臵范围覆盖全市各乡镇;建成一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全市无病险尾矿库。逐步建立“综合利用与安全处臵相结合的固体废物处臵体系”,基本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现代管理目标。

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任务

1.以规划为先导,污染控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制定全市固体废物处臵的专项规划与计划,逐步解决遗留“存量”问题,预留未来固体废物处臵用地和综合发展利用空间,便于产业合理布局及固体废物集中控制。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行农业生产固废和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或集中处理机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努力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引导企业优先采用无废、少废,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促进各类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监控管理。

2.大力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大力开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大力促进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煤矸石、脱硫石膏以及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共生、伴生矿和尾矿等重点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快新型建材推广步伐,加大粉煤灰建材资源化程度。建设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臵系统工程,采用先进的资源回收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减少填埋和焚烧量。积极推进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以及秸秆、畜禽粪便、农用薄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通过堆肥、无害化卫生填埋等手段,提高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立消费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

—30—

3.实现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

建设全市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和固体废物管理数据库,为全市市固体废物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提供数据和技术依据。

4.不断完善固体废物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镇化不断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引导和推进各地建设可分区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加快全市医疗机构中转、临时贮存设施以及全市乡镇医疗废物收集系统建设,形成全防全控的医疗废物收储体系。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处臵设施建设任务,重点做好填埋场渗滤液的污染治理。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臵工作,配套建设干化或卫生填埋处理处臵设施,规范污水处理厂污泥处臵,努力实现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

5.重点工程

规划拟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臵和综合利用、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等三大工程,估算重点工程总投资需求约32.1015亿元,详见附表。

—31—

第八章 环境风险防控

第一节 “十一·五”环境风险防控工作回顾

1.机构建设和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十一〃五”期间,遵义市成立了地、县两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和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环保局和其他重要职能部门作为主要成员单位,以市环保局为主体组建了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根据环境风险防控工作需要,市环境保护局相继成立了遵义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辐射管理科、市环境监察支队应急管理科、市辐射环境监测站等内设机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全系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为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有效监控,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相继成立南部工业区环境监察中队,仁怀市中枢环境监察中队。初步形成了以遵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主体,系统内三级站和具有监测能力的行业监测机构相协同的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队伍。

2.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全市相继编制出台《遵义市南部工业区渣场建设规划》、《遵义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遵义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涉及环境应急管理内容的地方发展规划,在深入贯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贵州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遵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应急预案(14县市区)》、《遵义市雪凝灾害环境应急预案》、《遵义市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组织17家省级以上重点污染源编制了企业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逐步形成了规范环境突发事件预防和处臵的法规制度体系,为提高环境应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环境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