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 图文 下载本文

害农产品产地25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49个。

7.完成污染源普查和土壤调查

2008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市共计普查工业源2665个,生活源3970个,集中式污染源14个,农业污染源16536个,放射源65个。土壤污染调查(监测)共布设调查点151个,基本摸清污染底数。

8.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宣传教育全面推进

组织编制实施《遵义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遵义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遵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赤水河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贵州境内)》、《遵义市中心城区南部工业渣场规划》、《遵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修编)》、《遵义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遵义市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等,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市累计创建各级“绿色学校”197所,“绿色社区”30个,贵州省环境友好型企业两家,贵州省环境教育培训基地两个。

9.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加强

环境信息网络日益完善,建立遵义环保网站、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环境质量监控局域网、监测信息工作服务站和环境管理信息数据库。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均按要求配备了执法用车和监察装备,中心城区建成6套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3个酸雨监控点,两套噪声电子监测屏,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配备两辆专用应急监测车。遵义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赤水市建成赤水河鲢鱼溪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和金沙贵州省农村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截止2010年,全市各级环保能力建设累计投入1200多万元。

10.环保国际合作取得实效

实施“中国—挪威环保能力建设国际合作项目”、“中国酸沉降网建设项目”,开展国家“十〃五”攻关专项“清洁能源”试点示范课题暨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应用清洁能源技术,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能力建

—9—

设”合作项目。2009年正式启动中国—英国“城市低碳经济遵义示范项目”。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有效提升了全市的环保管理工作水平。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污染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稳定性较差,普遍缺乏配套截污管网建设,部分污水处理厂负荷严重不足,存在管理不善、运行经费不保障、超标排放等情况。少数地方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性不高、主导性不明显,结构性减排、管理减排措施不力。

2.环境质量尚未实现全面达标

中心城区、仁怀市环境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污染仍有反弹的可能,氮氧化物污染正呈上升趋势。全市河流水质尚无较大改善,乌江库区总磷污染依然较为严重。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出现富营养化倾向,个别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大,二次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环境压力加大。

3.投诉热点居高不下

百姓反映强烈的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五金加工噪声、餐饮油烟低空直排等环境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成为近年来群众反映最大,投诉上访最多的问题。

4.生态环境保护欠账较多

全市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治理。生态创建激励机制不健全,“四区”基础设施滞后,管护能力较弱。矿产开发中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明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较为严重,生态恢复治理难度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尚处空白,水源普遍存在环境安全隐患。规模化养殖和农药、化肥、农膜使用等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5.环境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没有形成环境保护工作各部门联动应

—10—

有的合力;执法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尤为突出,经常处于突击加班、疲惫应付状态,工作激情、工作责任心也因此受到挑战;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难以到位,执法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服务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6.环保能力建设不足

全市所有环境监测(察)机构均未达到西部地区环境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面对核与辐射、有机污染等环境新问题,尚无有效执法取证手段。环境科研能力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不足,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7.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环境管理中面对处臵应急事故的反应能力和反应水平依然较低,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专门化的应急监测队伍,未能建立一个长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各部门有效的联动机制,各企业及单位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还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且普遍缺乏演练,尚难以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服务。

第二节 “十二·五”环境保护展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宏伟目标,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1.党的十七大以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臵,提出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遵义市全面做好“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筹集上万亿元资金投入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必将带动新一轮环保投资的热潮。

2.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

—11—

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其后的地方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部门也都作为地方政府的独立组成部门而予以保留或加强,这使环境保护部门的话语权和政策协调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3.世界金融危机给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良好机遇。国务院已经批准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立了保持总量基础上“上大压小、压落后上先进”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在有利的产业政策背景下,只要继续发挥环评等环保门槛作用,经济危机也可能成为地方环境和经济战略转型的机遇。

4. “十一〃五”期间的相关制度建设为“十二〃五”的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手段。国家将节能减排指标被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尤其是依法建立起的区域限批的政策协调手段,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些正在制度化的硬手段,使环境保护成为继土地、信贷两道“闸门”后实施宏观调控的新增门槛。

5.遵义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一建双创”工作总目标,着力打造“六大环境”,并超前提出创建生态市的战略规划,为遵义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深入优化经济发展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两加一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战略的引领下,遵义市经济发展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第二产业仍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按照城市现有经济技术水平,遵义市“三高一低”(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效率产出)的经济发展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资源开发强度及消耗水平仍将继续扩大。由于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可能还会增加,污染持续减排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12—