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施方案,加大实施力度。开展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场地、重点行业大气重金属排放控制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程,着重解决重点工矿区等对人民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规范重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再生金属利用建设项目节能环保准入管理。

5. 继续开展清洁能源行动,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增量。大力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或固硫型煤,禁止机关、企事业单位、饮食服务业、建筑工地使用燃煤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继续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大力发展天然气、瓦斯发电、太阳能电池、洁净煤技术等清洁能源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推进政府公务车绿色采购制度,把节能、环保作为公务车采购的重要参考指标。稳步实施以沼气、太阳能、小水电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推广应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化。

6. 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测(控)能力水平

已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县(区、市)完成旧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按2:1的比例建设大气自动监测备用系统,确保大气自动监测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其他县城区域至少新建一套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各环境监测三级站开展酸雨和降尘监测;针对光化学烟雾、灰霾、颗粒物细粒子污染等新型污染问题,中心城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增加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细粒子(如PM2.5)和能见度监测项目;积极推动重点污染企业建设厂界大气自动监测站;加强区域监测网建设,及时调整大气监测点的选点和布局,真实准确反应污染状况,构建全市较为完整的大气自动监测网络体系。

7.重点工程

为切实改善大气质量,遵义市大气污染防治将重点实施二氧化硫减排、氮氧化物控制、颗粒物控制和清洁能源推广等四大工程,预计总投资需求约127.3710亿元,投入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推进这些工程所需的奖励和补助资金。详见附表。

—25—

第六章 噪声污染防治

第一节 “十一·五”城市噪声污染状况

一、声环境质量 1.区域环境噪声

2006~2010年,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4.7~57.4分贝,除正安、湄潭县城2006年出现超标情况外,其他县(区、市)城区环境噪声均达到国家2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情况较好。

2010年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6.3分贝,同比2009年下降0.3分贝,达到国家2类区域标准。从各地环境噪声声源构成情况看,生活噪声居第一位,其次是交通噪声。

2.交通噪声

2006~2010年,中心城区交通干线噪声昼间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67.7~70.5分贝,除2006年超标0.5分贝外,均达到国家4a类标准。正安、习水、湄潭、凤冈县城交通干线噪声不能稳定达标,2006~2008年出现不同程度超标情况,其他县(市)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均达到国家4a类标准。

2010年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昼间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69.1分贝,同比2009年下降0.3分贝,低于国家4a类区域标准0.9分贝。

3.功能区噪声

全市只有中心城区开展功能区噪声监测工作。2006~2010年,中心城区1类和4类功能区昼间、2类和3类功能区昼间及夜间噪声等效声级稳定达标,1类功能区夜间2008年和2010年分别出现噪声等效声级超标的情况,4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历年均超标。

2010年,中心城区1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超标0.7 分贝,4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超标7.8分贝,其余功能区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均达标。与2009年相比,除1类功能区夜间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上升1.2 分贝外,其余功能区昼、夜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在0.2~1.9 分贝之间。

—26—

第二节 “十二·五”期间声环境保护目标及任务

一、声环境保护目标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各县城以上城区声环境质量稳步改善。2015年,全市县城以上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0分贝;道路交通噪声昼间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70分贝。城市娱乐、商业、施工以及振动等污染扰民现象明显减少,投诉率明显下降。

二、声环境保护任务

1.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有效降低社会生活噪声

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和建设布局,规范建筑物间距,降低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保证住房的隔音效果。完善交通规划,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规划设臵五金加工区域,严禁在其他区域进行五金加工活动。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重新修编《遵义市声环境功能区划》。

2.加强交通整治,有效降低交通噪声

合理构建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增加闹市区停车场,逐步撤销道路停车线,增加行车宽度。增加道路封闭性,尽量用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代替人行横道,有效降低人车争道,保障交通畅通。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柔化”工作,规范入地管线管理和建设,减少占道施工。在必要地段(医院、学校、办公区等)以及城区段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合理设臵声屏障。

3.全面提高环境噪声监管水平

中心城区在已建道路交通噪声监控显示屏的基础上,按照噪声功能区划再建设四套功能区噪声监控显示屏,确保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其他县城城区至少新建一套噪声监控显示屏。各环境监测三级站开展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常规监测,赤水市、仁怀市开展城区功能区噪声常规监测,构建全市城区噪声自动监测网络体系。

4.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遵义市环境噪声控制重点工程总投资需求约550万元,主要用于在全市县城以上区域建设噪声自动监测系统,重新修编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全市噪声污染防治方案。资金筹措方案采取国家与地方划拨配套的方式。详见附表。

—27—

第七章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二节 “十一·五”固体废物污染状况

“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成效显著,为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遵义市经济规模居全省第二位,采掘、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主的2000多个工业企业,日常生产中产生大量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粉煤灰、尾矿、煤矸石、脱硫石膏、炉渣、冶炼废渣等。“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回收、再利用为核心,深化综合利用,重点提高粉煤灰、电石渣、铁合金渣、锰渣、酒糟、煤矸石等的综合利用率,妥善处臵未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2007年编制完成《遵义市中心城区南部工业渣场规划》,启动中心城区南部工业渣场的建设工作,结束中心城区南部工业区工业固体废物分散及无序处臵的状况,推进了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工业固废的集中分类处臵和节能减排的目标。

2006年~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为541、508.5、440.7、554、393.7万吨。处臵利用量分别为354、192.2、277、458.6和260.7万吨。处臵利用率分别为65.34%、37.8%、62.85%、82.78%和66.20%。

2.工业危险固体废物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主要为含铅、含氟废物和电镀污泥,产生量不大,由于缺乏工业危险废物处臵设施,长期以来大部分工业危险废物只能低水平综合利用和简单贮存或固化填埋。2006年,在环保部门的努力下,遵义市部分电镀污泥开始委托省外一家电镀固体废渣处臵公司收集处臵,以此为契机,2008年,天久废旧物资治化厂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落户汇川区,标志着全市以电镀污泥为主的危险废物安全处臵迈上新台阶。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