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为目标,将全市打造成“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的区域发展战略步伐做出贡献。
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安全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主要指标
遵义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全年API≤100的天数(天) 1 县城以上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达二级标准的比例(%)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市区无劣Ⅴ类水体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A))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A)) 跨界断面水域水质达标率(%) 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污水再生利用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 医疗废物处臵率(%) 工业危险废物处臵率(%) 化学耗氧量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2010年 (基准年) 331(中心城区) 90.7 100(中心城区) 89.6(各县、市) 79.2 有 56.3 69.1 88.9 75.0 55.76 0 100 92.6 100 100 0.3823 0.0110 6.6805 1.6303 达到省下达任务指标要求 2015年(目标年) ≥330(中心城区、仁怀市、遵义县);≥350(赤水市) 100 100(中心城区) ≥95(各县、市) 100 无 ≤60 ≤70 ≥95 ≥90 ≥90 ≥20 100 ≥95 100 10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保护
第一节 “十一·五”地表水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状况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 1.河流、湖库
2006~2010年,遵义市各地表水断面中,湘江城区段污染总体呈改善趋势,但干打垒断面污染依然严重;2009年以来,受乌江大坝南岸34号地质泉点大量污水排放影响,乌江沿江渡、大乌江镇断面水质恶化,主要污染物总磷和氟化物;乌江库区总磷污染无明显改善;其余断面水质较好,能达到规划功能类别。2010年,遵义市9条河流17个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类别的断面13个,劣于规定类别的断面4个。其中受上半年气象干旱地表径流减少影响,赤水河茅台断面氨氮轻微超标;习水河长沙断面粪大肠菌群和化学需氧量超标;乌江沿江渡、大乌江镇断面总磷、氟化物超标。乌江水库综合水质为IV类,与2009年基本一致。
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006~2010年,遵义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2010年连续两年水质达标率为100%,有机35项及109项全分析监测结果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2010年,遵义市18个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心城区除外)水质达标率为89.6%,同比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二、工业废水
2006~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年均排放量1777.5万吨,其中2010年排放量2203.3万吨,比2006年上升30.5%,但排放达标率上升8.8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年均排放量2913.4吨,其中2010年排放量3823吨,比2006年上升0.9%。氨氮年均排放量160吨,其中2010年排放量110吨,比2006年下降27.6%。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保持恒定。由于加大了主要污染物
—18—
的减排力度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尽管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比“十〃五”期末显著减低。
工业废水中COD排放以造纸、酿酒、化工行业为主。2006~2007年COD排放量最大的企业为贵州省华一造纸厂,占排放总量的43.19%~66.38%。赤水市华一造纸厂关闭制浆生产线后,2008~2010年COD排放量最大的企业为贵州省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占排放总量的21.92%~43.19%。化工行业COD排放量较大的企业为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2010年占排放总量的5.15%~13.16%。近年来酿酒行业COD排放量呈逐步上升趋势,2010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COD排放量达到368.4吨,跃居工业企业COD排放量第二位,占排放总量的8.5%。
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以化工、酿酒、造纸行业为主。氨氮排放量贡献最大的企业为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2010年氨氮排放量23.33~98.12吨,占排放总量的18.8%~55.6%。
第二节 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
一、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2015年,全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水环境整体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强化城市(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国酒特殊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的生态建设、污染防治和管理力度,2015年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其余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2015年,全市50%的乡镇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启动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水质监测机制及制度。
强化工业水污染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2015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100%。集雨面积大于300km2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规定水环境功能区类别要求。中心城区及
—19—
各县城河流,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通过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全市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总量减排达到省级下达削减任务指标要求。
2015年,全市城镇(乡镇)水污染治理水平及水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全市城市(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二、地表水环境保护任务
1. 加强重点流域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加大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改善辖区内乌江、赤水河水环境质量,满足三峡库区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制定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方案,建立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划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对赤水河流域和乌江流域及其支流区域,加大涵养林建设力度,建立强大的生态屏障,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
2. 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严格控制新增量
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严格行业准入,提升造纸、酿造、化工、采掘等重点行业产业技术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减少污染物新增量。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排放强度,从根本上促进工业企业生产废水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3. 加快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提高已有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对三峡库区及其影响区、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乌江干流区内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提标改造,提升其氮、磷去除效果。按照“集中处理为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采取适宜工艺推进有条件的乡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在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配套建设渗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