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2.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与环境安全形势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污染物介质从以水、大气为主向水、大气和土壤共存转变,污染源从以工业源为主向工业源、生活源、农村面源以及交通源等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向常规、新型复合污染转变,工业污染出现了由中心城区向县城、小城镇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涌现了一批工业园区,各类环境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环境风险进一步增大,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3.亟待加强环保能力建设的挑战

总体上看,全市环保基础能力建设仍处于欠帐状态,环境监测、辐射监控、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信息、环境宣教均未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市12个环境监测三级站中只有4个能有限开展监测工作。面对多污染源及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尺度关联、多过程演化、多介质影响的复合型污染的监控能力十分薄弱;对环境质量指标、环境生物指标、环境健康指标的认知及管理还十分欠缺;尚不具备水源地水质全分析能力;环保机构运行经费普遍缺乏。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4.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挑战

全市农村环境问题正日益突出,农村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农村饮用水、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亟待解决,农村环境保护任务相当艰巨。

—13—

第三章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一建双创”为抓手,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奋斗目标,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把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奠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环境基础,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预防优先,防治结合:坚持源头预防,推进科技创新,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坚持高效治理,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不断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

优化发展,推动转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要全面部署,兼顾全面。同时对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政府主导,协力推动: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典型示范,带动全面:重点抓好流域治理的典型示范、生态示范区(含生态文明村镇、生态社区)建设、清洁生产的示范、循环经济的示范。

—14—

第二节 实现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主要标志

“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在继续完善、优化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深抓规划任务落实,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分类指导和分区控制,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推进历史性转变。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标志是:

1.工业污染实现全防全控

通过加强依法行政,广泛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排污审计和信息公开,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更加完善。通过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区域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新导向。通过建立经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污染物排放之间的联动诊断机制,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落实,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大幅度减少。

2.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努力防治和排除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隐患,全市城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完善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流域统筹,加大乌江、赤水河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跨界河流污染防治力度,实现饮用水环境保护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双结合、双突破。各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深化脱氮除磷工艺升级和改造,全面启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以配套管网建设和污泥处臵、再生水利用为重点,完成污水处理厂从建设到运营的转变,全市污水处理率和负荷率大幅提高。

3.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从重点行业向全面减排转变,锅炉改燃和淘汰小锅炉工作在全市推广;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形成防治火电行业排放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和以防治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中心城区大气特征污染物排放实现有效控制,全市大气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全市“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工作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南部工业区实现整体搬迁。全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上升。中心城区和各县(市)中心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无酸雨。

—15—

4.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体系更加完善

在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适于全市市情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以重金属污染为主,开展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积极推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准入管理并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的监督性监测、清查。开展风险评估,实现危险废物处理处臵设施专业化运营,历史堆存和遗留的危险废物逐年减少并得到安全处臵。生活垃圾处理场基本覆盖全市乡镇,垃圾处理设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修复工作初见成效。

5.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面积型”向“功能型”的转变,全市达到建设标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例逐年提高,生态安全体系更加健全。积极推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殖技术和方法,减少化肥施用量,全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

6.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实现突破

完成监测预警、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支撑三大体系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实现由常规达标到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到全面提升、由齐头并进到重点扶优的三个转变。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宣教培训、应急监控、辐射监控和监测等机构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第三节 “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遵义市行政辖区,包括红花岗、汇川两区和新蒲新区,赤水、仁怀两市及习水、桐梓、遵义、务川、正安、道真、湄潭、凤冈、余庆、绥阳等十县,总面积30762km2。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2011-2015年。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发挥自然生态优势,突出“山水园林”特色,以构建“蓝天、碧水、绿地、宜居”生态格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